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随着二次元文化的兴起和情感需求的变化,"Cos线下委托"作为一种新兴社交方式,逐渐成为年轻女性通过虚拟角色体验沉浸式情感陪伴的新型消费模式。
近几年,随着二次元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深度渗透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焦虑,一种新兴的社交方式“Cos线下委托”,正在悄然兴起并逐步走向商业化。一些女性网游/动漫爱好者,会主动付费邀请Coser/角色扮演者装扮成她们理想中的二次元男性角色,让自己的情感得以投射并在现实中共度一段“定制式约会”:一起吃饭、聊天、逛街等等,以此完成一场沉浸式的情感体验。
与过去流行的“租男友”模式不同,如今无论是委托者还是被委托的Coser,大多为女性。这背后,是近年来“乙女游戏”的持续火爆,以及“情感投射”和“角色依恋”心理的扩散所带来的影响。对于部分年轻女性而言,她们并不是在追求一个真实的伴侣,而是在追求一种“能够掌控的情感关系”与“不会受伤的亲密幻想”。
随着二次元文化崛起,Cos线下委托变得越来越流行,也在逐渐成为一门新的生意。未来这种以陪伴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否会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这一模式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会带来两面影响?这些问题仍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从乙女游戏到Cos委托:一种新型的情感消费
在虚拟与现实的缝隙之间,随着乙女游戏的火爆持续升温,一种新兴的“职业”正悄然流行开来:“Cos线下委托”。乙女游戏,是以少女群体为目标受众的恋爱模拟类游戏,玩家扮演女性主角与虚拟男性角色发展情感互动。简单来说,就是你可以雇佣一位Coser,打扮成你最爱的动漫或游戏角色,以“男友”的身份陪你度过一段专属约会,全程沉浸式还原恋爱游戏里的浪漫剧情。
虽然表面上是“假装谈恋爱”,但这与传统的“租男友”截然不同。狂呼媒体曾撰写一文“「出租自己」陪伴经济,或成人工智慧时代下新发展业态? ”,揭示了“出租自己”作为一种新型就业模式和消费方式。但与之相比,如今有了更具体的要求”。在这里几乎看不到现实世界中典型的异性恋爱模型。委托人与Coser大多都是女性,她们的目标并非现实中的亲密关系,而是“让幻想中的爱人出现在真实世界里”,完成一次从心动到行动的情感投射。
而当中很多角色大多来自中国乙女游戏,如恋与深空、光与夜之恋、代号鸢,以及曾引发热潮的恋与制作人。在游戏中,男主角的设定往往极具理想化:霸道却温柔的总裁、浪漫深情的艺术家、成熟可靠的医生、阳光活泼的学弟等等。他们不但拥有完美的外貌与身份,更有一个致命吸引力:永远只爱你一个人。

但问题是,在网络世界里,再完美的人也“摸不到”。于是,Cos委托这门新生的产业顺势而起。
委托人可以在各类社交平台上联系到专门“接单”的Coser,她们精通妆造、演技在线,可以根据委托人的详细要求完成一场定制化的约会体验。细节之丰富、情感之真实,甚至让不少旁观者误以为那是一场真正的情侣约会。
首先,要扮演出乙女游戏中身高180+、风度翩翩的男主角,大多数女性Coser需要花费巨大的体力和心力。为了“长高”,她们常年穿着10厘米以上的内增高鞋,还要用垫肩、裹胸、角色服饰和全套妆造来完成角色还原。 Coser会尽可能抹去自己的女性特征:穿增高垫、裹胸、垫肩,从身形上“去性别化”;再用假发、美瞳、妆容,以及遮住大半张脸的口罩,把虚拟角色的样子还原到现实里。
而在约会过程中,Coser不仅要全神贯注跟随委托人的节奏,还要时刻提供情绪价值:体贴、温柔、理解力满分,哪怕只是散步,也得营造出“游戏剧情进行中”的氛围。很多单子还会明确要求“全程上皮”:也就是说,从说话的语气、语速,到表情、动作,乃至角色的小癖好,都必须拿捏到位,力求把角色从肉眼的视觉效果到一举一动的细节都要“活”出来。
这份工作从不是只靠见面那一刻开始的。售前服务通常从委托前1到3天就开始启动,Coser们会提前以角色的身份发送短信、陪聊,甚至和委托人一起换上情侣头像、背景图等,用“虚拟恋爱”提前酝酿情绪。而在委托结束后,大多数委托人会陷入某种形式的“戒断期”,情绪上头、不舍、空虚感袭来。
因此,售后服务也成了行业“标配”,通常持续3到7天。 Coser要继续用角色的语气回应消息,陪伴委托人平稳度过情绪回落的阶段。为了给委托人留下更完整的幻想闭环,有些Coser还会准备小礼物,比如手写情书、定制拍立得照片、角色语音等,一切细节都在服务体验中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而在这场跨次元恋爱的产业链中,价格并不统一,决定一个Coser身价的,首先是“自身条件”,其次才是地域差异。
