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近日,NASA宣布,两名因波音“星际客机”飞船故障而滞留在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将于2025年2月搭乘SpaceX的“龙”飞船返回地球。波音的困境和SpaceX的成功不仅揭示了初创公司与大公司在灵活性、创新能力和管理效率方面的差异,也为波音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思路。
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引发多个领域的变革,塑造了新的商业模式,甚至重塑了全新社会结构。我们一起,从科技创新中洞察社会转型和升级的机遇。
狂呼科技研究所聚焦科技创新对当今世界的影响,以独特、前瞻的科技视角,洞察科技时代下涌现的“创新革命”。
狂呼,以最具突破性的技术塑造我们的未来,为大众捕捉科技商业先机,探索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联系我们// 相关文章
曾几何时,波音公司在大众心目中是“航空航天产业”的经典代名词。波音不仅垄断了全球航空客机和货机市场、生产了大量美国军用飞机和防务产品,还能够自主发射卫星和进行载人航天任务。
然而8月2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却对外宣布,由于波音公司“星际客机”/Starliner存在安全性隐患,两名在国际空间站滞留的宇航员巴奇·威尔莫尔/Butch Wilmore和苏尼·威廉姆斯/Suni Williams将不会乘坐原计划中的星际客机返回地球,而是改乘波音竞争对手SpaceX公司的载人“龙飞船/SpaceX Dragon”,并计划于明年2月启程。
波音公司星际客机载人项目从10年便开始立项,总耗资近60亿美元,途中甚至经历了首飞推迟了7年等困境。如今难得“上天”却面临如此结局,实在令人感到唏嘘。
NASA弃用波音星际客机<br data-mce-fragment="1">波音“星际飞机/Starliner”是波音公司为NASA的商业载人航太发展计画研制的载人飞船。其主要用途是运送乘客至国际太空站以及诸如毕格罗等类似的私人太空站。
今年6月5日,波音公司研发的星际客机飞船进行了首次载人试飞,将宇航员威廉姆斯与威尔莫尔送往国际空间站。根据计划,飞船本应在6月14日离站返航,但由于推进器多次出现故障,且飞船还出现了氦气泄漏等严重问题,返航的时间被“一推再推”。
截至目前,两位盼望回家的宇航员已在空间站滞留了两个多月。尽管波音方面再三保证能将两名宇航员平安带回地球,但NASA对其已逐渐失去了耐心。由于无法透过模型精确预测星际客机还有多少推进器仍能正常运作,NASA担忧其返航途中可能出现过热问题,从而造成安全隐患。因此从本月上旬起,NASA已经开始研究替代方案。
目前,SpaceX龙飞船正在筹备一项代号为“Crew-9”的太空任务,原计划载4名太空人发射升空。龙飞船根据NASA的替代方案进行空间改装,只派出两名宇航员以腾出空间、货物也被重新配置,为星际客机滞留的两名宇航员携带更多货物、个人物品和龙飞船专用太空衣。
经过调整,NASA将SpaceX龙飞船的发射日期暂定于9月下旬,并强调“不会在9月24日前发射”。此外,星际客机预计将于下月初“不载人”返回地球,这意味着NASA和波音同时放弃让太空人控制太空船返回的核心测试目标。
早在10年前,为了促进宇宙飞行的商业化,NASA已经开始分别为波音与SpaceX注资<br data-mce-fragment="1">在航天飞机退役之前,NASA便开始寻找新一代飞船的承包商,并提出了“商业载人航天计划/Commercial Crew Program”。
经过三个阶段的观察和筛选,波音、蓝色起源、内华达山脉和SpaceX成为了有力的竞标者。这些公司的飞船将取代航天飞机,并打破对俄罗斯联盟飞船的依赖。
“商业载人航天计划”不同于阿波罗计划和航天飞机时代,而是借鉴了“商业货运服务计划”的成功经验。在这一计划中,飞船的所有权归企业所有,中标企业可以在满足NASA任务需求的同时,执行太空旅游等商业任务。这种模式旨在激励企业创新并自筹部分项目资金,而NASA则只购买飞船的“载人服务”。
为了控制安全、进度和经费,NASA还为中标企业设置了一系列“里程碑”考核,包括逃逸试验、热真空试验、电磁兼容性试验等,并提出了详细的设计约束。此外,NASA尽量减少对飞船设计的干预,将更多权力交给企业,改为定期沟通进度,减少监造人员的参与深度。
经过长达4年的观察和评估,2014年NASA正式宣布波音和SpaceX中标,分别研发一款新型载人飞船。波音的飞船名为“星际客机”,获得了42亿美元的资助;而SpaceX的“龙飞船”则获得了26亿美元的资助。经过几轮经费追加,波音的累计资助额达到了50亿美元,而SpaceX则为32亿美元。
与历史悠久的波音相比,成立于2002年的SpaceX当时被视为业界的“后起之秀”。当时普遍认为波音将成为载人航天的主力,而SpaceX则被视为NASA的一个“试水项目”,即使马斯克的努力未能成功,波音仍能作为最后的保障。当时波音的CEO甚至公开高调宣称,波音必定会领先SpaceX,将人类首度送上火星。
然而仅两年后,这位CEO因737Max客机停飞危机辞职,当初的信誓旦旦也成了大众嘲笑的对象。星际客机也在试飞过程中频繁出现故障,项目进展缓慢,与当初的雄心壮志大相径庭。
与此同时,SpaceX凭借“商业货运服务计划”的成功经验和一代货运龙飞船的技术基础,加上快速迭代的设计风格和高度垂直整合的供应链,研发进展迅速。在所有关键节点上,SpaceX均大幅领先波音,并在2020年5月4日成功完成了首次载人试飞任务。
但整整4年后,波音的飞船才首次执行载人试飞,却以如此耻辱的结局告终。而在此期间,SpaceX已经成功执行了13次载人任务,真正成为国际空间站宇航员轮换的主力。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曾经“美国骄傲”的波音,沦落到如今如此窘境也绝非偶然。
波音公司的发展困境<br data-mce-fragment="1">波音公司近年来陷入困境,业绩下滑,市值被SpaceX超越。相比之下,SpaceX凭借技术创新和多元化业务迅速崛起,其估值已高达2100亿美元,位居行业榜首。这也让大众开始思考,以技术为导向的创业公司代表SpaceX和行业巨头波音公司,为何发展如此大相径庭?
