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全球各国竞相争夺深海采矿权/Deep Sea Mining,出现了新型的海底“淘金热”浪潮。背后,揭示了深海采矿的能源价值、缓解现实危机及减少生态破坏三大价值。由于新能源的发展对于电池的需求不断提高,而现有的陆地矿产资源又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深海开采”这块蛋糕日益受到全球各国的关注。
投资不仅仅是为了创造财富,更是一种洞察宏观经济的态度,见证社会演变与科技发展。我们一起,从大变局中看清发展趋势,希望从不确定中找到确定。
狂呼金融研究所聚焦于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金融与经济对当今世界日益凸显的影响。以全面、理性的投资视角,洞察分析每一个趋势与机会,为广大投资者创造更高质量、更独特的金融投资观点。
狂呼,比一部分人更快、更准地看清市场,让大众洞察金融经济的核心。
联系我们// 相关文章
在全球争夺关键矿物以推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一些国家正在竞争一个全新、未被开发的前沿领域:海底。在墨西哥和夏威夷之间的太平洋深处,数万亿块土豆大小的黑色块状物散布在海底,它们富含镍、钴、锰等对全球能源转型“绿色革命”中至关重要的矿物。
目前的海底勘探活动主要集中在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域/ CCZ ,该地区占地450万平方公里,深度在4000至6000米之间,这片海域有着丰富的岩石(被称为结核)。在矿石产量下降、环境和社会成本上升的大环境下,深海开采将有效缓解陆地采矿的压力。
深海采矿首个全球规则?
2023年7月10日,联合国分支机构国际海底管理局/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简称ISA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惇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应该允许深海釆矿。此次谈判将决定,是否要为深海釆矿制定“全球首个”行业规则。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曾宣称,各国专属经济区/EEZ以外覆盖世界海洋54%的深海,“该区域”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在釆矿法规达成一致之前,将禁止在“该区域”进行深海釆矿。不过在2021年6月,太平洋小国瑙鲁赞助了加拿大一家金属矿业公司/TMC,触发了公约中的一项“两年规则”,令ISA不得不在此刻作出一个明确的对外宣称。该条款规定,如果一个国家申请在“该区域”深海釆矿,那么ISA有两年的时间来制定一份共享机制。言下之意,如果ISA未能在今年7月9日之前制定一套统一的深海釆矿规则,那么全球各国和私营公司将可以开始,即日起申请临时许可证,大规模用于深海釆矿。
因此,ISA决定延期批准国际水域深海釆矿的规章制度,并启动了为期两周的会议。目前为止,ISA已经发放30多张勘探许可证,但却没有发放任何一张“临时深海釆矿许可证”。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飞速发展以及生态保护问题备受关注的背景下,此次会议被认为具有前瞻性意义。
海底“淘金热”的巨大价值<br>深海釆矿包括三种类型,从海底开釆富含矿床的多金属结核、开釆大量海底硫化物矿床以及从岩石中剥离钴结壳。目前,一些公司正在寻求使用大型泵从海底吸取这些材料,而另一些公司则基于人工智能,开发能吸出结核的深海机器人。尽管存在一系列悬而未决的生态、监管和经济问题,但全球各国仍不顾一切地夺取深海资源,竞相争夺采矿权,出现了新型的海底“淘金热”浪潮。背后,揭示了深海采矿的三大价值。
潜在能源价值-结核大约有土豆大小,遍布太平洋和印度洋部分地区的大片海底,以及大西洋的深海平原。它们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富含37种金属,包括镍、钴和铜等,这些金属对于大多数大型电池和可再生能源技术都发挥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数千年来,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域的金属在贝壳或破碎的结节周围成核,形成了结核。据估计,该地区拥有超过210亿吨的结核,其镍储量是陆地储量的两倍,钴储量是陆地储量的三倍,矿产储量可能是陆地上同类矿藏的十倍左右。据有关数据估计显示,到2030年,“深海采矿”产业的价值将达到每年300亿美元左右,有助于满足全球对钴激增的需求。