据资深Coser爱好者总结,“在中国的北方城市,Cos委托整体热度不如南方,可能跟二次元文化的普及度有关。而在南方,杭州的价格普遍在一天300到500元人民币之间,Coser数量多,竞争大,价格也被压了下来。但在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城市,均价常常在1000元上下。”在这个市场里,几百元的“日薪”大致是中位数,一次委托通常为八小时,和一整天的工作时长差不多。然而这远不只是“陪逛街”那么简单,更像是一份全程“营业”的高强度职业。
此外,这场“完美约会”的全部开销由委托方承担。除了Coser本人的出场费用,还包括服装妆造、交通、门票、餐饮等全部花销。如果是跨省委托,仅机票就可能高达数千元。
在中国社交媒体小红书上,关于“Cos委托”的讨论已经超过七万条,相关视频动辄百万播放量。评论区里,既有羡慕与向往,也有质疑和不解。但对玩家来说,这不是表演,而是一场认真投入的情感体验。尽管Coser与委托人本是陌生人,在短短几个小时的“扮演”中,却可能建立起一种微妙而真实的情感连接。
在孤独逐渐成为时代底色的当下,Cos委托或许正是“陪伴经济”与“孤独经济”的交叉口。它打破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也悄悄重塑了年轻人对关系、陪伴与爱的理解。
委托COS的本质,其实是当代年轻人对“理想关系”的一次再创造。她们不再把情感寄托于现实中不可控的关系中,而是借助二次元角色,将爱的模板具体化、可控化,并通过现实演绎获得心理满足。
年轻人的情感寄托:看似荒诞却极度真实
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正在将自己的情感寄托转移至游戏中的虚拟角色。
对委托人来说,虚拟角色承载了她们对爱的全部想象。现实中,找一个真正懂你、珍视你的人越来越难。但Cos委托下的真人,会永远说出你最想听的那句话、做你最想经历的那件事。某种意义上,她们的确更“懂女人”。
而对Coser而言,这份扮演也不只是“演出”。许多Coser平时其实并不擅长社交,甚至习惯沉默寡言。但一旦穿上角色的服装、戴上假发与美瞳、隐去原本的自己,她们便能成为别人梦中的“英雄”。她们不是在逃避现实,而是在角色中找到了表达自我与给予爱的方式。
当情感愈发碎片化、恋爱成本居高不下、亲密关系不再唯一依托于现实,越来越多人选择将爱寄托在可控的幻想里。而Cos委托,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悄然成为了连接幻想与现实的“中间地带”。
事实上,Cos委托职业的兴起,背后离不开当下女性游戏玩家群体的崛起。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亚洲地区,女性游戏玩家的占比已37%,并以每年11% 的速度持续增长,这一增速几乎是男性玩家的两倍。在中国,2025年移动游戏的女性用户占比已达48.6%,几乎与男性用户持平。
这其中,乙女游戏无疑成为女性玩家最具粘性的细分赛道之一。很多游戏中的角色不仅成为玩家心中的“理想伴侣”,更逐步发展成一种文化现象。这些角色的影响力早已不局限于游戏内部,而是延伸到了社交媒体、电商、快消品牌等领域。
在这种背景下,Cos委托逐渐从爱好者的兴趣演变为一种可以变现的情绪服务产业。本质上,它是女性玩家“沉浸式恋爱体验”诉求的延伸,是她们愿意为情绪价值和私人化浪漫买单的集中体现。
更重要的是,这门生意正踩中“颜值经济”和“体验消费”的风口。在当下,年轻一代的消费观早已不再满足于物质本身。他们更加重视个性化、即时满足与情绪链接。从颜值主播、虚拟偶像到剧本杀,他们愿意为“体验”付费,也愿意为“爱和陪伴”埋单。
Cos委托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它融合了亚文化的想象力、社交媒体的传播力,以及体验经济的情绪价值,形成了一种介于角色扮演、恋爱模拟和线下互动之间的新兴服务模式。
此外,角色本身的“既定性格”与“人设熟悉度”也让社交沟通变得更加轻松自然。由于玩家与角色之间早已建立了深度情感链接,Coser只需进入角色,“代入感”便自然而然地产生。这种形式不仅时间成本低、心理门槛小,也更容易建立安全边界,成为不少年轻人规避现实社交焦虑的理想选择。
也正是这些看似“不真实”的关系,催生出了庞大且持续增长的“虚拟情感产业”。
在豆瓣有一个名为“人机之恋”的小组,超过9000名成员在这里分享着与AI伴侣的日常点滴。有人在深夜对着手机倾诉心事,有人和虚拟爱人约好“下班后见”,这些互动既真实又虚幻,像极了一段温柔却无实体的关系。
无论是线下Cos委托,还是永远在线的虚拟AI伴侣,本质上都指向同一个问题:我们对“情感连接”的渴望从未减少,只是表达方式正在被技术重塑。在他们的陪伴里,人们找到了现实中难以企及的浪漫,也重新定义了“亲密关系”的可能。
Cos委托的生意:还能野蛮生长多久?
