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全球电动化浪潮加速重塑汽车产业格局,中国电动车品牌凭借成本与技术优势迅速崛起,传统巨头如福特面临转型生死攸关的挑战。
在全球汽车产业百余年的发展史中,技术革新与商业模式的突破往往决定了行业的走向。如今,电动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与此同时,中国电动车企以惊人的成本控制与市场扩张速度,正在改写全球竞争秩序。对于传统车企而言,这已不是“是否转型”的问题,而是“能否活下去”的关键。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传统汽车制造业的福特/Ford公司不得不直面现实。过去依靠规模化生产、品牌积累与渠道网络建立的护城河,正在被新的商业逻辑迅速侵蚀。为了在未来的电动车版图中保有一席之地,他们必须用更激进的设计、更灵活的制造方式以及更具竞争力的价格,重新定义自己的存在价值。
生产廉价电动车
近日,汽车制造商福特/Ford宣布计划在其肯塔基州组装厂打造一系列低成本电动车,首批产品是2027年推出的一款售价3万美元的四门中型皮卡。福特将这项消息誉为“T型车时刻”,将更加精简,以降低成本,使公司走上获利之路。对于这家标志性的美国汽车制造商来说,这正值一个转折点,预计该公司仅今年一年在电动车和软体方面的亏损就将超过50亿美元。
福特在既有密西根州30亿美元电池园区计画基础上,加码推动全新电动车平台与制造流程,预计创造或保住近4000个工作岗位。执行长吉姆·法利形容,这是一场激进而务实的尝试,目标是在设计、创新、灵活性、空间、驾驶乐趣与拥有成本上全面满足客户,同时与美国工人携手完成。
新平台具备高度模组化与可扩展性,适用于卡车、厢型车与SUV,并采用软体定义架构,透过无线更新持续优化体验。电池采用成本更低、耐用度与充电效率更高的燐酸铁锂/LFP化学体系。此外,福特将制造流程将从120多年前因Model T而普及的单一装配线转变为多条生产线同时启动并连接在一起的“装配树”/assembly tree流程,来替代传统单线生产模式,大幅缩短组装时间与降低零件数量。
该计画源自福特三年前在矽谷启动的“臭鼬工厂专案”/skunkworks project,该公司允许团队摆脱既有规范、从零打造全新方案。团队由曾任特斯拉高管的艾伦·克拉克领衔,并吸收收购自Auto Motive Power/AMP的工程师。
福特打造“通用EV平台”
福特今日并未正式发布新车,尽管下一代卡车原型早已现身,并于近日向部分工厂员工内部展示。在一段视频中,多位员工将其称作“革命性”的产品。

不过,福特详细披露了打造全新模块化平台的制造方案。这一“通用”平台所需零件较传统车型减少约20%,紧固件减少25%,工厂对接工位缩减40%,最终使装配时间缩短约15%。公司预计,新一代低成本电动车在五年内的总体拥有成本将低于上市三年的特斯拉Model Y。
为降低复杂度,新款中型卡车将使用更精简的电线、电缆与连接器网络,实现更高效的电力与信号分配。与第一代Mustang Mach-E相比,其线束长度缩短1.3公里,重量减轻10公斤。
电池方面,福特将釆用更经济的燐酸铁锂/LFP方案,不含昂贵的钴和镍。标普全球数据显示,而在LFP电池均价比镍钴锰/NCM电池低20%以上,2024年均价不足每千瓦时60美元,而NCM电池则接近100美元。新型方形结构电池将作为车体结构的一部分,同时充当底板,降低重心、提升操控并扩大舱内空间。
在空间表现方面,新款中型卡车线束长度将较第一代野马Mach-E缩短1.3公里、重量减轻10公斤,空间利用率超越同级RAV4,并拥有宽敞后厢与前行李箱。性能方面,新车0至60英里/小时加速约4.5秒,兼顾驾驶乐趣与日常实用性。虽然续航里程与更多车型计画尚未公布,但福特强调,新平台将成为未来产品线的核心,并支撑公司在电动化市场的长期竞争力。
目前,福特高层暂未公布该车型的续航里程与其他衍生车型信息,仅确认新平台将釆用400伏架构,电压低于现代与起亚现有电动车产品。
提高工作效率的“装配树”
据相关资料显示,福特将其原型车的制造方式称为“T型车时刻”,核心在于将传统线性装配线改造为“装配树”结构。新流程将以“套件”形式将所有零部件直接送至工位,减少线边仓储与不必要的装配动作,使跨过挡泥板安装零件的时间降低84%,车内安装时间减少63%。
“装配树”结构分为前、中、后三大模块沿独立生产线并行组装,最后再合并。大型单件铝压铸件可替代数十个零部件,使车头与车尾可独立生产,中段则是承载电池的结构托槃。这一方案虽与特斯拉等的千兆压铸有相似之处,但福特强调其独特性,认为已超越常规模块化架构。