部分公司和政府将深海矿藏视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资源,他们认为随着陆上矿藏储量的耗尽和人类需求的持续增长,挖掘这些资源将有助于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能带来巨大的能源转型价值。
缓解现实危机-国际能源署/IEA估计,未来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增长量将与过去20年相当。这意味着,可再生能源将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危险局面。根据一项研究显示,仅仅一辆特斯拉Model 3的电池,就需要56公斤镍、7公斤钴、6.6公斤锰和85公斤铜。因此,我们需要大量的电池用来驱动汽车,或是储存来自间歇性可再生发电站的能量,对于制造电池的矿物的需求正在飙升。
IEA对外宣称,如果要实现脱碳目标,到2040年,全球每年将需生产630万吨镍,大约是2022年的两倍。而铜的需求,将要增加2倍、锰的需求增加8倍、镍的需求增加19倍,钴的需求增加21倍。这增加了快速进行海底采矿的压力,从这个角度看,深海釆矿有着相当大的紧迫必要性。
以库克群岛为例,这是一个由15个小岛组成的国家,位于汤加和法属波利尼西亚之间,人口约18000人。据估计,其领海海底约70亿多吨金属结核中蕴藏着巨大的矿产资源。库克群岛总理马克·布朗/Mark Brown此前曾表示,库克群岛可能成为关键战略金属的来源地,其结核数量足以满足世界目前对钴的需求80年。布朗认为,“探索这个机会不仅对我们的国家来说是正确的,对全球而言也是负责任的”,他强调自己国家研究在其水域内开釆海底矿物的可行性时,将继续“谨慎行事”。
减少生态破坏-英国基准矿业情报公司对CCZ项目的评估报告提及到,该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可能比在热带雨林等陆地釆矿更小。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在深海开釆矿石,造成的环境影响要比陆地小很多,因为深海的生物本身就非常少,所以开采对其影响范围不大。在深海釆矿,具备诸多陆地不具备的优势。
深海釆矿的支持者也表明,这种活动将产生大量和必要的金属供应,以转向环境友好型能源。支持者们并不否认其对海洋生态的破坏,但他们认为和陆地釆矿相比,深海釆矿反而更加环保。
在过去五年中,大部分矿物镍来源于印度尼西亚的热带雨林地底下,据金属研究公司/CRU的数据分析,2017年印尼仅生产了全球17%的镍,但现在印尼镍产量占全球一半,即1.6百万吨,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上升。相比较而言,海底釆矿的碳足迹比印尼陆地釆矿要小得多,而且还减少了对当地土著文明或热带雨林造成的伤害。
与印尼热带雨林相比,恶劣的深海环境意味着,尽管其生物可能非常多样化,但它们并不是很丰富。 2016年曾发表在公开平台的一篇论文发现,一平方米的CCZ区域支撑着一到两个生物体,最多重几克;而一平方米的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就含有约3万克植物生物量,如果将灵长类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昆虫也称重,则会更多。这意味着,每开釆一吨CCZ镍,将损失约13公斤生物质,而在印尼进行陆地开采,每一吨镍将摧毁更庞大的植物生物量。
还有其他支持开釆海底的研究人员发现,深海结核含有比陆地沉积物高得多的金属浓度,这意味着加工结核所需的能量会更少。比利时鲁汶可持续金属和材料研究所所长预测,加工结核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陆地矿石少40%。此外,有分析师也估计,加工印尼镍每吨要排放约60吨二氧化碳,而从海底收获的每吨镍只产生约6吨的二氧化碳,远远减少了污染气体的排放。
多国的深海开采博弈
由于新能源的发展对于电池的需求不断提高,而现有的陆地矿产资源又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深海开采”这块蛋糕日益受到全球各国的关注。
