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在内外挑战交织下,加拿大正面临重建经济与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时刻,而本次大选将决定未来政府如何回应企业期待、推动改革、并因应日益严峻的对美贸易关系。
在全球经济震荡与地缘政治紧张的背景下,加拿大正处于一个关键性的“十字路口”。高通膨与高利率尚未完全退场,技术变革与产业重组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加上与美国的经贸摩擦日益升温,这些内外挑战迫使加拿大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经济体质与战略定位。选民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感与对现状的不满,亦让此次大选成为一场对“如何重建竞争力”的全民公投。
无论谁在4月28日的大选中胜出,都将肩负起一项艰巨任务:在多年经济停滞之后重振加拿大经济,并应对与美国日益升高的贸易冲突。在摆脱经济困境的路径上,各大主要政党领袖虽未完全一致,却在多数议题上达成了共识。以下是各政党在组成新政府后,可能采取以推动急需经济成长的四项具体措施。
加速自然资源计画审批
加拿大能源企业指出,美国带来的挑战突显出本国亟需强化能源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有企业家表示,“加拿大正面临一个有限时效的契机,可以借此巩固经济主权、推动经济成长,并重塑我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我们有能力透过出口液化天然气,取代高排碳的燃煤使用,进而为盟友提供能源安全,同时减少全球碳排放。”
在选举活动开跑之际,加拿大多家大型能源公司的领导人在一封公开信中详述了他们认为有助于振兴经济的关键政策建议。
信中指出,“联邦政府的影响评估法以及针对西海岸的油轮禁令,已成为发展的障碍,亟需全面改革与简化。监管流程必须更有效率,而政策决策则需具备抵抗司法挑战的能力。”这里的重点在于措辞的差异:能源业界并非要求全面废除现行立法,而是呼吁针对制度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与优化。
对此,两大政党均表态将致力于加速审批流程。保守党承诺推动建设“加拿大能源走廊”,并设立一个资源项目加速办公室,目标是一年内完成审批。而自由党则主张成立“大型联邦专案办公室”,以确保在两年内对重大专案做出决策。
消除长期存在的贸易壁垒
从产品标签规范到专业执照标准,加拿大层层叠叠的贸易壁垒,长期以来使企业在跨省经营时面临重重困难,甚至寸步难行。尽管改革呼声不断,历届政府往往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压力下选择维持现状:每一次,保护本地产业的惯性都凌驾于打破壁垒、促进加拿大经济整合的动力之上。
然而,面对可能对经济造成沉重打击的国际关税压力,要求彻底改革内部市场的声音日益高涨。
有专家对此表示,“这应该是新政府最优先处理的问题之一。这些内部障碍本不应该存在,解决起来其实相当简单。”若能消除加拿大境内非地理性的贸易障碍,跨省贸易量最高可望提升15%。
同一报告也显示,若全面解除所有内部贸易限制,加拿大人均GDP将增加约3.8%。其中受益最大的将是规模较小的省份,例如爱德华王子岛,其实质GDP可望提升高达16%。
作为回应,联邦政府已于今年2月宣布,将“加拿大自由贸易协定”中联邦层级的豁免项目从原本的39项削减至19项,迈出改革内部市场的第一步。
加强军事装备制造
自由党与保守党的政纲皆提出实现北约国防支出占GDP2%的目标,双方均承诺将解决军队招募困难、添购新型装备,以及升级北极地区的军事设施。然而,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政府需投入数千亿加元。
加拿大全球事务研究所对此指出,“根据资金用途的不同,加拿大每投入一加元国防支出,平均可创造两个就业机会,并带动约两加元的直接、间接与诱发型经济活动。”该研究所为设于卡加利与渥太华的国际事务智库。
加拿大亦拥有若干国际知名的国防制造企业,例如位于安大略省伦惇的装甲车生产基地,以及在魁北克与阿尔伯塔营运的无人机制造商。
即便是加拿大尚未涉足制造的军备项目(如潜艇),其合约也将对本土投资产生正面效应。这归功于一项名为“工业与技术利益政策”/ITB的补偿机制:任何获得国防采购合约的企业,必须在加拿大进行等额的投资,以回馈本地经济。这意味着,即使合约最终由美国企业获得,对方也必须承诺在加拿大境内投入相应价值的资金,进行生产、技术或其他形式的经济合作。
思考加拿大在AI的优势
在本月于温哥华举行的TED2025大会上,前谷歌执行长埃里克·施密特指出,人工智能AI领域蕴藏着庞大的经济潜力,但同时也面临一项关键瓶颈:能源供应。
“能源确实是一大限制,我举个例子。根据我本周在美国国会作证时引用的数据,若要满足人工智能的成长需求,美国还需额外新增约90千兆瓦的发电容量。”他表示。
这一需求规模极为庞大。人工智能资料中心的电力消耗速度惊人,已引发能源供需的高度关注。不过,施密特也指出了一条可行的解决路径:让加拿大发挥水力发电资源丰富的优势,进行发电。
加拿大在人工智能领域已有深厚基础。该国两位重量级学者杰弗里·辛顿与约书亚·本吉奥,被视为人工智能的奠基人,目前分别领导多伦多与蒙特娄的研究机构。
联邦政府去年也加大投入,宣布24亿加元的AI产业发展计画,重点强化运算能力与技术基础设施。自由党承诺将在现有政策基础上扩大投资,而保守党则提出未来四年内削减近23亿加元相关支出,虽然细节仍不明,但强调将释放数千亿加元投资于数据中心等基础建设领域。
无论最终由哪个政党执政,重建经济的任务都才刚刚开始。真正的挑战在于下一任总理能否兑现承诺。选举胜利只是开始,而实施政策、厘清优先事项、并在当前经济疲软与潜在贸易战的双重压力下推动改革,将是更加艰巨的考验。
在这场关键转折的时刻,加拿大面临的不仅是一场经济上的修复工程,更是一场国家定位的重新思考。未来的繁荣,将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在转型中看见机会,在变局中凝聚共识。唯有打破长久以来的制度性掣肘,鼓励创新与投资,并在全球经济的浪潮中重新奠定自身的竞争优势,加拿大才能不再只是被动回应变局的国家,而是主动塑造未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