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中美貿易政策的積極進展提振市場信心,實體經濟數據穩定,關稅水準逐步回落,專家建議投資人透過多元配置應對波動,並偏好增持美國大型及中型股票。
上週,貿易政策依然是推動市場情緒與走勢的關鍵因素。中美關係出現正面進展,特別是在科技貿易合作方面釋出積極訊號,顯著提振市場信心。
此外,最新公布的硬數據也發揮穩定市場的作用。儘管消費者與企業信心仍受到政策不確定性影響,實體經濟指標顯示,目前貿易緊張對通膨與整體經濟的壓力仍屬可控範疇,未對成長基本面造成實質性破壞。
市場對極端關稅政策的擔憂開始降溫,整體關稅水準正逐步向專家預估的10%至15%區間靠攏。雖短期內或對通膨與經濟動能形成一定壓力,但隨著政策焦點有望在下半年轉向穩增長與防衰退,市場對最壞情境的預期已逐漸淡化。
考量貿易磋商仍可能持續一段時間,投資人應為潛在波動保留空間。透過資產類別的分散配置與規律再平衡,能有效因應未來變數,同時維持投資組合與長期財務目標的一致性。在此環境下,專家普遍建議維持偏多股票的策略配置,特別是聚焦美國大型與中型企業股,以把握其相對優勢與成長潛力,相較之下,債券資產可保持中性偏低配置。
中美達成90天關稅緩衝協議,市場信心回暖
在瑞士舉行的貿易談判初步展現積極成果後,美國與中國於上週初宣布,雙方已同意在未來90天內大幅調降關稅,並努力推動達成一項長期貿易協議。此前,4月2日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制定高達145%的懲罰性關稅,中國隨即反制,對美國商品課徵125%關稅,導致雙邊貿易關係迅速惡化。
根據最新協議內容,美國同意將多數中國進口產品的關稅降至30%,其中包括針對與打擊芬太尼相關商品的20%關稅。中國則將對大部分美國商品的關稅降至10%,並同步放寬若干非關稅壁壘措施,如稀土出口限制。受此影響,市場信心顯著回升,股市強勢上揚,利率同步上行。
此外,在其他貿易相關動態中,美國政府也宣布計劃放寬對人工智能AI晶片出口的部分限制,為美國科技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創造條件。此舉與英偉達/NVIDIA與沙烏地阿拉伯達成的新合作協議共同推升投資人信心,進一步帶動科技板塊表現。
儘管此次中美達成的關稅“停火協議”仍屬暫時性安排,但其釋放的積極信號顯示雙方在高壓對抗中仍保留協商空間,並已認知到4月初推出的極端關稅政策對雙邊經濟皆非可長可久之計。
這項協議的重要性在於,它是美國與其最大貿易夥伴之一所達成的階段性成果。與此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與英國之間也曾試圖推進貿易協議,但雙方貿易規模與中美之間差距顯著,美國約有13%的進口來自中國,對中國的出口占比約7%。相較之下,從英國進口僅占2%,對英國的出口僅為4%。這一背景,進一步凸顯了中美協議的戰略意涵與市場影響力。

儘管迫在眉睫的貿易相關不確定性將在一段時間內繼續影響消費者和企業的行為,並可能導致額外的市場波動,但政策不確定性的高峰似乎進一步消失。儘管關稅仍高於年初水平,但降低關稅有助於避免潛在的最壞的經濟衰退。關稅似乎正朝著我們的基本情境邁進,即美國平均關稅約為 10% 至 15%,專家們預計這將導致通膨出現短暫上升,並導致今年經濟成長放緩但仍為正值。
通膨降溫與就業穩定緩解市場憂慮,或為下半年降息鋪路
本週公布的多項硬經濟數據(包括通膨、勞動力市場與零售銷售)為市場注入一劑強心針。這些數據顯示,儘管軟數據如情緒調查反映出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已削弱消費者信心並衝擊企業規劃,但目前其對實體通膨與總體經濟的實際衝擊仍屬可控。
4月整體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月增0.2%,主因來自住房價格上漲、年增率降至2.3%,低於3月的2.4%,創下自2021年2月以來的最低增幅。剔除食品與能源後的核心CPI同月上升0.2%,年增2.8%,與上月持平,顯示通膨壓力有緩解跡象,且低於市場預期。
同樣重要的批發物價數據也釋出正面訊號。4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意外下滑0.5%,核心PPI下降0.4%、12個月整體與核心年增率分別為2.4%與3.1%,均低於前值,可能預示未來數月消費者通膨壓力將進一步趨緩。