新流程还注重改善工人体能负担,引入更多机器人与自动化,减少扭腰、弯身等动作。福特计划向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工厂投资20亿美元生产新中型卡车,此举是其50亿美元投资计划的一部分,将创造或保留4000个岗位,包括密歇根州的BlueOval Battery Park。不过,通用电动车平台项目预计所需工时工将由2800人减至2200人,部分员工将被转岗或买断,官方称不会出现裁员。
更低成本的电动车对福特至关重要。公司预计今年电动车与软件业务亏损将达55亿美元,与去年持平,凸显降本难度。最新消息显示,其全尺寸电动皮卡推迟至2028年,下一代电动货车亦延后。若要同时与特斯拉、通用及比亚迪等竞争,福特必须让电动车业务实现盈利。
福特承认,更低成本的电动车对其未来至关重要。然而,公司电动车与软体业务今年预计亏损55亿美元,与去年持平,显示压低成本的挑战巨大。由于插电车需求放缓及经销商对昂贵基建投资兴趣不高,福特已缩减部分电动车计划,推迟120亿美元投资,并延后全尺寸电动卡车至2028年、延后下一代电动货车计划。
此外,美国总统特朗普最近的举措也对电动车行业不利,因为政府计划在今年9月取消电动车税收抵免。特朗普的关税也给汽车制造商带来了沉重打击,福特表示,预计这些关税将使其年利润减少20亿美元。全球电动车市场逐渐进入以中国品牌为主导的新时代背景下,福特的这一被动转型凸显了传统车企面对行业变革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电动车进入“中国时代”下的被迫转型
近年来,中国品牌正在迅速主导全球电动车市场。据摩根士丹利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4月全球纯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38%,达107.97万辆,其中中国市场贡献超过六成,销量同比劲增51%。摩根士丹利将这份报告命名为“全球电动汽车追踪:中国电动汽车统治时代”,直言这不是普通的市场波动,而是全球产业格局的根本重构。
比亚迪与吉利包揽全球销量前两名,特斯拉跌至第四,全球市场份额由去年的10.7%滑落至7.9%。分析指出,中国车企不仅在销量上全面压制传统巨头,更在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上构筑了难以逾越的护城河。数据显示,4月中国市场电动车销量66.25万辆,渗透率提升至30.2%,欧洲增长至21.43万辆,美国则逆势下滑至9.54万辆,渗透率降至6.5%。
而在品牌排名中,比亚迪以18.1万辆和17%份额稳居全球第一,吉利凭10.08万辆拿下第二,通用依靠中国合资企业位列第三。特斯拉则面临全线压力,即便在美国本土,其份额也从46.0%降至41.0%,且5月进一步滑落。传统美企的表现同样乏力,福特Mustang Mach-E全球销量仅4132辆,而F-150 Lightning更只有2197辆。
福特CEO法利近日对外坦言,中国品牌、新兴初创和大型科技企业正从各个方向发起挑战,要想应对,必须釆取激进策略,推出价格更亲民的车型。与此同时,美国电动车政策即将收紧,9月30日后将终止电动车税收抵免,这让福特的转型压力倍增。
在全球销量与成本压力的双重挤压下,福特已无退路。比亚迪等中国品牌用高性价比车型不断拉低价格门槛,迫使包括福特在内的传统巨头参与到这场残酷的电动车价格战中。对福特而言,这不仅是产品定价的调整,更是生死攸关的转型赌局。若无法在价格与成本上迎头赶上,未来的电动车市场或将再无其一席之地。可以说,这场价格战不仅是市场竞争,更是全球汽车产业权力版图重塑的前奏。福特要么在价格战中找到立足之地,要么将被迫接受一个由中国品牌主导的新秩序。
在这样的全球竞争环境中,电动车不再只是交通工具的迭代,而是国家制造体系、供应链韧性与技术路线博弈的集中体现。谁能在成本、效率与创新之间找到最佳平衡,谁就能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掌握主动权。
对于福特而言,转型的意义已经超越企业盈利本身,它关乎美国汽车工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如果无法在新能源赛道上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美国可能在未来十年内失去这一百年来最重要的制造业象征。
而对于全球汽车行业来说,这场价格战与平台战将成为分水岭。无论胜者是谁,最终留在牌桌上的品牌,都必须具备全球化的成本控制能力、跨市场的适应性,以及持续迭代的技术与服务生态。未来的竞争,注定是一场没有缓冲带的长期消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