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曾被Adobe放弃的Figma,正以其AI战略和预计高达164亿美元的估值,准备在2025年IPO,但其AI功能的成熟度与市场定位,以及AI将如何再次影响其命运,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即使你可能对Figma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你日常使用的App介面和浏览的网页,很可能都诞生于这款全球顶尖的设计工具。这家曾被创意软体巨头Adobe以200亿美元天价收购、却最终被“抛弃”的公司,如今正准备以2025年最受瞩目的科技股IPO之姿,独立上市,股票代码为“FIG” 。
Figma本周一发布了其最新版IPO招股说明书,预计估值可达146亿至164亿美元,而其创办人Dylan Field本人也计画出售235万股股票,价值可能高达6580万美元。这份招股书不仅象征着Figma发展的新里程碑,更因其中高达150次提及AI而备受市场关注。
然而,在高调上市的背后,Figma也面临着不小的质疑:其AI功能是否足够成熟?市场定位是否清晰? Figma凭什么在Adobe转身离去后,还能独立完成IPO?而AI这股浪潮,又将如何再次改写Figma的命运?我们今天来一探究竟。
Figma创立之路:打造线上图形编辑平台
Figma的创办人Dylan Field,或许连他自己大学时创立这个产品时,也未曾预料到它会发展到如今如此巨大的规模。 2018年,他还只是在旧金山租住着一间小公寓,每天喝着一美元一杯的咖啡,默默地穿梭于硅谷的创投活动之间。然而,如今他已摇身一变,身价过亿,成为硅谷创业舞台上炙手可热的新星。
Dylan Field在旧金山以北的索诺马县/Sonoma County出生并长大,从小就对电脑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和非凡的天赋。高中毕业后,他顺利被布朗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录取,并在学期间担任该专业本科生小组的联合主席,为他日后的创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011年,年仅19岁的Dylan Field萌生了创业的念头。他从数百名申请人中脱颖而出,成功获得了由知名投资人Peter Thiel设立的10万美元创业奖学金,这笔资金成为了他正式辍学、开启创业旅程的起点。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第一个无人机项目很快便以失败告终。紧接着,他正式创立了Figma,但这个产品却经历了长达四年的艰苦打磨才正式推出第一个测试版本,期间Figma甚至一度徘徊在倒闭的边缘。
Dylan Field最初的想法是打造一个线上图形编辑平台,旨在帮助所有设计者摆脱本地软件的限制,实现协同设计并充分发挥创意。然而,Figma在最初一两年处于一种野蛮开发的状态,仅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产品路线图和商业模式都并不清晰。最窘迫的是,在2013年与潜在投资者会面时,Dylan Field 甚至难以清楚阐述自己在开发什么产品,以及该产品将解决什么问题,导致融资四处碰壁,公司财务一度陷入困境。
与此同时,公司内部大量的团队成员离职,以及财务上的巨大压力,给Dylan Field结结实实上了一课。这次挫折也促使他静下心来,重新梳理Figma的产品逻辑,并明确锁定像Adobe这样的行业巨头作为对标竞品。他从头开始进行软件设计,这使得Figma逐渐摆脱了困境,重新走上了正轨,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清晰发展方向。
在经过艰苦的内部调整和产品打磨后,2015年底,Figma终于推出了其第一个测试版产品。紧接着在2016年底,他们正式发布了第一个公共产品,并采取免费开放的策略,邀请广大用户试用并提供反馈,开始积累了第一批忠实用户。 2017年,Figma推出了其首个付费产品,标志着商业模式的进一步成熟。而到了2019年,公司更是开放了Figma社群,鼓励设计师、产品经理等用户进行自由分享与交流,极大地扩展了其生态系统。
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受益于全球远端工作的兴起,Figma乘势而上,用户规模和影响力迅速扩大。随着Figma在设计用户群体中口耳相传,其卓越的协作能力和产品体验开始吸引了许多顶级投资机构的注意。
此前,Figma已成功完成了六轮融资,投资者阵容星光熠熠,包括Greylock Partners、红杉资本/Sequoia、A16Z/Andreessen Horowitz等知名机构。据悉,Greylock、Kleiner Perkins、红杉等早期投资者,预计将从Figma的成功中获得超过10亿美元的丰厚投资回报。这不仅是对Dylan Field和团队努力的肯定,更是对Figma在设计软件领域未来潜力的巨大信心。
Figma究竟有何魔力,能让其发展如此迅猛,甚至挑战业界巨头的地位?
