要点:
老铺黄金凭借“古法黄金”工艺和精准的高端定位,在金价波动的背景下脱颖而出,成功在资本市场上一度成为“港股之王”。
最近,金价的大幅波动引发了消费者购买金饰的热潮。其中,被誉为“古法黄金第一股”的老铺黄金(6181.HK)再度成为舆论焦点。该公司自2024年6月上市以来,股价从价40.5港元/股飙升至最高868港元/股,一度成为超越腾讯、茅台的“港股之王”,吸引了市场和投资者的极大关注。
这家公司为何能够在竞争激烈的黄金首饰市场中脱颖而出,并获得如此瞩目的资本市场表现?让我们走进这一家“黄金界爱马仕”,探讨老铺黄金如何凭借文化和工艺的双重优势,不仅在黄金市场掀起新风潮,更在资本市场上成功演绎了一场“逆袭”的传奇。
老铺黄金:用古法黄金打开差异化
在中国珠宝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一个创立时间并不算长的品牌“老铺黄金”,正以其独特的高端定位与古法工艺路线,悄然打出一片天地。
与周大福、六福等大众熟知的黄金品牌不同,老铺黄金并未选择走大众化、规模化的金饰路线,而是深耕“古法黄金”这一细分市场,通过手工技艺与文化叙事建立起自身的品牌壁垒。

品牌创始人徐高明,出生于1964年湖南岳阳,原为岳阳市畜牧水产局的公职人员。 90年代“下海潮”席卷全国之际,他转身投入商界,先后创立旅游公司及文创产品企业“金色宝藏”。直到2009年,徐高明才正式踏入黄金珠宝领域,并于2014年注册“老铺黄金”商标,2016年将其从金色宝藏中独立运营,自此开启古法金品牌的打造之路。
老铺黄金的发展路径颇具策略性。自2017年起,公司一方面布局电商渠道,另一方面将门店设于中国北京、深圳等高端商圈,聚焦一线与新一线城市核心消费群体。
随着老铺黄金发展迅速,2020年,其首次叩响资本市场大门,目标直指深交所中小板。然而,监管部门对其复杂的关联交易结构提出严厉质疑,使得这场闯关以失败告终。
据公开资料显示,老铺黄金最初由金色宝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孵化而来。徐高明父子是这两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同时还掌控着另一家名为文房文化的企业。从公司架构上看,老铺黄金并非完全独立,而是从金色宝藏中拆分出来的业务板块。此外,即便在独立运营之后,金色宝藏仍是老铺黄金的重要供应商:2017年位列其第二大供应商,2018年为第五。此外,老铺黄金还曾与关联方之间进行超过2亿元的资金拆借。
这一系列历史沿革和资金往来的证据,让监管方对其独立性产生质疑,并最终以“历史沿革瑕疵”为由,未予受理其申报材料。但故事并未就此落幕。
2023年11月,就在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的前三天,老铺黄金迎来了戏剧性的转机。
三家资本力量:苏州黑蚁三号、苏州逸美和复星汉兴迅速入局,联手砸下2.25亿元,获得老铺黄金4.3%的股权。这笔“临门一脚”的注资,不仅为老铺黄金的上市冲刺注入资金,更重要的是,它推高了市场对其估值的认知。
短短四年,老铺黄金的估值从2019年的不足6亿元跃升至52.25亿元,涨幅高达8.6倍。这场由监管质疑到资本加冕的转折,表面上是一次上市路径的更换,本质上则是老铺黄金在监管、投资人、市场信心三者之间精妙平衡的结果。从A股折戟到港股成功,老铺黄金不仅换了战场,也换了一种讲故事的方式。
目前,老铺黄金在全国共有门店30多家,主要开在中国一线及主要新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铺黄金的门店数量虽然不多,但在所有知名珠宝品牌中,其单个商场的平均收入和坪效均排名第一。此外,其独特的产品定位和销售机制,使其毛利率稳定在41%左右,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准。

这种以“高价值感”取代“高产量”的模式,正是老铺黄金对传统金饰市场的一次有力颠覆。从克重定价到整件定价,从材质导向到文化叙事,它正在重塑黄金消费的底层逻辑。
颠覆传统金饰:从“贵金属”到“文化符号”
这家成立不到十年的新锐品牌,正凭借“文化认同+身份体验”的组合打法,成功跻身“新奢品牌”之列,成为高净值人群心头好。
据相关资料显示,2024年上半年,老铺黄金营收与净利润分别达35.20亿元与5.88亿元,同比增速高达148.3%和198.8%。春节期间,北京门店排队盛况频传,消费者排队7小时只为购入心仪产品,黄牛一日代购收入更是突破上万元。
老铺黄金之所以能卖出比传统金饰贵得多的价格,并持续热销,背后的秘诀在于:它不仅卖黄金,更卖“文化认同”和“身份体验”。
品牌以古法黄金为定位核心,强调手工技艺的时间成本和复杂性。花丝、錾刻、鎏金等非遗工艺,将每一件产品打造为“限量艺术品”。低产出、高投入,天然带来限量与收藏的标签。
在产品设计上,老铺黄金大量运用明清宫廷元素与宗教吉祥符号,构建出“中国皇家金器”的叙事框架。黄金不再只是贵金属,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象征。消费者买的,不是一件首饰,而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参与。这种叙事能力,使黄金具备了情感附加值,在奢侈品的“故事性”逻辑中站稳了脚跟。

在商业模式上,老铺黄金亦坚持“三不原则”:不卖硬金K金、只做古法足金;不按克计价、只用一口价;不走加盟、只做直营。定价策略上则瞄准中高净值客群,售价普遍在1万元至5万元之间,单价超过5万元的产品也不在少数。这一稀缺逻辑进行整件定价,并将黄金从日常贵金属消费品转化为拥有文化与审美价值的高端文化商品。
此外,在渠道布局上,老铺黄金只入驻高端商圈,如北京SKP、成都IFS,与一线奢侈品牌比邻而居,借地段强化品牌调性。门店装潢则借中式美学之势,营造出博物馆式购物场域,让消费者在购物中体验文化仪式感。
其VIP策略更是对标国际奢侈品体系:贵宾室、私密品鉴会、定制服务等一整套体系为高净值用户打造身份感,让消费不仅仅是交易,而是一种圈层的进入。
在当下“价格内卷”严重的经济环境,老铺黄金拒绝价格战,所有渠道统一售价,罕有折扣。甚至会通过定期涨价来维持价格张力与产品保值性。这一策略让消费者在感性之外,也多了一层理性投资的心理认同。对许多消费者来说,购买老铺黄金的产品,既是“佩戴的艺术品”,也是“可流通的资产”,是文化价值与财务安全感的双重叠加。
老铺黄金的崛起,既是一次精准的市场切入,也是一次文化认同的唤醒。在消费升级与价值重构的大趋势下,它不只是用古法技艺打造珠宝,更是在重构人们对黄金的认知方式:从“贵金属”到“文化符号”,从“保值工具”到“精神消费”。未来,这种兼具文化深度与商业敏感的品牌打法,或许会成为更多中国品牌实现高端突围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