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曾被視為“基因檢測第一股”的明星獨角獸23andMe,在曆經輝煌與高估值神話后,最終難逃盈利困局與信任危機,宣告神話破滅。
在商業世界里,有些公司曾一度被視為“改變未來”的代名詞,它們站在技朮變革的浪尖上,贏得資本追捧、媒體聚光,甚至被譽為“行業革命者”。但當時代的熱潮退去,殘酷的商業邏輯重新掌權,許多曾風光無限的明星公司卻悄然走向落幕。曾經市值高達400億美元的基因檢測鼻祖23andMe,正是最新一位從神壇跌落的典型。
19年前,23andMe含着金湯匙誕生,讓DNA檢測風靡一時。公司融資路上更是開掛一舉融到F輪,身后集結了谷歌、Sequoia Capital/紅杉資本以及強生、藥明康德等一眾巨頭,最后借助SPAC上市,市值一度高達400億美元。而近几個月,該公司經曆了破產再到被收購重組,可謂讓人深感唏噓。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23andMe的發展曆程。
醫療獨角獸:市值曾高達400億
23andMe以其便捷的居家唾液釆樣套件在消費市場上廣受歡迎,曾一度是直面消費者/DTC基因檢測領域的領軍者。憑借一套居家唾液釆樣工具包,這家公司成功打入主流市場,用戶通過提交唾液樣本,便可了解自身的家族淵源、遺傳特徵,甚至識別潛在的健康風險。

這一切的起點,是創始人安妮·沃西基/Anne Wojcicki非同尋常的成長經曆。1973年出生於斯坦福大學教師家庭,她從小在高知環境中長大,父親是物理學家,母親是教育家。身為家中最小的女兒,安妮不僅熱愛冰球運動,更在與兩個“天才姐姐”的對比中形成了不服輸的個性。大姐Susan是YouTube長期的掌舵人,二姐Janet是流行病學家和大學教授。在安妮眼中,家人的成就几乎設定了“不拿博士學位,連成人都不算”的門檻。
1996年從耶魯大學生物學專業畢業后,安妮進入華爾街投身醫療投資。在親曆醫藥股的漲跌與創新公司的興衰后,她決心親自上場。2003年,人類基因組計划宣告初步完成,“DNA”成為時代熱詞。敏銳的她看准時機,於三年后創辦了23andMe,名稱取自人類的23對染色體。
通過一管唾液,用戶可以收到一份詳盡的遺傳報告,內容涵蓋祖源信息、疾病易感性、甚至脫發几率。在彼時,基因檢測仍是科研實驗室的專屬技朮,而23andMe將其轉化為大眾產品與社交話題,迅速躥紅。
2007年,公司獲得谷歌、基因泰克和NEA等機搆的A輪投資。安妮本人也迅速從幕后投資人轉身為科技明星。她頻繁出現在時尚和財經舞台,舉辦“口水派對”收集名人樣本,吸引包括娜奧米·坎貝爾、默多克夫婦在內的社會名流。2008年,23andMe的基因檢測包被“時代”雜志評為“年度發明”。
此后公司融資節節攀升。2009年完成B輪2780萬美元,2011年C輪3100萬美元,2012年D輪高達5790萬美元。隨着資本注入,檢測費用從最初的999美元驟降至99美元,極大拓寬了市場空間。2015年,23andMe完成1.15億美元E輪融資,估值達到11億美元,晉身獨角獸行列。隨后Sequoia、瓦倫堡基金會等機搆接連進場,2018年還獲得葛蘭素史克3億美元的戰略投資。
2021年,23andMe通過SPAC借殼上市,市值一度高達400億美元,股價沖至300美元,用戶數接近1500萬。
然而,高光時刻并未持續太久。隨着消費者需求疲軟、監管趨嚴、隱私爭議加劇,以及商業模式面臨困境,這家明星企業逐漸陷入泥淖。
出現危機:近700萬用戶基因數據被泄露
翻閱23andMe近年財報,破產隱憂盡顯無疑。2022至2024財年,公司營收分別為2.72億、2.99億和2.2億美元,然而同期淨虧損卻高達2.54億、3.14億及6.67億美元。令人震驚的是,這家曾備受矚目的獨角獸公司,自成立以來未曾實現過任何年度盈利,累計虧損超過20億美元。
