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在高净值人群加速布局海外资产的背景下,中国正以数据驱动方式加强对境外所得的监管,推动税收治理迈入新阶段。
随着全球财富管理趋势加速转向跨境、多元化配置,中国高净值人群参与海外市场的比例亦逐年上升。然而,在资本自由流动的同时,税收治理的同步强化也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
面对潜在的税基流失风险,中国税务部门开始转向更积极、更数据驱动的监管策略,特别针对个人境外所得展开重点行动,标志着税收合规进入新阶段。
首季税收下跌3.5%
近期,在税收收入下降和民众境外开户投资热潮下,中国官方正运用税收大数据,加大对公民境外收入的征税力度。中国税务机关针对高资产个体展开新一轮监管行动,透过短信与电话方式,提醒其申报并补缴境外投资所得。
北京中伦律师事务所5月14日在其官网指出,此举代表中国对境外所得税的执行力度正在加强,特别是针对拥有跨境资产配置的高净值人群。
自今年4月起,社交媒体上陆续有中国网民分享自己收到地方税务局发出的“境外所得纳税提醒”通知书,并上传来自上海、武汉等城市税务机构的通知截图。这一波补税提醒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起投资者与舆论的高度关注。
随着越来越多中国大陆民众参与美股、港股等境外市场交易,前往香港开设银行帐户已成为一种趋势,自去年以来持续升温。与此同时,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税收收入同比下滑3.5%,令当局更加关注税基外流与潜在的征税空白。
自4月下旬以来,不少自称在香港券商开户、进行海外投资的大陆用户表示,接到税务部门有关境外所得补税的通知,显示此次行动已由超高资产群体逐步扩展至更广泛的个人投资者圈层。
一名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税务局客服表示,当地确实已接获上级通知,安排专人联系相关纳税人,要求其亲赴税务机关了解详情并完成申报流程,显示税务部门正以系统化方式推进这一政策执行。
据相关消息人士指出,中国当局已开始对拥有逾千万美元离岸资产的富豪展开境外所得查税行动,涵盖对象包括持有美国或香港上市公司股份的中国公民。
上述人士透露,这些高资产纳税人可能面临最高达20%的资本收益税,若未按期缴纳,还可能产生高额罚金。不过具体税额往往可透过与地方税务机构协商决定,显示出税务执行仍具一定灵活性。而事实上,针对高净值人群的监管早在去年已有行动迹象。
征税并非突如其来
除了对超级富豪的锁定外,今年3月底,湖北、上海、浙江与山东等地的地方税务局相继透过官网发布公告,表示将依据税收大数据分析线索,开展针对未如实申报境外收入的纳税人之风险处理。在浙江公布的案例中,某纳税人因补税与滞纳金合计缴纳超过12万元人民币,显示监管对象已逐步扩展至中产阶层,境外所得课税已进入更广泛的执行阶段。
自1980年“个人所得税法”实施以来,中国居民依法申报并缴纳其境外所得,始终是法规框架下的基本义务。尽管如此,近期针对个人境外收入的集中稽核与补税行动,仍令许多民众感到突然,实则这一政策趋势早有铺垫。
早在2018年,中国便加入“共同申报准则”/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 简称CRS体系,正式参与首次全球税务信息交换。该制度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推动,旨在打击跨境逃税行为,要求各国金融机构定期向本国税务机关提供非居民帐户资讯,并实施多边交换。
根据律师事务所专家表示,随着CRS的常态化运作,中国税务机构已逐步掌握大量本国税务居民在海外金融机构开设帐户的数据。这些资讯来源稳定、范围广泛,为后续稽核行动奠定基础。
她进一步指出,外界近期才感受到税务机关行动升温,其实是因为先前累积的大量涉税资料处理难度高、需投入大量人力资源,而现今随着数据分析与AI技术成熟,税务部门的处理效率大幅提升,才得以启动针对性的风险应对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个人所得税的综合年度汇算期为每年3月至6月。专家们认为,税局选在3月集中公布典型案例,意在以具体执法行动发挥法律宣导与警示效果,敦促潜在纳税人主动合规申报。
在全球资本流动愈发频繁、个人财富配置日益多元的背景下,如何在促进经济活力与维护公平税负之间取得平衡,已成为各国政府共同面对的课题。中国此次加强境外所得税收执行,不仅是对现行法规的重申与落实,更折射出监管逻辑的转变:从被动补漏走向主动防控,从针对少数富豪逐步延伸至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在此过程中,透明、稳定且可预期的税收环境,将成为公民合规意愿与国家财政可持续性的共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