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天弘科技/Celestica凭借其在电子制造服务领域的深厚实力,成为支撑全球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关键供应商,近期业绩飙升彰显其在数字化与AI浪潮中的战略领导地位。
随着全球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迅速推进,企业对基础运算能力的依赖日益加深,从云端服务到人工智慧,庞大的硬体支持系统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石。在这场技术革命的背后,有一批低调却举足轻重的推动者默默发挥着关键作用。天弘科技/Celestica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从传统代工厂逐步蜕变为全球电子制造服务/EMS领域的巨头,成为支撑现代AI基础设施的核心力量。
近日,该公司公布了超出市场预期的财报业绩, CLS股价大幅攀升,跃居加拿大第三大最具价值的科技企业。随着全球科技巨头争相兴建大型人工智能资料中心,Celestica第二季度的需求激增,进一步证明其在AI浪潮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Celestica:从IBM旗下到全球EMS巨头
天弘科技/Celestica是一家总部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的跨国企业,专注于电子专业制造服务/EMS,业务遍及美洲、欧洲与亚洲,在全球11个国家设有20多个运营据点。
公司最早可追溯至IBM设于多伦多的销售与支持办公室,最初主要负责小型制造单元,为IBM的大型计算机系统及其配套设备生产金属框架结构。 1969年自多伦多大学毕业的尤金·波利斯蒂克/Eugene Polistuk在加入IBM后,于1986年接管该办公室的管理工作。
在大型主机逐渐式微、微型计算机兴起的背景下,该办公室于1986年与1988年经历裁员调整。 Polistuk随即展开一系列改革,大幅拓展了生产线能力,包括电路板、存储设备及电源模块的制造,使其产品可适用于多种IBM设备。在投入3亿美元资金进行升级改造后,该业务获得显著成效,到1993年,IBM多个部门已开始釆购其产品,工厂也多次扩建。
然而,随着IBM从传统硬件制造商向软件与服务导向转型,即便该制造部门在财务上表现稳健,前景仍不明朗。 1992年,Polistuk提出将该部门从IBM中剥离,成立一家独立公司,服务对象也不再局限于IBM。经过管理层审慎评估,这项计划于1994年1月正式启动,Celestica作为IBM加拿大的子公司脱离原部门架构,迈向独立运营。
在独立运营的第一年,Celestica即吸引了40家新客户注册使用其服务,尽管当时非IBM客户仅占总量的10%,但客户增长速度已高达30%。随着计算机行业普遍倾向将制造环节外包,Celestica的发展迎来了关键机遇。然而在Polistuk看来,若要真正释放公司潜力,最佳路径是实现公司由IBM完全出售,进入更广阔的市场。
1994年5月,Polistuk就Onex集团的收购意向与Celestica的安东尼·梅尔曼/Anthony Munk展开会谈。然而,当时IBM对该交易兴趣不大,因为Celestica正为其加拿大业务带来可观利润,且在全球业务中表现突出。
然而到了1996年,IBM开始考虑出售这家子公司,并对外寻找潜在买家。经过多轮筛选,共有五家企业参与了竞购。最终在1996年10月,Celestica 69%的员工投票支持Onex的收购提案,Onex以7.5亿美元的价格完成了对Celestica的收购。
此次收购为Celestica带来了快速扩张的契机。 1997年,该公司陆续收购了多家国际制造业务。首先是富士通旗下的International Computers Limited(国际电脑有限公司)制造部门。随后收购了惠普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柯林斯堡的印刷电路板工厂、位于新罕布什尔州与马萨诸塞州的系统组装设施。同年10月,Celestica还并购了在加拿大、美国与英国开展电源制造业务的Ascent Power Technology。
随着客户组合的多元化,Celestica对IBM的业务依赖逐渐减少,到1997年底,IBM订单已降至其总业务量的25%。 1998年7月,Onex将Celestica分拆并在公开市场上市,成功募资4.14亿美元成为当时电子制造服务/EMS行业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募股/IPO。同年晚些时候,公司进一步拓展亚洲业务,收购了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 Services。
然而,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及电信行业崩槃,令全球EMS行业陷入衰退。 2004年1月29日,创始人Polistuk宣布退休,4月由Stephen Delaney接任临时首席执行官。 2005年,公司进行第二轮裁员,并出售若干非核心业务部门。到2008年,Celestica在全球其他市场的运营已基本恢复稳定。
2000年代末,Craig Mulhauser接替Delaney担任CEO,并持续推动组织改革与战略收缩。这家曾经以代工业务为主的企业,在2015年迎来命运的转捩点。 Robert Mionis上任CEO后,明确抛弃低毛利、价格导向的生产模式,转而聚焦在具备技术门槛与利润空间的产品线。
Robert Mionis的领导不仅止于业务转向,更从文化上重塑了Celestica。他引入航空航太与国防等新领域,提升产品价值链地位,并且重建客户关系,为后来与超大规模科技企业的深度合作奠定基础。这些早期建立的关系,让Celestica摆脱了多年亏损的泥淖,也为后来的AI浪潮铺平了道路。
AI浪潮下的隐形推手:Celestica成为运算基础关键供应商
自从2022年ChatGPT横空出世,引爆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热潮以来,全球科技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基础设施变革。运算需求的井喷不仅推高了晶片产业的热度,也让过去鲜少被提及的硬体制造商重新走入视野。 Celestica,这家来自加拿大的电子制造服务商/EMS,正是AI革命背后不可或缺的隐形推手。
Celestica早期以OEM代工闻名,长期以来为科技企业提供各类电子设备。然而,在AI浪潮来临后,其定位发生质变。如今的Celestica不仅组装伺服器,更负责运算模组、资料储存系统、热能与电力管理的高度整合设计,成为全球最具代表性的AI基础设施硬体提供者之一。
公司的主要客户阵容星光熠熠,囊括了Google、Meta、亚马逊等科技巨头。这些超大规模企业/(hyperscalers正以前所未见的速度扩建资料中心。例如,Google单在今年的资本支出预算便高达850亿美元,Celestica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仅是供应链一环,更是支撑AI云端运算的核心枢纽。
在最新财报中,Celestica的AI相关业务表现亮眼,单季营收年增28%,相关部门营收占比达到71.6%。这一数据凸显出其转型成果,也印证了公司不再只是提供廉价制造服务,而是站上高附加价值的技术链顶端。这一转变,也让Celestica成为少数在AI时代中获得估值溢价的硬体制造商。
尽管在AI产业讨论中,市场多聚焦于英伟达的晶片设计或OpenAI的模型突破,但实际上,训练这些模型所需的基础设施才是推动整体生态系运行的底层力量。 Celestica深耕的,正是这块被忽略却关键的领域:如何在数千瓦的热能与高速资料流中,保证运算效能稳定、安全与高效。
Celestica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历经长年转型的结果。这些长期深耕的成果,在生成式AI爆发前悄然到位。 Robert Mionis曾指出,早年与科技巨头建立的信任与合作基础,是Celestica能快速切入AI基础设施供应链的关键。当其他企业还在起跑线上时,Celestica早已跑在前面,并抢占市场份额。
在AI重塑全球经济的今天,Celestica的角色再次被正视。他们代表着这场技术革命中,另一种形式的创新:来自工业现场、来自对稳定与效率的极致追求,也来自对未来需求的长期布局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