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美国对华芯片封锁不断升级,反而为华为等中国本土AI芯片厂商打开战略窗口,加速推动中国半导体自主化与“全面国产化”进程。
随着美国不断加码对中国芯片产业的无理打压和“封杀”, 近日中国华为公司对外宣布,将研发“升腾920”芯片,计划2025年下半年发布,有望填补英伟达H20芯片的空缺。
在全球科技产业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半导体已不仅仅是技术迭代的前沿阵地,更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核心焦点。这不仅加剧了全球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也为中国本土芯片厂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窗口期”与战略机会,甚至有可能推动中国实现“全面国产化”的规模经济效益。
美国封锁晶片出口,加速中国自主研发进程
随着美国政府针对中国市场的出口限制再次升级,英伟达的H20芯片也被美列入出口管制,须有许可证才可出口且无限期有效。受此影响,英伟达已全面暂停对中国的GPU出口,并预估这一变动将导致其本季约55亿美元的费用损失。
有分析师对此指出,“随着英伟达的H20及其他高性能GPU受限,华为等中国芯片的吸引力正迅速提升。虽然在软体生态与系统成熟度方面仍有差距,但华为的硬体性能已经快速接近国际水准。华为正通过整合自研芯片与算力平台,逐步在AI硬体市场掀起波澜。”
此外,多位业内专家也对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效果提出质疑。 “美国此举实际上是在无意中为中国芯片产业送上一份'大礼'。一旦中国芯片达到国际竞争力,不仅能自用,更将打入全球市场,届时美企恐将难以挽回失地。政策压力反而给予了中国厂商前所未有的动能和发展空间。”
对中国AI产业而言,这是一次意外但宝贵的“窗口期”。在失去英伟达H20供应的当下,中国晶片的崛起不仅是技术突围的必要路径,也可能成为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自主化进程的历史转折点。
华为推新一代芯片,或成英伟达核心替代品
在美国对高端GPU出口限制不断收紧的背景下,中国正加速推进本土芯片替代方案,而在这场竞逐中,中国华为公司无疑占据领先地位。尽管被美国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华为仍持续推进其自主研发的“升腾GPU”系列。
华为目前在售的“升腾910”芯片自2019年推出以来,已成为中国AI算力的重要代表。在FP16精度下,其计算能力达到256 TeraFLOPS,若釆用INT8精度则提升至512 TOPS,功耗仅为310W。
而这一动向也引发外界对升腾910CAI芯片继任者“升腾920”的高度关注。有消息称,华为已经研发“升腾920”,并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正式发布。据传,其性能可能已接近英伟达的H20,成为中国替代的又一核心产品。此外,“升腾920”芯片更是有望填补因美国最新限制措施而在中国市场出现的英伟达H20芯片的空白。

与此同时,尽管英伟达H20芯片已被纳入出口管制清单,但据相关资料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企业已累计下单超160亿美元的H20 GPU,为未来一段时间的数据中心部署争取了宝贵缓冲期。
有专家对此表示,当前尚难评估这些库存能支撑多久,但它们确实为本土芯片厂商争取了扩产和研发的关键窗口。 “从短期看,管制带来的冲击有限,但中长期发展将取决于中国GPU技术的成熟速度。”
芯片管制下的连锁效应,或许正成为中国科技体系真正走向自主、走向强大的“倒逼机制”。而这场从“受限”到“自主”的转变,最终可能成为全球科技版图重塑的关键拐点。
管制下的连锁效应,或推动中国“全面国产化”?
随着美国政府针对中国高性能晶片出口的限制不断升级,继英伟达(NVDA)之后,其主要竞争对手超微半导体(AMD)也遭遇了类似打击。
根据公开资讯,AMD针对其面向中国市场的MI308 AI加速晶片,已预计提列高达8亿美元的费用,用以注销相关库存及采购承诺。这一举措凸显了美国对AI晶片出口政策的全面收紧态度,对全球科技产业供应链造成了巨大冲击。
这场由政策驱动的“科技脱钩”,让越来越多中国企业下定决心加速本土替代的推进。在这波“去美化”浪潮中,被迫退出中国市场的全球科技巨头不仅损失营收,更可能彻底失去这个全球最大单一消费市场的立足之地。对于像AMD、英伟达这样依赖高端GPU销售的企业而言,中国市场的份额一旦被中国本土生产的晶片稳定取代,想要重新夺回将是难上加难。
事实上,这种效应正在跨越半导体领域,蔓延至更广泛的科技产业链
苹果公司早在供应链问题中承受过压力,而特斯拉也面临中国本土新能源品牌的强劲挑战。微软、戴尔等企业则在云端与硬体产品市场上,越来越多地被中国自研方案所替代。一旦中国的“全面国产化”达成规模经济,许多美企的产品竞争优势将被迅速侵蚀。
从长期来看,这并不只是单一企业的失败,而是一种全球供应链重新洗牌的深刻结构变动。如果中国能在AI晶片、作业系统、伺服器、资料中心等核心技术上逐步实现技术自立,那么所谓的“被替代久了就没有生意做”的预言将成为现实。
作为曾在AI热潮中领跑的英伟达,还能继续保持其全球主导地位吗?
短期内,其在高阶AI晶片设计能力上的优势依旧明显,全球市场仍需倚赖其供应。然而,随着华为等中国本土玩家快速追赶,若英伟达失去中国市场,将面临成长瓶颈、估值压力与营收下滑的多重挑战。这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个需要谨慎评估的新风险点。
对于投资人而言,英伟达虽仍是AI技术的旗舰代表,但其过度依赖中国市场的收入结构,已暴露出明显的政策敏感性。若未能迅速建立替代市场,或与监管机构达成新出口共识,英伟达的成长曲线可能会出现拐点。未来投资需更多关注其技术领先能否持续、全球市场多元化进程是否顺利,以及中国AI市场的自主化进展是否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