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在全球供应链高度依赖的背景下,美国近期加征关税政策正迅速引发企业运营、市场信心与经济稳定的连锁反应,成为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
在全球供应链高度依存、市场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下,贸易政策的微小调整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引发连锁反应。对于以高效率、低成本运营为核心的零售业和制造行业而言,关税已不仅是进出口环节的税负问题,更成为影响企业战略决策、消费者购买行为乃至经济稳定预期的重要变量。
近期,美国政府对进口商品加征的一系列高关税政策,引发了零售业巨头与中小制造企业的普遍担忧。关税对商品供应、企业运营乃至整体经济带来多重冲击的讨论,变得尤为紧迫。
美国零售巨头:关税政策或引发商品短缺
近日,美国三大零售企业:沃尔玛/Walmart、塔吉特百货/Target Corporation及家得宝/Home Depot的首席执行官私下向总统特朗普发出警告,称其高强度的关税与贸易政策正严重扰乱全球供应链,可能在未来数周内导致商店货架大面积空置,并进一步推高商品零售价格。
据悉,Walmart与Target的高层于本周一在白宫与特朗普总统会晤。值得注意的是,两家公司此前已在公开场合对特朗普关税政策所可能引发的价格上升表达担忧。
会后,两家公司分别发表声明。 Walmart表示,“我们与总统及其团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会谈,感谢能有机会分享我们的见解。”Target则指出,“我们与总统及零售同业就贸易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重申我们致力于持续为美国消费者提供优质价值。”
早前,美国政府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加征高达145%的进口关税,对大多数其他国家征收统一的10%关税。该政策在近几周内对市场造成剧烈震荡,引发了关于消费者物价上涨、经济增速放缓及全球供应链紧张的广泛担忧。
实际上,在今年3月关税战爆发初期,Walmart便曾试图要求其中国供应商降价以缓解成本压力。然而,据报道,Walmart中国区负责人随后被中国政府约谈,理由是企业单方面要求供应商降价存在破坏供应链稳定、损害中美商业合作与美国消费者利益的风险。
目前,关税政策已对零售行业构成巨大压力。据知情人士指出,美国零售巨头企业高管们警告称,美国范围内的门店可能很快面临库存枯竭的局面,其所描绘的经济困境或将在短期内迅速明朗化。
美国中小企业:关税不确定性带来的“进退两难”
除了零售业巨头企业,众多中小企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年以来,“朝令夕改”的关税实施方式,已经深刻改变了企业的成本结构、运营策略乃至生存方式。
最直接的影响是,关税增加导致了直接成本的大幅度上涨。以电脑硬体制造商Hyte为例,该公司详细披露了其一款售价100美元的电脑机箱在当前关税体系下的成本变化。按照实际结构,该产品由50%铝材和50%其他材料组成。在加征关税前,仅需缴纳20%的基础关税,即20美元。但在额外政策生效后,铝材部分被征收25%的材料税(12.5美元),而其余材料则需承担高达125%的报复性关税(62.5美元)。如此一来,整机的关税总额高达95美元,使得其总成本翻倍至195美元。
这一趋势在其主推型号Y40机箱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在未征税前,其每台落地成本为92.23美元,以129美元的建议零售价销售,企业自身利润仅为5.27美元。而随着多轮关税叠加:包括10%、20%及125%的报复性税,其成本暴涨至196.26美元,甚至可能攀升至214美元。这意味着在售价维持在140美元的前提下,公司每售出一台就亏损超过91美元。更严重的情况出现在Q80液体冷却器上,征税后单台关税几乎等同于其原定零售价,使其完全丧失在零售市场中的可行性。
迫于成本压力,Hyte已被迫中止该类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发货计划,并将业务重心转移至其他海外市场。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曾是其最重要的销售区域,占据了总收入的65%。

与此同时,关税还引发了一系列系统性的负面反馈循环。
在高额关税的重压下,企业被迫压缩订单量,不仅打破了原有的规模经济效应,导致单位产品成本上升,还因关税按比例计算而形成成本的“滚雪球”效应。同时,关税通常需在清关前支付,进一步加剧了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紧张,不得不通过借贷维持运营,进而抬高了融资成本与财务风险。
此外,不稳定的政策环境加剧了库存管理的难度,企业在面对高成本和滞销风险时,不得不承受仓储压力和清货亏损。为规避不确定性,多数企业只愿引进销售前景最稳妥的主流产品,导致市场上产品多样性锐减,消费者选择空间大幅压缩。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关税本身固然带来负担,但真正致命的是政策执行的“不确定性”,使企业难以制定可持续的经营策略。
几乎所有受访企业代表都指出,比高额关税本身更具冲击力的,是政策执行上的极度不稳定与不可预测。政策频繁更迭、豁免标准模糊、官方信息滞后,都使企业难以进行长期商业规划。
Hyte指出,当税率在数日内从20%跳涨至120%,电子产品是否获得豁免的消息又前后矛盾,公司管理层根本无从制定有效策略。 Cooler Master的物流专家也表示,必须每天追踪新闻更新以调整操作,而关税实施的具体条款往往姗姗来迟,海关执行标准不明,导致操作混乱。 I Buy Power则强调,业务成功依赖于可预测性,而当前政策的不一致性正逐步侵蚀这种根基。 Corsair更是直言,对“未来一周将会发生什么”这种根本性的不确定,已成为市场剧烈动荡的关键因素。
关税的具体执行往往滞后于政策公布,企业必须等待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发布正式操作指南,这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端操作与财务规划的复杂性。
而关于“为何不将制造回流美国”的质疑,多位行业专家指出,这一战略虽然方向可取,但其执行在现实中几乎难以落地。
将制造业迁回美国在现实操作中面临重重障碍,远非短期政策能够解决。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现代电子产品如主板,往往由上百家零部件厂商协作完成,涉及数千个组件,且这些零件分布在全球各地。若要将整个供应体系转移至美国,等同于重建一整套产业生态,所需时间可能以十年为单位计算。
与此同时,中国等亚洲制造中心早已形成高效密集的产业集群,原材料供应、组装、包装等环节距离极近、反应迅速,而美国目前缺乏这一基础条件,即便转移至越南、泰国等国,也难以维持原有效率,往往面临30%至40%的产能损失。
此外,美国制造业还面临高昂的人力成本和技能短缺的双重压力。与亚洲每小时2至4美元的工资相比,美国工人薪资普遍高达15至20美元,且制造业不易吸引大量熟练工人。更关键的是,即使实现部分生产本地化,许多关键原材料仍需从海外进口,难以完全摆脱关税影响。例如,有些企业必须追溯原料原产地,以确定其是否来自被征税国家。最终,所有的高成本都不可避免地传导至消费者端。
一些业内人士对此指出,本土制造的产品价格往往是进口商品的数倍,严重削弱了市场竞争力。多位受访者认为,若要实现制造业回流,应更多依靠税收减免、研发激励等正向政策,而非依赖惩罚性关税这种短期手段。
面对全球供应链高度融合的现实,任何试图通过单边关税手段“重塑产业版图”的政策,其代价不仅是企业利润的压缩与消费者成本的上升,更是对市场信心和国际合作基础的削弱。真正可持续的制造业振兴,必须建立在制度透明、政策连贯、国际协调与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实现经济韧性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而不是陷入反复震荡的关税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