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中国科学家在钍熔盐反应堆中成功完成新燃料重新装载操作,标志着全球在探索钍作为铀替代能源方面迈出重要一步,为清洁能源未来带来新希望。
近日,中国科学家在清洁能源领域实现了一项关键突破:在一座正在运行的钍熔盐反应堆中成功完成了新燃料的重新装载操作。这一操作是在反应堆持续运行的状态下进行的,标志着全球在探索以钍作为铀的更安全、更丰富替代能源方面,迈出了意义深远的一步。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能源形式,以应对环境危机和能源短缺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钍作为核能的一种替代燃料,因其独特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突破,标志着全球能源格局的潜在转变,也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解决方案开辟了新天地。
钍是什么?
钍这一元素由瑞典化学家Jons Jakob Berzelius于1828年发现,并以北欧神话中的雷神Thor命名。它是一种轻微放射性的金属,广泛存在于全球的岩石和土壤中,尤其在印度和爱达荷州的储量较为丰富。
钍的主要同位素是232Th,其他同位素的存在非常微弱。 232Th最终会衰变成铅同位素208Pb,但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能够容易地吸收中子并转化为233Th。同样,这个新同位素会迅速发出一个电子和反中子,转变为233Pa。其是一种钯的同位素,半衰期为27天后进一步转化为233U,这实际上是一种可用的核燃料。
然而,如何设计一个能使反应堆产生的233U比消耗的更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如果这一点能够实现,钍作为核燃料的优势将比铀更加突出,因为铀并不具备在传统反应堆中“繁殖”燃料的能力。此外,将钍和鈈混合成混合燃料,并利用鈈消耗过程中产生铀的特性,也是一项潜在的解决方案。
其中的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燃料混合与安排,以便有效吸收中子。钍还能吸收快中子,因此它有可能在快速熔盐反应堆和其他正在开发的第四代反应堆中发挥作用,尽管其性能不如238U那样理想。
自1960年以来,钍基反应堆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尽管至今仍有一些技术障碍,导致其发展速度缓慢。钍反应堆的潜力,尽管如此,仍然被一些专家视为应对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然而,启动这种技术的高昂成本以及在历史上对铀基反应堆的投资,导致了钍的商业化应用进展缓慢。
20世纪70年代,液态金属快中子反应堆/LMFBR被认为更具发展前景,钍的研究逐渐被美国政府放弃。进入21世纪后,许多工程师对钍反应堆的了解甚少,但如今,在印度和中国等国,钍反应堆的设计和开发正迎来新的契机。
中国钍反应堆技术或开创核能新局面
钍反应堆一直被专家视为能源创新的下一个重大突破。部分科学家估计,中国内蒙古某钍矿的资源理论上可以满足中国数万年的能源需求,并且其产生的放射性废料远低于现有铀反应堆。
该实验反应堆位于戈壁滩,具备2兆瓦的热电输出能力。反应堆釆用熔盐携带燃料并调控热量,而钍则作为放射性燃料源。
而作为核燃料,钍相较于铀具有若干显著优势。首先,钍在地壳中的含量更加丰富,且其产生的长寿命放射性废物远少于铀。此外,钍的副产品不易武器化,从而大大降低了安全风险。当与熔盐技术结合时,钍反应器可在常规大气压力下运行,天然限制了过热的风险,从而提高了整体安全性。
在全球大力推动清洁、安全能源的背景下,钍反应器因其独特优势而备受关注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研究员徐建军及其位于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团队,通过研究解密的美国文件,复刻了当年的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技术发展。
该团队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反应堆的建设始于2018年,团队规模从几十人扩展到400多人。许多研究人员放弃了假期,几乎全身心投入到项目中。该反应堆于2023年10月成功达到临界状态,并于2024年6月实现满功率运行,仅四个月后便顺利完成了在运行中对钍的更换任务。
徐直军表示,“我们现在引领全球前沿。”他将这场国际竞争比作一则经典寓言,并补充道,“兔子有时会犯错或变得懒惰,这时,乌龟就能抓住机会。”
此外,他还提到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指出“57年前的今天,也就是6月17日,中国成功引爆了第一颗氢弹。”如今,中国正力求在全球能源市场掀起类似的颠覆性变革。
目前,中国正在建设一座更大规模的钍熔盐反应堆,预计将在2030年达到临界状态,并具备10兆瓦的发电能力。与此同时,中国船舶工业也公布了钍动力货柜船的蓝图,预计将实现零排放的海上运输。
以上展示的技术突破不仅展示了中国在核能领域的创新能力,更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崭新的思路。随着钍熔盐反应堆技术的不断成熟,中国正在为全球清洁、安全能源的未来铺设一条全新的道路。在全球日益关注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钍作为未来核能的新型燃料,可能为解决能源危机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应用的拓展,未来的能源格局或将因中国的这一创新而发生深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