随着从业者群体逐渐壮大,Cos委托从最初的兴趣使然,逐渐演化成一门情绪价值驱动下的生意。但在这场介于幻想与现实之间的服务关系中,问题也接踵而至。
由于大多数委托仅依赖口头约定,缺乏合同与第三方保障,关于Cos委托的“翻车经历”在社交平台上比比皆是。作为委托人的何女士提到,她最担忧的是Coser的颜值、体态与网上宣传严重不符,或在行为举止上无法贴合角色设定,情绪管理能力欠佳等。更令人头疼的是,一些Coser太过“还原”,令单主在情感上难以抽离,沉溺于虚拟恋爱的幻觉中无法自拔。
此外,费用争议同样频发。因为大多数服务细节未形成书面协议,出现“看似简单却说不清楚”的账单屡见不鲜。例如,为角色准备的定制假发是否需要归还?临时购买的餐饮是否应由单主报销? Coser中途“跑路”是否退还双倍定金?如果体验不满意,是否能要求退款?这类问题缺乏标准答案,往往令双方陷入争执。
更严重的,是潜藏在委托中的人身安全隐患。尽管多数约定的双方均为女性,但仍有Coser在委托中遭遇过危险局面。据一位Coser回忆,有一次委托延误至深夜,对方不仅情绪失控,还试图强行挽留她。当她试图结束这场服务时,对方因觉得“爱得不够”而大哭摔物,令她极度不安。还有Coser在社交平台上爆料,曾被要求陪同前往酒吧、被灌酒等行为。
当纠纷发生,维权机制基本缺失。不少Coser和单主只能将对方在网络上曝光,甚至衍生出了所谓的“Cos委托红黑榜”,在圈内流传,用于“避雷”。一旦被列入“黑榜”,不仅影响形象,也可能对其从业带来长远影响。一位被误列黑榜的Coser,为了自证清白,在抖音发布澄清视频,最终收获36万点赞、9万多次转发,可见事件影响之广。
作为一个门槛较低、规则模糊的新兴职业,Cos委托目前仍处于“野蛮生长”的初期阶段。没有行业标准、没有法律保护,更多是靠从业者的自律与圈内的口碑构建信任。在需求日益增长的同时,这一行业也迫切需要规范与完善。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Cos委托,本质上是一场“带着剧本的约会”。但委托人与Coser之间的情感连接往往超出剧本范围,形成一种“真假交错”的灰色情感地带。
就像电影“她”里的人工智能AI萨曼莎所说,“我属于你,但又不属于你。”这场虚拟的恋爱游戏里,角色不是你的,情感却确实留下了痕迹。
据“乙女类电子游戏对女性玩家理想恋爱观的影响”一文曾指出,乙女游戏中营造的浪漫幻想容易让玩家对现实关系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而Cos委托,则是将这种幻想进一步“实体化”。在现实生活里越难获得浪漫,越会在游戏与Cos体验中追寻“理想爱情”的投影。于是,委托结束后的“戒断反应”、失落感,成为不少委托人的通病。
这种心理落差被戏称为“包法利夫人综合征”在当代的数字变体。与之相伴的,还有越来越多年轻人直面自己的“纸性恋”身份,甚至出现了“二次元禁断综合征”这样的术语,描述那些已经对现实恋爱丧失兴趣、将情感完全寄托在虚拟对象身上的状态。
在这个多元情感关系并存的时代,Cos委托或许正成为年轻人在现实压力之外,构建理想爱情的一种全新方式。随着这一现象的不断扩展,Cos委托所呈现出的并非只是简单的情感消费,它还反映了当代社会对情感连接的深刻需求与探寻。
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但情感的需求依然真实存在。 Cos委托可能仅是一个开端,随着技术与文化的不断进步,未来或许还会诞生更多介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新型情感体验方式。最终,我们不禁要思考:当人们日益沉浸在这些“定制化”的情感体验中,真实的亲密关系和情感交流是否会被进一步疏远?而在这一过程中,这门生意又该何去何从?仍然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