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35岁现象”已成为中国职场的隐形壁垒,导致中年人才面临失业焦虑,而如今部分企业开始主动承担责任,为35岁以上群体提供职业支持和发展机会。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职场环境中,年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成为许多人职业发展的关键分水岭。特别是在中国,“35岁”这一界限似乎成了一道隐形的门槛,影响着无数职场人的晋升机会和再就业可能。
35岁+的职场人,大都被失业焦虑笼罩,虽然经验更宝贵的抚慰常常有,但终究显得苍白。如今,终于有企业站出来,振臂高呼,开始带头为“35+人群”来伸张正义。

什么是中国职场“35岁现象”?
在中国职场,“35岁”不仅是年龄的界限,更成为一道求职与职业发展的隐形壁垒。这一现象被称为“35岁现象”、“35岁门槛”甚至是“35岁危机”,意指年满35岁的员工在公务员系统、事业单位甚至民营企业中,面临更高的裁员概率与职场压力,而一旦离职再就业,往往举步维艰。相较于欧美社会普遍在40至60岁之间出现的中年危机,中国职场的“危机时点”显著提前,成为一种带有年龄歧视色彩的结构性困境。
而“35岁现象”的制度根源可追溯至改革开放初期政府选拔年轻干部的导向,1994年更被写入“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自此逐渐演变为全社会的招聘潜规则。数据显示,诸如上海、成都等地八成以上的招聘岗位均设有35岁年龄上限,公务员考试亦以此为普遍界限,仅少数地区如黑龙江将上限放宽至40岁。
这一年龄门槛,不仅阻挡了众多职场中年人的转岗机会,也在企业内部形成明显的晋升分水岭。 35岁前尚未取得显著成果的员工,往往卡在不上不下的职位,知识更新滞后、家庭压力叠加,体能与效率也可能不如以往。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35岁现象”在互联网行业尤为明显,曾以高薪高强度著称的科技公司在经济放缓背景下,逐渐将“年长”员工排除出核心竞争体系,“35岁现象”也因此成为广义“中年危机”的代名词。
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就业市场呈现“二八现象”:20%的高端人才不受年龄限制,而其余80%的普通求职者则受制于学历、年龄、家庭状况等硬性条件。 “如果你很强,就算明天临盆,企业也会给你发offer。但对大多数打工人来说,他们只是'可替代工具人'。”
与此同时,随着招聘市场逐渐转向“雇主主导”,用工门槛不断提高,职场上的性别歧视也变得更为隐性化。不少女性在离职前曾遭遇公司HR的“婚育测试”,先是电话询问婚育状况,再到上司当面提问是否考虑生育,让她们深感压力与无措。 “已婚未育”成为不少年过三十的女性职场人的残酷现实。
“35岁现象”所反映的,并非仅是某些行业或个体的特殊遭遇,而是一个涵盖劳动力结构变化、企业用工逻辑调整以及社会价值观演变的多维复杂议题。那么,为什么“35岁现象”会普遍出现,背后又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呢?
为什么会出现“35岁现象”?
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力通常在20岁左右开始显现,尽管30岁以后生理机能逐渐衰退,但由于经验积累和对事物规律的深入理解,创造潜力仍然保持增长态势,并在35至37岁之间达到高峰。尽管存在一些早慧或大器晚成的个别情况,但整体上这类现象属于少数,不足以改变普遍规律。
基于这一成长规律,许多企业在招聘基层岗位时更倾向于吸纳年轻求职者。虽然20多岁的年轻人尚未进入创造力的最佳区间,但通过早期系统化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快速融入企业文化,还能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储备更多具备高潜力的人才,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双重成长。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35岁现象”也有坚实的理论支撑。 20至35岁被普遍认为是成年早期,这一时期是智力快速提升和心理逐步成熟的关键阶段。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指出,34岁是人体生理机能开始明显衰退的重要转折点,这一节点与职场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高度契合,成为一个特殊的临界年龄。
随着生理功能的逐步退化以及家庭和职业角色的双重压力叠加,许多人在35岁左右开始感受到身心的疲惫和职业焦虑。这种状态如果得不到有效缓解和支持,极易引发“职业倦怠”现象,影响工作表现和生活质量,成为职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障碍。
正因如此,不少企业在用人策略中对35岁左右的求职者保持警惕,甚至将这一年龄段设为隐形门槛,试图通过年龄限制规避可能增加的人力成本和不稳定风险。这种做法既反映了企业对效率和风险的考量,也折射出职场对中年人才的现实挑战。
此外,近年来经济环境的变化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竞争,出现了明显的“降维打击”现象。大量年轻、高学历且薪资要求较低的求职者涌入市场,造成人才供过于求的局面,从而进一步压缩了35岁以上求职者的就业空间和发展机会。这种市场结构性的变化,使得中年职场人不仅要面对自身能力和状态的挑战,还需应对外部环境的严峻考验,导致“35岁现象”愈发突出和复杂,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
然而,这种以年龄设限的做法忽视了中年人才丰富的经验和长期价值,不仅可能加剧年龄歧视,还会阻碍社会整体的人才流动与再发展。而正在如今“35现象”危机的日益显示下,长城汽车近日率先启动“35岁+”人才招聘,试图打破这一局限,探索更加包容和多元的人才战略。
长城汽车启动“35岁+”人才招聘
