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1923年7月1日,加拿大颁布了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旨在阻止华人移民,而罔顾华人社区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服务和建设加拿大的卓越贡献。排华法案的出台让过去很多华人计划的一切沦为泡影,无数家庭因此天各一方,导致家庭破碎。直至1947年,这个持续了24年的“恶法”才得以废除。 2023年,是排华法案颁布的第100周年,在百年之际,我们应当对历史进行回首反思有助于人们汲取教训,珍惜现在种族平等的社会环境,避免为了政治而炒作种族问题、撕劽族群。
在“速食”成为主流的视听传播时代,社会每天都在产生大量信息。而应该探讨的深度,却永不止于话题或事件本身。我们一起,从社会发展中洞察有价值、有趣、有争论点的生活方式及现象。
狂呼社会研究所聚焦社会变革下不同的声音,向外延申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的思考深度,以多角度剖析、独特的社会视角,引领大众感知社会的“人间百态”。
狂呼,为每一个社会现象或事件的背后,提供具有探讨价值的观点,始于洞察、终于启发。
联系我们// 相关文章
每年的7月1日,是加拿大的国庆日。但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却也提示着所有华人在加拿大曾经的屈辱和黑暗历史。
今年是加拿大“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的100周年纪念,也是该法案废除的76周年庆祝。早前来自全加拿大各地,数千名华裔在首都渥太华国会山庄聚集,举行大型集会和游行,和平表达广大华人争取合法权益、反对制裁,并鼓励加拿大华人通过捍卫自己的权利来对抗现代的排外现象,呼吁反思历史、防止排华历史重演。
而此前一天,华裔参议员胡元豹、胡子修联合华裔加拿大共同行动基金会,在加拿大参议院举办一场活动,目的是为了纪念,排华法案和承诺结束对华裔和其他亚裔加拿大人一切形式的排斥。总督西蒙、参议院议长加涅/Raymonde Gagne、联邦国际贸易部长伍凤仪/Mary Ng等出席,为排华法案100周年纪念牌匾揭幕。
排华法案的百年耻辱
1923年7月1日,加拿大颁布了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旨在阻止华人移民,而罔顾华人社区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服务和建设加拿大的卓越贡献。
排华法案也称为“华人移民法”,禁止绝大部分的中国人移民加拿大。该法案要求,已经在这个国家的华裔加拿大人(包括在这里出生和长大的人),都必须登记并携带照片身份证件,否则将面临被驱逐出境、罚款或监禁的风险。 这一做法,是和平时期唯一一次对非原住民社区提出的过分要求。根据该法案,只有少数华人可以进入加拿大,例如:外交人员、部分商人以及学生等,这些人只有在持有正确文件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豁免。这一做法,造成了其余数万华裔家庭的悲剧。
排华法案有效地关上了中国华人移民加拿大的大门。 1923年至1947年法案被废除前,只有不到50人(根据一些消息来源,甚至只有15人)被允许从中国移民到加拿大。相关数据显示,1921年加拿大接纳了2707名中国移民,而在法案推出一年后,在1924年,这一数字锐减到3人,到了1925年,仅有1人成功移民。
值得注意的是,排华法案出台之前,中国华人移民加拿大的道路已经异常艰辛。华裔其实是最早来到加拿大的族裔之一,鸦片战争后就出现大批被“卖猪仔”的现象。
“卖猪仔”
最早有关“猪仔”的定义,西方国家称为“契约华工”,意指华侨“自愿”通过签订契约,到外国去做工。其实华工的契约许多是在诱逼下签订的,几乎和卖身契差不多。事实上,契约不过是一种骗局,华工出洋后的待遇与契约上所刊载的完全是两回事,签约后的华工完全丧失人身自由。
至于“猪仔”一词,有的说法是长达数月甚至大半年的航海中,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碗,而是一个硕大的木兜或者铁锅,众人围蹲而吃,犹如喂猪。 “主人熬什么端什么,猪仔就吃什么”则是当时较为通俗普遍的调侃。