Figma的崛起:超越Adobe引领设计新时代
Figma成功的核心关键在于它精准地抓住了过往设计软件的一大痛点:本地化操作的局限性。在当今的互联网公司中,产品设计已不再是单一部门的工作,从概念发想到最终输出,需要UI/UX设计师、研发工程师、产品经理等多个角色紧密协作。过去,像Adobe和Sketch这类本地化设计工具,要求设计师将文件保存至本地再传输给他人,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团队的生产效率。
Figma从创立之初就明确了其基于网络浏览器运行的特性,这使其成为一个轻量级的协同工具。它将整个产品设计流程转变为实时、共享、协作、可追溯且高度透明的模式。用户既能像传统方式一样将设计稿保存为离线文档,也能将文件储存在云端,以链接形式进行分享和协同操作。这个看似简单的功能,却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大量互联网公司在生产流程中的痛点,特别是对于需要跨部门、跨角色参与并频繁沟通的大型项目,Figma提供了一站式的解决方案。
Figma不仅拥有强大的设计功能,更整合了多种协作必备工具。网友们甚至精辟地总结道,一个Figma就等同于:Sketch/UI 设计+ InVision/原型设计+ Zeplin/标注+ Dropbox/云端同步+ Abstract/版本历史+ Craft-Freehand/实时讨论+ Liveshare/实时分享+ Team Library/团队组件库等诸多独立软件的组合。这种高度整合的能力,极大地简化了设计工作流,提升了团队效率。
此外,Figma还提供了丰富的API接口,使其能与各种第三方入监无缝集成,极大地拓展了其应用场景。这使得Figma不再仅仅是一款服务于设计师的工具,而是演变为一个服务于整个产品开发流程的生产力平台。如今,在Figma超过400万的用户中,设计师群体仅占一半,而另一半则是软件工程师、产品经理等不同角色的开发者,这充分证明了其跨职能的吸引力。
Figma在其官方页面上,毫不避讳地将自己与当时市场上流行的各类设计和生产力软件进行了对比,包括Sketch、Adobe XD、InVision、Miro等等。凭借其卓越的易用性和强大的兼容性,Figma在近几年的互联网公司中迅速崛起。它不仅成功突破了Adobe多年来在设计软件领域建立的护城河,甚至已经将这位老牌巨头远远甩在身后。
而正当Figma发展迅速时,Adobe曾宣布以20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Figma,此举当时震动了整个全球设计软件行业。
Figma被抛弃:Adobe关注AI而放弃收购
回溯至2022年9月,彼时,Adobe以其市值逾2000亿美元的庞大体量,以及旗下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Lightroom、Premiere等近百款经典软件,稳坐创意入监领域的霸主地位。
Figma作为一款专注于用户介面/UI与用户体验/UX设计的协作Web应用程式,其核心卖点正是实时协作。在疫情期间远端办公兴起之际,Figma凭借其便捷的协作特性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对依赖本地软件的Adobe构成了显著挑战。与此同时,另一家线上图形设计平台Canva则更侧重于消费级市场,Figma则瞄准企业级市场,三者共同成为当时业界最受关注的焦点。
2022年,Adobe面临着其在数位设计产品领域口碑下滑、专业用户流失的困境,特别是在UI设计方面,Figma的崛起使其感受到全面超越的压力。为此,Adobe希望透过直接收购Figma来快速重建其在UI/UX设计领域的产品能力,以期巩固其市场领导地位。这项收购案被视为Adobe重塑产品策略、应对市场变化的关键一步。
然而,不出所料,这起重磅收购案立即遭遇了当时日益严格的科技巨头并购反垄断审查,尤其受到欧洲和英国监管机构的重点关注,最终导致收购戛然而止。有趣的是,尽管反垄断监管是台面上的官方理由,但有分析人士认为,Adobe在此次收购案中并未展现出如同以往的全力以赴。
