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中国科学家通过基因编辑让癌细胞变成免疫系统的“异类”,成功引发强烈排斥反应,实现晚期癌症高达90%的疾病控制率,并为溶瘤病毒疗法开辟新方向。
癌症治疗的最大挑战之一在于,癌细胞往往能伪装成正常细胞,从而成功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当传统治疗手段在晚期癌症面前屡屡受挫时,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寻找“非常规武器”。
近期, 中国科学家在“Cell”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突破性研究,为这一顽疾提供了全新思路。他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将癌细胞改造成免疫系统眼中的“异类”,类似于人体对猪器官产生的超急性排斥反应,从而引发了一场针对癌细胞的精准“免疫歼灭战”。这项由广西医科大学赵永祥团队主导的研究,使晚期癌症患者实现了高达90%的疾病控制率,同时开辟了溶瘤病毒疗法的新路径。
广西医界“抗癌天团”改写治疗规则
研究团队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径,把能产生猪α1,3-半乳糖转移酶/α1,3-GT 的基因,嵌入到新城疫病毒/NDV中,成功制造出一种重组溶瘤病毒“NDV-GT”。这个创意好比是给癌细胞贴上了一张特别的“猪标签”。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让癌细胞带上“猪标签”?秘诀就在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天然警觉”。我们的免疫系统天生会攻击任何被识别为“外来”的东西,而猪细胞表面的α1,3-GT会生成一种人体本身没有的糖分子结构。在NDV-GT进入体内后,它会精准感染肿瘤细胞,并让这些细胞在表面展示这种“猪式糖分子”。结果,癌细胞看起来就像变成了“猪肉”,免疫系统立刻认出它们是敌人,随即发起强力攻击,把这些伪装成“猪”的癌细胞一举消灭。
在动物实验中,接受NDV-GT治疗的肝癌食蟹猴模型展现出显著疗效。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后,该组猴子的肿瘤明显缩小,部分个体在停药三个月后甚至完全消失,并且所有接受治疗的猴子存活时间均超过六个月。
基于这些结果,研究团队推断,重组溶瘤病毒NDV-GT不仅能够直接裂解肿瘤细胞、破坏肿瘤内部血管,还能促进αGal的合成,从而引发超急性排斥反应和血栓形成。这些变化共同改善了肿瘤的免疫抑制微环境,激活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增强T细胞的浸润,并进一步放大抗肿瘤的级联免疫效应。
解剖学结果进一步揭示,NDV-GT治疗后肿瘤组织中出现血管萎缩、闭塞及血栓形成。研究人员推测,这是因为NDV-GT使肿瘤细胞表面产生αGal,而天然存在的抗Gal抗体与其结合后,诱发了超急性排斥反应,引起血小板活化、聚集和血栓形成,从而导致血管闭塞和肿瘤坏死。免疫荧光结果也证实补体活化在其中发挥了作用。同时,颗粒酶B和穿孔素的显著上调表明,T细胞浸润和抗肿瘤免疫反应被大幅激活。
综合这些发现,团队认为,NDV-GT的抗癌机制包括三方面:直接裂解肿瘤细胞、破坏瘤内血管,以及通过αGal诱导的超急性排斥反应促进免疫级联效应。这些作用共同改善了肿瘤的免疫抑制环境,增强了体液和细胞免疫,最终扩大了抗癌效果。
至于安全性,研究团队对接受NDV-GT治疗的食蟹猴进行了全面评估。结果显示,NDV-GT没有明显影响猴子的体重、体温、心率及肝肾功能、凝血因子和血糖等生理指标,尿液和粪便检测亦无异常,主要器官没有出现损伤,表明该疗法安全性较好。
在动物实验的支持下,团队启动了临床试验,共纳入23名复发或难治的癌症患者,涵盖肝癌、卵巢癌、肠癌、肺癌、乳腺癌、食管癌、黑色素瘤和宫颈癌等多种类型。最终20名患者完成治疗,其中1人完全缓解/CR,6人部分缓解/PR,11人病情稳定/SD,总体疾病控制率高达90%。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毒副作用。该结果为NDV-GT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初步证据。
事实上,在肿瘤治疗的创新之路上,并非只有这一项研究在奋勇前行。近年来,全球科研人员都在积极探索多种新颖的抗癌策略。
肿瘤疗法突破不断涌现
例如,有研究团队致力于开发基于纳米技术的靶向药物递送系统,通过将抗癌药物精准送达肿瘤细胞,提高疗效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还有一些团队聚焦于免疫疗法的进一步优化,试图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中的特定细胞,如T细胞,使其更有效地识别和杀灭肿瘤细胞。此外,基因疗法也不断取得新进展,通过修复或改变与肿瘤发生相关的基因,从源头遏制肿瘤的生长。
这些探索与广西医科大学团队的成果相互呼应,共同推动着肿瘤治疗领域不断向前发展。目前,NDV-GT的疗效和安全性还有待更大的临床研究证实。无论如何,非常期待这种将肿瘤变成“猪肉”的创新性抗癌疗法能造福更多的癌症患者。
更重要的是,这些努力不仅仅代表着医学科研的突破,更折射出人类面对疾病时的不懈坚韧与团结。癌症作为人类共同的挑战,正在被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科研智慧汇聚成一股合力。正是这种跨学科、跨地域的合作与创新,让“战胜癌症”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并点燃无数患者及家庭心中对生命与希望的坚强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