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稀土中虽非全部稀有,但其中七种关键稀缺元素及其加工几乎被中国垄断,这使得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广泛应用于工业、军事和高科技领域,而美国则因产业政策不足及环境限制,长期依赖中国供应,或面临重大挑战。
稀土并非所有都“稀有”,例如用于炼油厂的镧和用于抛光玻璃的铈相对常见。然而,其中七种特定元素:镝、釓、鑥、钐、钪、鋱和钇则稀有得多,其开釆和加工几乎完全由中国主导。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金属在现代生活中无处不在,是飞机部件、激光、医疗成像对比剂以及电动汽车(如豪华轿车座椅中多达12个电机)和风力涡轮机所需强大磁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关键的是,它们在军事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钐磁体被用于F-35隐形战斗机、导弹、无人机和智能炸弹中,因其在高温下仍能保持磁性的特性而备受青睐。
稀土金属对于美国的众多工业和军事应用至关重要,而如今中国对全球稀土供应的近乎完全控制,使其在此贸易冲突中占据了显著的优势。
中国稀土产业的崛起
实际上,中国对全球稀土供应链的主导地位并非一蹴而就。早在1950年代后期,中国就已开始小规模的稀土生产。像从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归国的徐光宪教授(被誉为中国稀土工业的“奠基人”)等科学家,在1980年代帮助建立了国家稀土材料化学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他们的开创性研究对于中国自主开发稀土分离提纯工艺至关重要。此外,中国在1950年代的核计划也为后来的稀土分离工艺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产业政策来发展稀土工业,包括提供大量补贴、税收优惠(如出口退税)以及相对宽松的环境法规,这些都使得中国生产商能够以远低于国际竞争对手的成本运营。邓小平在1992年著名的“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的论断,也凸显了北京对这些资源的战略重视。同时,像1986年的“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和“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国家项目,也为稀土研发投入了大量资金。
除了自主研发,中国也战略性地引进了国外技术。一个显著的例子是1997年对Magnequench的收购,该公司是通用汽车的子公司,也是稀土磁体生产的领导者。尽管最初的条件要求该公司在美国保留五年,但在此期限过后,其整个业务及其关键技术都被转移到了中国,这使得中国获得了先进磁体制造的关键诀窍。在某些情况下,中国的政策也鼓励中国稀土企业与外国产业合作。例如,1979年日本的井上Japax研究公司就曾与中国在矿石分析和选矿方面进行合作。在2010年代初期,中国也推动日本公司将部分磁体生产转移到中国,以获取中国市场准入,从而获得了此前缺失的先进技术。
而相较之下,西方公司受制于自身严格的环境法规,且受制于较低的成本和中国丰富的资源,也常常将其稀土原矿或半加工矿石运往中国进行最终的提炼和加工,这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作为全球加工中心的地位。
美国稀土产业的困境
尽管溶剂萃取技术源于美国,但西方国家的环境和监管问题使其大规模应用变得不可行。美国加州的芒廷山口/Mountain Pass矿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但该矿因环境清理成本过高而在1998年关闭。许多全球公司,包括波音、洛克希德·马丁和通用汽车,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依赖于中国的稀土供应链。到2004年,中国几乎完全控制了全球稀土供应。
2010年,中国因领土争端对日本实施了稀土全面禁运,这极大地震动了日本,也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美国。日本对此迅速釆取行动,政府和企业通过建立战略储备、资助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的新矿山及加工设施,积极寻求稀土供应的多样化,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相比之下,美国虽然口头上也表示要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芒廷山口矿甚至在投入巨资进行环保措施后于2014年重新开放,但由于中国随后将廉价稀土大量涌入市场,导致价格暴跌,芒廷山口矿在2015年再次关闭并破产。
目前,美国缺乏一个持续的产业政策来维持本地稀土生产。中国凭借相对宽松的环境监管,成功掌握并大规模应用了这一关键但环境影响较大的提炼方法,对加工技术的掌握而非仅仅是釆矿,成为了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关键因素。
从长远来看,美国若要解决稀土困境,可能需要发展本土稀土开釆和磁体生产,并通过长期合同和可能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来支持。然而,鉴于美国历史上对产业政策的抵触,这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场稀土危机可能迫使美国制造商将生产转移到中国以确保磁体供应,或者由于信任问题,促使企业彻底实现供应链多元化,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作为投资者我们必须了解到,如今消息面上,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经过两天的贸易谈判,华盛顿和北京已达成贸易框架协议,其中包括北京方面“预先”供应稀土,以及允许中国学生在美国大学就读。受此影响,USA Rare Earth跌超6.5%,稀土材料生产商MP Materials跌超8.7%。虽然这些压力促成了谈判,但中国是否会允许足够出口量以供美国建立储备,或恢复用于军事用途的钐供应,仍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