为此目前,全球各国已经将目光瞄准了海底。作为传统能源大国的挪威,也正将自己定位为深海釆矿的领跑者,计划在北极圈附近进行深海开采,该区域有着丰富的铜、钴、锌和稀土矿产,具备相当高的商业开釆价值。
在2023年6月,挪威政府表示将开放该国部分水域,进行深海釆矿和其他商业性海底矿产活动。挪威议会将在今年秋季就该提案进行辩论,据有关专业人士认为,该提案获得通过的可能性较大。即将开放的区域靠近北极,位于格陵兰海、挪威海和巴伦支海,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挪威政府表示,首先为较小区域发放勘探许可证,在通过相关影响评估,以及证明开釆可持续且有利可图后,再开放较大区域。
除了迄今备受关注的CCZ区域外,挪威海床已探明富含铜、锌、锰和钴等矿物质。挪威在今年1月的一项研究中声称,发现了“大量”金属和矿物,其中包含约3800万吨铜,这几乎是全球每年开釆量的两倍。挪威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并借此成为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不过,随着全球正在向清洁能源转型,对电池至关重要的关键矿产的需求增大,催生了一条深海开采的新赛道。挪威表示,关键矿产目前主要由少数国家掌控,挪威处于不利地位。为了保证经济绿色转型成功进行,需要扩大矿产来源。而鉴于挪威海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深海开釆可能成为该国一个“新的重要产业”。
而对于挪威开放深海釆矿,也有不少媒体认为,其目标是“不再依赖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以及绿色能源发展的路上,中国几乎垄断了其中重要材料的供应,包括稀土材料。为此西方国家,一直试图摆脱对于中国的材料供应依赖,如今已经瞄准了未来的海底资源。此前,深海开釆一直是西方国家的强项,但是,中国经过多年的追赶,目前深海开釆技术已经赶上西方国家,但是中国一直都没有开展大规模深海釆矿活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认为,“深海釆矿的成本依旧很高,在陆地矿产依旧很丰富的情况下,目前中国在深海釆矿上并不具备经济上的可行性。”
先前,中国宣布对于镓和锗材料进行出口管制,已经让西方处于恐慌之中。这次的“深海资源”权力竞争,更是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不可逆的生态破坏
此前,围绕是否允许深海釆矿,全球各国一直在争论。现在,出于对铜、钴等金属短缺可能破坏全球电气化进程的担忧,相关争论也扁的愈加激烈。
法国、德国、瑞士、智利、瓦努阿图、帕劳等对深海釆矿持怀疑态度的国家,主张釆取预防性暂停措施,直到ISA能够商定一套环境保护规则以及合规的检查制度为止,以避免破坏人类了解甚少的生态系统。近几个月来,暂停深海采矿活动势头强劲,约有17 个国家的政府公开支持暂停或停止深海采矿。
CCZ区域被发现了5000多种海洋生物,其中90%为新物种。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担心深海釆矿会破坏生态系统,特别是在没有任何环境协议的情况下。釆矿造成的损害可能包括噪音、振动和光污染,以及釆矿过程中使用的燃料和其他化学品也可能有泄漏。釆矿对深海生态系统的全面影响尚不清楚,但科学家警告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是不可避免且不可逆转。
夏威夷大学海洋学名誉教授专门研究深海的生物多样性和干扰生态学,他估计深海釆矿的热门地区CCZ区域中,有40-70%的物种尚未被收集。他认为,“我们对深海多金属结核釆矿目标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的普查仍处于早期阶段。”他表示,自己既不支持也不反对深海釆矿,但这种活动将产生深远而不可否认的影响,包括对深海栖息地的不可逆转的破坏,其影响可能比人们预期的更为显著。
大规模海洋采矿可能对海洋生态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不采矿可能会阻碍快速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的趋势,或者导致对土地的环境造成更严重的破坏。对于是否应该从陆地转向深海“淘金热”,全球各国仍需更多的时间去客观、全面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