“猪仔”在登输出洋前,还要受到雇工单位及当地官吏的盘查,供词必需要说,出外工作是出于自愿,否则会被押回去毒打,直至说出「自愿出洋」被登记在案为止。此外,契约是洋文的,主要规定做工年限、工资、地点等。但许多“猪仔”为文盲,不懂洋文,通常会被印上指模,甚者会在他们的身上烙下代号,代表他们即将要抵达工作地点的凭证。
在到达目的地没日没夜的工作前,就有一大段苦难的海上航程了。运送“猪仔”的船只多为帆船,设备简陋,基本卫生条件不足。加上贩卖“猪仔”是十分有利可图的交易,船主为获取暴利往往超载,在登船后即将他们监禁于紧闭的船舱里,白天只能肩挨着肩屈膝而坐,晚上人靠着人躺下,船舱内空气十分的污浊,吃的是腐坏残食,加上水手的虐待、折磨,造成极大身心痛苦,死亡率更是惊人。
19世纪80年代,在修建横贯加拿大的太平洋铁路的劳工中,华裔已经超过了15000人。当时,华人劳工以努力、听话、且工资低廉著称。那条横贯加拿大全国的铁路,工程十分浩大,凿山架桥,都是十分危险的工作,而华裔往往被派去完成那些最危险的任务,加上那时候大众普遍还很缺乏安全意识,以致筑路的华工伤亡惨重。据说,几乎每一公里铁路的建造工程中,都会赔上几条人命。
“人头税”
在1885年,太平洋铁路修建完成。但在同一年,加拿大政府却开始对仍留在加拿大的华人和他们的亲属征收“人头税”/Chinese Head Tax。根据当时的法规,加拿大政府征收50美元的人头税,后来提高到100再后提高到500, 这个数字在当时的温哥华可以买两栋房子。在征收对象中,大部分为被迫“卖猪仔”的中国年轻男性,他们每天通过修建铁路仅仅赚取一美元,但必须用赚到的钱自费购买自己所需的食物和设备,再把剩余的钱寄回家给被限制入境的妻子和家人。
本来就赚取不多,还要自费购买设备,现在又加之人头税的强制收取,对华人来说可谓是“雪上加霜”。相比之下,白人工人的工资在1.5美元到2.5美元之间,并且他们的生活用品都供应齐全。从1885年到1923年,人头税实施的38年间,约有82,000名华人移民缴纳了近2300万美元的税款。在这一政策中,华人是加拿大唯一被征收人头税的族裔:专门针对华人设立,不适用于其他种族。
但即便如此,依然挡不住前来加拿大的华人的脚步,很多华人借贷缴纳人头税,再通过在加拿大打工还债。这是因为当年华裔的主要来源地广东,正经历地震、饥荒、战乱、腐败等现象,导致民不聊生。所以,加拿大代表着一个新的机会,华裔劳工也把辛苦打工赚来的钱寄回家乡,成为家中经济的重要来源。
但“赶尽杀绝”的是,为了彻底阻挡华裔移民加拿大,1923年7月1日,加拿大通过了排华法案,这是加拿大历史上唯一一个针对某个族群通过的种族歧视法案。
排华法案的出台让过去很多华人计划的一切沦为泡影,无数家庭因此天各一方,女性们在没有丈夫的情况下独自照顾孩子,男性也忍受了数十年的孤独,甚至导致有一些家庭关系永久破裂,难以弥补。最终,法律的自然后果也变得显而易见。加拿大的华人人口自此开始逐年下降。据有关数据显示,1931年,居住在加拿大温哥华的华人有11592人。 到1941年,只剩下5973 人,10年间,足足减少了一大半。 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排华法案不仅阻止中国华人移民加拿大,还迫使许多已经在这里的人离开。
其次,该法案进一步加强了对华人的歧视和排斥。它在就业、教育和社会参与等方面对华人实施了不公平的待遇,使他们在加拿大社会中面临更多的障碍和困境。这种种族歧视的氛围对华人的生活质量和机会产生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除此以外,该法案还加剧了加拿大华人与其他族裔社区之间的隔离和疏远。由于限制了中国人的移民和定居,华人社区的规模相对较小,导致他们在加拿大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声音减弱。这也导致了种族和文化的断层,使华人社区在加拿大的社会和政治中长期受到边缘化。
这无疑是加拿大的历史污点,排华法案通过之后,华裔有好长一段时间不再庆祝7月1日“加拿大国庆日”,还称其为羞耻日,认为这是对华裔整体的羞辱。