其依賴名人效應和祖源分析吸引用戶的基因檢測服務,雖以低價策略迅速擴展規模,卻始終未能擺脫“小眾一時熱潮”的標簽。DNA檢測本質上是一項“一次性”消費,用戶體驗新奇后缺乏復購動力。
同時,隨着市場細分和競爭加劇,專注於特定疾病風險檢測的細分公司崛起,23andMe的市場份額從巔峰時的45%銳減至不足15%,2024年僅售出約100萬份檢測套件。
2013年,美國FDA曾強制其暫停健康風險報告服務,理由是缺乏充分驗證可能誤導消費者。直至2018年,監管才有所松綁。
面對挑戰,創始人安妮·沃西基試圖復制谷歌的數據驅動模式,通過廉價服務積累基因數據,轉向藥物研發等高利潤業務。公司先后與基因泰克、葛蘭素史克等藥企合作,聲稱有50余款藥物在研,但高昂的研發成本和長周期盈利前景讓23andMe難以承受。此外,該公司2021年高價收購遠程醫療平台Lemonaid,卻因運營失控成為沉重負擔。
而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是2023年的大規模數據泄露事件,近700萬用戶基因信息外泄引發信任危機,連番訴訟使公司被迫支付3000萬美元和解金,股價應聲暴跌。此后,23andMe陷入崩潰,2024年裁員40%,關閉藥物研發部門。創始人三次嘗試私有化,均被董事會拒絕。
曆經19載風雨,23andMe最終走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
23andMe申請破產:基因數據引發隱私擔憂
今年3月23日,23andMe宣布,由於多年探索未能找到可持續商業模式,公司已根據美國“破產法”第11章在密蘇里州東區破產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根據提交的文件,公司資產與負債均在1億至5億美元之間。與此同時,2006年創辦該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安妮·沃西基也正式辭任,僅保留董事會成員身份。
總部位於舊金山的23andMe表示,將尋求法院批准的重組計划,并計划出售“大部分核心資產”。據悉,安妮在辭職前數周,曾提出一項非約束性私有化收購方案,但遭董事會特別委員會否決。
盡管離任,安妮仍計划參與競購23andMe,并在社交媒體上公開表示,此舉旨在“以獨立競標者的身份獲得最佳談判地位”。
公司強調,申請破產保護是為了推進出售程序,并降低運營成本。為此,公司已請求法院解除舊金山、森尼韋爾等地的租賃合同。盡管如此,23andMe表示將在重組過程中維持正常運營。
而關於備受關注的用戶數據問題,公司承諾,無論資產出售給誰,用戶隱私將是核心考量,買家必須遵守現行相關法律。然而,專家指出,美國并無統一的聯邦隱私法規,僅約20個州出台了州級法律,隱私保護存在顯著制度空缺。
此外,破產導致的組織動蕩與裁員也可能削弱數據安全防護能力。專家強調,基因數據的敏感性遠高於其他個人信息。“郵箱地址泄露你可以換一個,但DNA是你本身,無法替代。一旦泄露,將是永久性的。”
23andMe曾表示,用戶數據不會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分享給保險公司、雇主或公共數據庫,只有在合法程序(如傳票)要求下才會向執法機搆披露。
但即便如此,有專家認為,公司仍可將基因數據用於跨場景建模、行為分析或個性化廣告等商業用途。“即便不直接出售數據,也可以通過分析所謂‘匿名化數據’的行為模式識別出個體身份。若將此類數據用於廣告定向,其他機搆也可整合外部信息實現身份反推。”