对比2004年Adobe收购竞争对手Macromedia时所动用的全部资源,以及同期微软为收购动视暴雪而与监管部门进行的各种斡旋,Adobe显得相当迅速地接受了收购失败的结果。这背后的原因,有分析认为,可能与生成式人工智能/AI技术的横空出世息息相关。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确实加速了Figma的增长,也让Adobe判断线上协作将是未来设计软件发展的核心趋势,并因此在2021年决定启动对Figma的收购,最终于2022年正式公布。然而,时间来到2022年底,ChatGPT的横空出世以及2023年生成式AI技术的爆发式进步,彻底改变了Adobe对未来技术趋势的预判。整个公司的战略重心迅速转向AI领域,使得收购Figma的协作能力对Adobe而言,重要性已大幅降低。
正因为在AI浪潮下战略定位的调整,Figma这笔交易对Adobe而言已不再是首要任务,从而“被放弃”。面对这样的局面,Figma选择了独立发展之路,积极寻求自行上市。如今,尽管其招股书中频繁提及AI,但市场对其AI功能的实际成熟度以及未来产品定位仍抱有疑问。 Figma需要在IPO后证明其AI战略能够真正落地并带来新的增长点,这将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挑战。
Figma第二次命运:AI是把双刃剑
Figma递交招股书后,最引人热议的莫过于其中150次提及人工智能AI这一关键词。在对未来愿景的阐述中,Figma 强调,“我们的初心,是帮助任何人把想像变为现实;而在实现这一愿景的过程中,AI至关重要。”有专家对此认为,市场可能会买单这个AI故事,因为AI目前最成功的应用场景确实集中在创意工作和市场营销领域,而这些正是Figma的核心业务。
然而,AI对Figma而言,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降低竞争对手开发同类产品的门槛和成本,也可能削弱设计师和开发者对Figma平台的固有依赖性。 Figma在招股书中也坦承,短期内对AI的投资将会压缩我们的毛利率和运营利润率,其最终对公司业务和财务状况的影响目前仍无法确定。这份声明反映了其对AI转型不确定性的谨慎态度。
目前,Figma确实已在AI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例如Figma Make功能,用户只需输入一句话,AI就能自动拉动组件并生成交互,甚至一键发布网页应用。然而,该功能的首个版本在去年六月推出后,曾因被指责抄袭苹果的天气应用而遭暂时下架。这类事件似乎暗示着Figma在AI领域更多是被动应战而非抢占先机。事实上,Framer、Penpot等竞争对手早已推出了AI智能排版、自动生成UI组件等实用功能。
面对AI浪潮,一些设计师已经开始绕过Figma,转而使用Claude、Cursor等AI编码工具。一位设计师透露,他会先在Figma中截取设计图,再上传到Cursor由其生成原型。这种现象说明,AI正在直接介入设计流程的底层逻辑。然而,有AI设计设计师则指出,AI工具目前还难以精准把握人类体验的细微之处。她强调,产品设计需要对用户心理有极其细致的了解,每一个按钮的交互,每一个界面的设计,都要求设计师深刻理解人如何感知整个过程,并且对每个像素的精准控制,这是目前AI难以企及的高度。
除了Figma的现有竞品,如今越来越多基于vibe coding(即将网页设计简化为向AI描述想法的过程)的设计软件,正受到设计爱好者的欢迎。例如,最近涌现出大量关于如何仅用AI制作手机应用或网站的教程,而它们的秘密工具往往是类似Lovable这样的软件。考虑到Figma超过60%的用户是非专业爱好者,如果AI能让他们的设计流程变得更简单、更直接,Figma的市场占有率势必会受到冲击。这导致有用户评论指出,Figma看起来只是在不断尝试,但似乎并没有一个完整且清晰的AI应对策略。
一路走来,Figma的故事充满戏剧性。它曾因AI的到来导致Adobe转移战略重心而失去被巨头收购的机会。如今,它却希望藉由AI故事重新获得市场的认可与估值。 AI已经第一次改变了Figma的命运,它将如何第二次深刻地影响这家公司的未来?其中必然蕴含着巨大的机会,但也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将持续关注Figma的上市进展,以及AI如何重塑设计与创意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