在当下职场年龄偏见普遍存在的环境里,“35岁”常被误解为“性价比低”的代名词,企业普遍倾向于通过招聘年轻人以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竞争力。特别是在节奏快、压力大的汽车行业,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似乎更适合年轻员工。
然而,长城汽车作为行业的领军者,逆势而为,近日发起了“35+人才招聘”计划,提出“经验不该被尘封,而应被点亮”的理念,力图打破行业内普遍存在的年龄偏见。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坚决表示,“35岁不是简历的结束,而是人生履历的新开始”,并通过“35+计划”向社会传递积极信号。
7月8日,长城汽车在35周年庆典短片“年方35”中宣布,将面向全中国35岁以上人才开启专场招聘,岗位涵盖生产工艺、供应链管理、技术研发、营销传播等多个领域,工作地点遍布保定、北京、上海、武汉、成都、长春等地。这不仅是长城汽车对自身成熟发展的肯定,更是向整个行业和社会发出的重要信号。
魏建军在短片中坦言,35岁在很多人眼中似乎成了“坎儿”,面对上有老人、下有小孩、激烈竞争的夹缝,许多人感到焦虑与无力。长城汽车自身也正经历着激烈竞争和挑战,尽管外界质疑声不断,企业始终坚持初心,坚定前行。
他强调,努力未必立即有回报,但不努力必然无回报。 35岁这道坎,不应成为阻碍,而应视为人生的新起点。他以竹子扎根三年后疯狂生长的比喻鼓励职场人,“爆发,可能就在下一秒。35岁只是开场,加油,充电,继续干,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时间从不辜负坚持的人。”

长期以来,“35岁现象”如无形枷锁,将众多经验丰富、能力成熟的中年人才拒之门外。在社会普遍推崇“年轻即创造力”的氛围下,许多企业误将经验和智慧视作负担,魏建军一句“成见如山,压得人喘不过气”,道出了许多职场人的心声:当个人家庭责任最重、能力和经验最为成熟时,却面临职场封闭的现实,陷入“卷不动,也躺不平”的两难困境。这种以年龄为由的粗暴筛选不仅伤害了个体,也造成了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
长城汽车的“35+计划”不仅是一项招聘举措,更是一场关于年龄、经验与价值的社会呼吁,挑战了传统的职场偏见,倡导尊重和激活中年人才的力量,为行业和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在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时代背景下,汽车产业正经历电动化与智能化的百年变局,对经验丰富、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迫切。以长城的“35+招聘”为例,40%的岗位为高端技术研发人才,包括智能座舱与大模型算法领域,正是车企当前技术攻坚的关键方向。
此外,供应链与质量管理岗位占比达25%,这些岗位作为制造的“看门人”,需要在复杂产业链中具备快速决策和高品质把控的能力。 35岁以上的工程师在供应链波动和全球釆购体系方面的深厚认知,正好支撑长城的制造扩张需求。与此同时,长城还释放了15%的生产及高技能工艺岗位,推动产能质量提升。更值得注意的是,长城还开放了15%的全球化与数字化职能岗位,依靠成熟经验帮助公司快速打开海外市场,建立品牌影响力。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长城对人才多维价值的认可,也反映出企业对未来市场竞争的战略布局。
长城汽车的“35+计划”之所以备受关注,在于它突破了单纯以年龄划定人才标准的狭隘思维,回归人才价值的本质。企业以自身35年发展历程为镜鉴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驱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并非短暂的青春活力,而是由经验积累的深刻洞察、技术沉淀和行业磨砺铸就的坚韧。尤其在汽车产业百年未遇的变革期,长城正全力冲刺技术升级和全球扩张,35岁以上在研发、釆购、企划等关键岗位历练深厚的人才,正成为战略落实的中坚力量,其丰富经验为创新突破提供了坚实阶梯。
长城的这一行动不仅是一记行业警钟,更是一份发自企业界的诚挚邀请。面对“35岁焦虑”成为社会痛点的现实,是继续筑起年龄壁垒,还是拆除隔阂、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健康人才生态?长城汽车以“35+计划”面向技术和企划等核心岗位,借经验之矛、以能力为盾,力图帮助35岁以上人才重新定义职业未来。董事长魏建军强调,“35岁是人生履历的新开始”,长城的实践正试图撬动沉重的偏见,让社会重新发现并珍视“35+”群体蕴藏的巨大潜力。这不仅是一次招聘突破,更是人才价值评判体系的重要修正,唯有能力决定价值,才能为个人职业和行业发展带来真正的“第二春”。
在当今社会,其他企业同样面临类似挑战。短期内依赖快进快出的用人策略虽可缓解眼前压力,但长期来看会导致团队不稳定和人才流失,影响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多家头部车企在销量压力下调整战略,纷纷启用与企业共同成长的“老将”,彰显经验人才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人口结构变化,35岁以上人群不仅是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更将成为职场支柱。企业若能提前围绕这一趋势调整人才政策和企业文化,将有助于增强凝聚力,捕捉市场先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应深刻认识到,人口红利已过,依赖人力“快进快出”的时代已经过去。唯有树立长期主义人才观,承担社会责任,将人才视为经营基石,才能在未来商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尊重时间赋予个体的积累与潜力,这不仅应是长城汽车的战略,也应成为所有企业的用人准则。
当35岁的工程师在生产线上调试设备,资深AI工程师交付可靠的辅助驾驶系统时,他们将证明:时间给予的不是负担,而是穿越周期的智慧与力量。正如“年方35”所启示,35岁不是分水岭,而是厚积薄发的黄金拐点。在这场由长城点燃的“成熟革命”中,那些历经岁月淬炼的光辉,正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