就在破產申請前的3月21日,加州總檢察長羅布·邦塔/Rob Bonta已發布緊急消費者警告,提醒公眾23andMe存在嚴重財務風險,并惇促用戶主動刪除個人基因信息,以防未來隱患。盡管面臨監管警示與公眾信任危機,23andMe仍在破產程序中尋求出路。最終據近日相關資料顯示,這家基因檢測公司被再生元制藥競購。
Regeneron2.6億美元收購:布局基因數據驅動新藥研發
今天,再生元/Regeneron制藥公司宣布,已通過破產拍賣程序達成協議,將以2.56億美元收購陷入困境的基因檢測公司23andMe Holding,并承諾在收購后優先保障客戶DNA數據的倫理使用。此次交易旨在整合23andMe超過1500萬個用戶樣本所搆建的龐大基因數據庫,借此加強再生元在基因組驅動的新藥研發方面的能力。
然而,此項交易也引發了對數據隱私的高度關注。此前,23andMe曾遭遇重大數據泄露事件,約700萬用戶的基因信息疑遭黑客攻擊,導致公眾和立法機搆對該公司數據安全體系的質疑升溫。在破產申請期間,外界更擔憂敏感數據可能流入不當之手。
針對外界關切,再生元表示將全面遵守23andMe現有的隱私政策與相關法律,并承諾與法院指定的獨立監督員協作,確保交易過程中的用戶隱私得到有效評估與保護。該監督員預計將在6月10日前向法院提交審查報告。法院將於6月17日就該交易是否獲批舉行聽證會。
有專家認為,這筆交易在戰略層面對再生元極具意義,有助於其在基因組學領域建立長期優勢,但預計需要十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才能帶來商業回報。他同時指出,“考慮到再生元在運營和合規方面的良好記錄,從隱私保護角度來看,23andMe用戶數據的安全性令人放心。”
根據協議,Regeneron將收購23andMe除遠程醫療平台Lemonaid Health外的所有核心業務。該平台已被列為計划關閉項目。交易預計將於2025年第三季度完成。屆時,23andMe將成為再生元旗下的全資子公司。
并非個例:估值泡沫退去的投資邏輯
實際上,23andMe并不是個例。據標普全球市場情報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已有至少694家公司申請破產,其中由風險投資或私募股權支持的企業多達110家,創下曆史新高。
進入2025年,這場清算風暴仍在蔓延。本月,快時尚品牌Forever 21的美國零售業務申請破產。今年年初,曾融資超100億美元的美國衛星通信公司Ligado也正式宣告破產。
此外,明星獨角獸們也未能幸免。寶馬高管創立的電動車初創Canoo,2020年通過SPAC上市時市值曾高達150億元人民幣,如今几近歸零。而曾被譽為“卡車界特斯拉”的Nikola也已進入破產程序,其投資方包括富達、美國能源部、凱斯紐荷蘭工業集團、韓華等重量級機搆。
這正是全球獨角獸普遍面臨的生死難題:下一輪融資從何而來。越來越多初創企業正在沉默中掙扎:估值被迫下調、出售核心資產,甚至悄無聲息地關門退場。據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約四分之一的融資為平輪或折價融資,創下近十年最高紀錄。
一個日漸清晰的現實是,隨着估值泡沫退潮,投資者正重新評估風險與邏輯,趨於謹慎與實用主義。那些依賴外部輸血、始終未能實現盈利的明星項目,正被率先淘汰。
而如今,23andMe的結局,映射的不只是一個時代的終結,更是整個創業生態的深層變革。在資本狂奔褪去的當口,創業公司不再僅憑故事和願景贏得市場青睞,而必須回到商業本質:產品價值、技朮壁壘、盈利能力和用戶信任。
潮水退去,裸泳者暴露的不是失敗本身,而是對增長邏輯的誤判與僥幸。當資本開始追問“然后呢”,真正的長期主義者才有機會重新上場。這場寒潮之后,留下的,或許才是真正能穿越周期的優質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