在1923年,联邦参议员胡元豹已经提出,加拿大是由多族裔组成、奉行多元文化的国家。每一位加拿大人都应该享受“人权宪章”赋予的平等、自由、权利。消除歧视、支持少数族裔社区平权、维护加拿大社会的和谐是每一位加拿大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直至1947年,这个持续了24年的“恶法”才得以废除。
值得深思的100周年
华裔社区在加拿大地位的转机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期间的全球政治氛围和价值观发生了显著变化,人权和平等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同,加拿大也受到了这种全球潮流的影响。许多加拿大华人积极参与战争努力,数百名年轻华裔决定加入军队,愿意以生命来保卫加拿大,也希望以此带来对华裔社区的公正,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华人战士的英勇行为和牺牲激发了加拿大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和尊重,促使政府重新审视对华人的法律限制。
其次,加拿大政府认识到排华法案对国家形象和外交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加拿大在国际舞台上希望维护其声誉和形象,同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和政治联系。而这一法案对加拿大在国际上的声誉造成了污点,尤其是在与中国的关系方面,废除这项法案成为一种改善外交关系和展示加拿大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国家的决策。
此外,二战后,加拿大社会开始反思种族歧视和不平等对社会的伤害。这种反思促使人们对排华法案进行了广泛的辩论和批评。社会上的许多人权组织、政治活动家和知识分子都呼吁废除这一歧视性法案,以实现更公正和包容的社会。
基于以上种种时代原因,加拿大议会于1947年5月14日,废除了排华法案。华裔随即可以成为加拿大公民,并拥有投票权,并产生了第一位华裔联邦议员。
法案被废除之后,1962年出台的新移民条例也去除了加拿大移民政策中的显性种族歧视,改为使用技能,而不是种族或国籍成为决定可否被接纳移民的主要标准。担保移民的类别被扩大,所有加拿大公民和永久居民都可以担保亲属移民。
然而,歧视因素仍然存在,因为只有来自欧洲、美洲和中东部分国家的加拿大移民被允许担保21岁以上的子女、已婚子女及其大家庭的其他成员。直至到2006年,加拿大政府正式就人头税排华法案向华人群体道歉。
今年,是排华法案颁布的第100周年。加拿大总理贾斯汀·特鲁多/Justin Trudeau就100年前加拿大实施的法案在推特上发文:“1923 年的排华法案是一项种族主义的政策,将亲人分开,让家庭破碎不堪。在这项政策出台100 年之后,我们重申我们致力于共同抗击反亚裔的种族主义、暴力和仇恨。”他表示,肯定了华人群体对于加拿大的重要贡献,并且承诺从过去的错误中汲取教训,共同打击反亚裔种族主义以及其他形式的歧视和仇恨。
在排华法案百年之际,对历史进行回首反思有助于人们汲取教训,珍惜现在种族平等的社会环境,避免为了政治而炒作种族问题、撕劽族群。
我们应该理性地意识到,与很多西方国家相比,加拿大算是反歧视做得相对较好的国家,尽管疫情期间由于长期封锁导致的生活变形,社会上也陆续出现一些歧视亚裔个案。但不可否认,在不少见之传媒的事件中,有很多是与疫情中的情绪起伏、心理失常、认知偏颇有关,并非系统性歧视。加拿大不存在对亚裔的系统性种族歧视,也没有这方面的土壤。在加拿大建国以来,也不乏有很多备受尊崇的优秀亚裔人才,他们既有科学家、经济学家、艺术家、学者、专业人士,也有总督、省督、市长和各级政坛的议员们。
100年前,加拿大通过的排华法案,使得华人成为该国历史上唯一被禁止入境的族裔。这段可耻的历史长达24年之久,并激励着海外华侨华人团结一致,为建设一个更加包容、平等和友爱的国际社会而努力。这次100周年的集会将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召唤,唤起人们对过去的反思,并为人类未来的进步奠定基础。通过集会,我们了解历史、铭记历史、反思历史,呼吁公平公正对待华人社区,防止排华历史重演,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现代排华法案。这一种声音跨越国界,凝聚了全球华人社群的共识,激励着身在海外的每一位华人。我们应该铭记这段令人痛心的历史,以史为鉴,坚定地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和排斥,同时也要思考我们所迈出的步伐,致力于建立一个公正和包容的社会。