作为初创公司,“灵活性”往往成为其成功的关键因素
创立于2022年的SpaceX,凭借这种灵活性和创新能力,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和技术挑战。当SpaceX刚成立时,马斯克的总资产还不足2亿美元,连一次NASA的航天飞机发射费用都不够。初期,SpaceX的火箭连续三次发射失败,公司濒临破产。与此同时,马斯克旗下的特斯拉和SolarCity也面临破产危机。
但SpaceX并没有沉浸在“失败”的心情中,而是通过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进行创新,成功开发了可重复使用的猎鹰9号火箭和星链卫星系统,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也大大降低了太空活动的成本。直到2008年,SpaceX的“猎鹰1号”成功发射,成为商业私营公司首次成功进行轨道发射火箭的标志,公司的命运才开始逆转。此后,SpaceX逐渐获得了NASA的订单,并获得了多轮融资,开发出了猎鹰9号、龙飞船、猎鹰重型等一系列航空产品。
从那时起,SpaceX逐步建立了多元化的商业模式。除了卫星发射、星链/Starlink宽带通信、载人航天和运载服务外,SpaceX还积极拓展“星盾”业务和点对点货物运输等新领域。
到2023年,全球商业卫星发射总次数已达190次,其中SpaceX的猎鹰9号承担了美国86%的商业卫星发射任务,占全球发射总量的45%。目前,全球约有6000颗星链卫星在轨运行,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万用户提供服务。
就在今年的6月6日,星舰/Starship成功完成了第四次试飞,创造了人类航天史的新纪录。此次发射中,星舰成功实现了软着陆,而之前的第三次发射则成功入轨。第五次发射计划将尝试用发射塔接住火箭。作为一枚完全可重复使用的火箭,星舰具有革命性意义,能够一次性将100多吨物资送入轨道,并大幅降低太空活动的成本,将在未来大大助力马斯克实现“火星梦想”。
相较之下,波音公司常常陷于内部管理、规避风险、大公司毛病的困境之中
波音拥有全球17万名员工,但公司营收停滞不前、持续亏损。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波音的内部管理变得复杂且层级分明,这种结构往往导致决策过程缓慢,难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波音在面对质量控制问题和技术创新滞后时,管理上的繁琐流程和内部利益冲突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公司内部的管理内耗和各方利益的博弈,使得波音在应对新兴技术和市场需求时变得越来越无力。
此外,大公司的创新障碍也常常源于其过度的风险规避。作为一家传统的行业巨头,波音在面对技术突破和市场创新时,往往选择谨慎行事,以避免过度冒险。这种保守的态度使得波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难以保持领先地位。尽管曾经是航空航天领域的领军者,但波音在技术创新方面已久未推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相比之下,SpaceX显然是一家以技术驱动为核心的公司,专注于解决技术难题。这种聚焦技术的模式使得公司运作相对简洁,避免了大公司常见的内部管理内耗。而波音作为传统大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大,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内部和外部的利益集团增多,导致管理和监督难度呈指数级增长。
波音作为行业大公司,面临的诸多问题可以归结为“大公司病”的典型症状。这些问题包括持续亏损、管理危机和安全事故等,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市场声誉和经营稳定性。由于公司规模庞大和管理层级复杂,波音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往往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效率,导致问题的解决过程漫长且效果有限。此外,员工的士气因此受到打击,客户对公司的信任也逐渐削弱,这种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了波音的困境。
波音的困境和SpaceX的成功不仅揭示了初创公司与大公司在灵活性、创新能力和管理效率方面的差异,也为波音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思路。未来,波音能否成功转型,还需通过实施有效的战略和管理措施来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