零售方面,4月銷售額微增0.1%,低於預期的0.3%。不過,3月數據從1.4%上修至1.7%。控制組銷售(排除汽車、建材與燃料)則下降0.2%,反映消費力道略顯疲弱。勞動力市場則保持穩定,初領失業救濟金人數為22.9萬人,符合預期,持續申請人數亦無明顯變化。
然而,疲弱的軟數據仍值得關注。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自1月以來已下跌近三成,5月初步數據續降至50.8,為2022年中以來低點。值得注意的是,該調查大多在中美宣布關稅暫停前進行,意味市場情緒仍受先前高關稅政策壓力影響。

整體而言,儘管短期內零售銷售略顯疲弱,可能部分反映消費者提前因應關稅調整的行為,但年增率仍達5.1%,加上穩健的家庭資產負債表、穩定就業與薪資成長,為消費驅動型經濟提供基本支撐。
未來幾個月內,企業或仍會採取提前備貨或延後採購策略,以避開關稅風險。此外,部分企業亦可能選擇吸收成本,以維持產品價格競爭力。以上這些效應可能需時間,才能反映於硬數據層面。
展望後市,儘管貿易政策走向與其長期影響仍構成潛在風險,但專家們預期政策制定者將更加重視成長支撐措施,以防止經濟陷入衰退。聯準會目前維持觀望與偏鷹的態度,靜待更明確數據指引。對此,有專家仍預估,聯準會有望於下半年啟動降息。主席鮑威爾上週重申對2%通膨目標的承諾與通膨預期穩定性,這將為其在勞動市場轉弱時調整政策提供彈性空間。
美股震盪後重返正軌,多元配置對抗未來不確定性
近期美股市場經歷劇烈震盪,自2月高點至4月中旬低點回落近19%,一度逼近熊市區域,所幸上週強勢反彈,使大盤年初至今重返正報酬區間。儘管重返高點仍有挑戰,但這波走勢再次印證:若試圖避開市場的最壞時刻,也可能錯失最佳反彈日。從資產配置角度來看,由於債券與國際股市表現相對穩定,全球多元化投資組合的波動性明顯小於單一美股投資。
展望未來,考慮到關稅水準可能仍高於年初,市場勢必面對一段通膨壓力持續與經濟成長放緩的過渡期。同時,隨著2017年“減稅與就業法案”將於年底到期,加上稅改政策逐步重回華府討論核心,政策方向的不確定性也將進一步加劇市場波動。
然而,對於目標導向型投資人而言,關鍵仍是聚焦於可控因素。根據個人目標與風險承受度,採取多元資產配置、定期再平衡投資組合,以維持與長期財務目標一致的回報潛力。專家們建議持續分散投資於全球市場,涵蓋不同規模、風格與產業類股,並納入不同存續期與信用品質的債券配置。
在此基礎上,部分專家目前偏好提高股票部位,特別是美國的大型與中型企業股票,以捕捉美國經濟相對強勁的成長動能,同時保持對高品質資產的選擇性配置。在債券方面,專家們建議增持中長期高品質美債部位,特別考量到10年期美債殖利率預計將回落至4%至4.5%區間的上緣,此舉可提升債券在投資組合中的穩定收益潛力。

在這個充滿變數的宏觀環境中,市場不再僅僅對數據反應,更對政策溝通與全球互動的細微變化保持高度敏感。對投資人而言,穿越政策週期與市場波動的最佳方式,並非押注短期事件,而是透過紀律性與前瞻性的資產配置,搭配對基本面與結構性變遷的持續關注。歷史經驗一再證明,能在不確定中穩步前行的,往往是那些在策略與心態上皆具備彈性與堅定的長線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