排华法案不能遗忘,但只有携手共进,对各类型的种族仇恨和歧视一起说不,才能为子孙后代营造一个更强大、更包容和更公平的加拿大。
观点1
有趣的是,对于在加拿大的年轻华人来说,大部分人却不了解排华法案这一历史事件。我们认为,是以下三大原因导致了出现如今的“认知断层”。
1. 学校教育- 在加拿大的学校教育中,对于该法案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可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探讨。历史教育通常着重于探讨加拿大的建国历史、移民历史和多元文化,但“排华法案”的历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很多加拿大华人没有接触到这段历史,也就不了解相关的细节和背景。
2. 口头传承- 在许多家庭中,父辈和祖辈可能并没有详细地讨论或传达这一法案详细的信息。这背后的原因,很大可能是因为他们经历了这段历史,不愿提及或希望忘记这段痛苦的经历。也有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过往历史事件中的细节已经忘记得七七八八。
3. 当代关注焦点- 当代加拿大华人的主要关注焦点可能更多地集中在当前的社会和经济议题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加拿大华人社区面临了许多其他重要的问题和挑战,如移民政策、就业机会、教育等。这些议题更直接地关系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未来发展,因此很多人可能将精力和关注点集中在当下的问题上,而忽略了对过去历史事件的讨论和反思。
综上所述,很多加拿大华人不知道1923年的排华法案可能是由于历史教育的缺失、家庭传承的不完整、焦点偏移等多种因素导致的。但是,对于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加拿大的人而言,了解和学习过去的历史对于建立共同认知、推动社会公正和多元文化的理解仍然是非常重要。
观点2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尽管加拿大于1947年废除了排华法案,但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表面上开放但实质上没有完全改变本质的问题发生。
首先,种族歧视和偏见仍然存在于一些社会和机构中。尽管法律禁止歧视,但个人的偏见和态度仍可能影响决策和行为。加拿大某些机构或组织可能对华裔群体持有不公正的偏见,导致他们在就业、教育和社会机会方面面临障碍,这种“隐性歧视”可能不易被察觉,但对华裔群体的实质平等造成了阻碍。
其次,经济和社会不平等仍然存在。尽管法案的废除为华人社区带来了更多机会,但一些社会群体仍然面临经济上的不平等。少数华裔群体可能面临就业歧视、收入差距和经济机会的限制。这些不平等现象可能是由历史遗留问题、结构性障碍和社会偏见导致的,并不完全消失于法律改革之后。
此外,文化认同和社会融合仍然是一项挑战。尽管加拿大倡导多元文化和包容性,但在实践中,华人社区仍然面临着文化认同和社会融合的困境。少数华裔群体可能面临与主流社会融合的挑战,包括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的问题。这种情况可能导致社会的分化和族裔之间的隔阂。
总而言之,尽管加拿大于1947年废除了排华法案,但一些现象表明在某些方面,尽管法律上有所改变,但实质上的不平等和偏见仍然存在。种族歧视、经济不平等和文化融合的挑战仍然需要持续的努力来解决,以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