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戴森打造的智慧温室,不只是用来种草莓,更是一场农业与工程技术深度融合的产业革命预演。
在全球农业面临人口增长、气候变迁与资源紧张三重挑战的当下,如何提升种植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待解答的问题。科技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下一代农业”,试图用工程化思维与自动化工具重塑这一古老行业。
作为制造业革新的代表,戴森/Dyson也迈入了这片新领域。不过,他的切入点不是播种或耕作,而是一套从土壤管理到收成控制、从能源循环到病虫智能防治的系统级农业解决方案。

智慧温室种草莓
戴森位于英国林肯郡的26英亩(约10.5公顷)玻璃温室如同巨大的绿色工厂,内有承重达500公斤(约1100磅)的巨大轮架缓缓旋转,整齐排列的草莓苗均匀接受阳光照射。温室内,紫外线机器人沿着苗床巡视,用特定波长的光杀灭叶面霉菌。此外,投放机器人则精准释放益虫,有效控制蚜虫等害虫。
当草莓进入釆摘期,16台机械臂以毫米级的精确度完成釆摘作业。戴森创始人詹姆斯·戴森透露,目前单月釆摘量已达到20万颗。虽以吸尘器和风扇闻名,这位企业家的农业布局同样展现了他对创新与高效的执着追求。
“种植就像制造一样,”他在近期发布的一段视频中说道,视频展示了这座令人震撼的垂直农场。他表示,“作为一名制造商,我习惯从制造的角度看待农业。我们如何提升效率?能引入哪些技术来改善食品的质量与口感,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这样我们才能持续投入,推动农业的变革。”
这座高达5米、长24米(约16x78英尺)的种植轮架,被工程师罗伯·凯尔称为“戴森迄今为止最大的机械装置”。除了空间的高效利用,农场还创新地釆用了厌氧消化器技术:通过谷物发酵产生的气体驱动涡轮机发电,余热则用于温室供暖,而产生的沼渣作为有机肥料回田,形成闭环生态。
温室顶部长达760米(约2500英尺)的玻璃屋顶收集雨水,用于灌溉草莓,年产量可达1250吨。种植系统最大化利用自然光,人工光源仅作为辅助。这种本土化生产不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也减少了非产季时草莓的长途运输需求。
戴森强调,“可持续农业、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关乎国家健康与经济命脉。农业与科技的双重革命势在必行。高效智慧农业是未来的关键,我们致力于引领这场变革。”
此外,由于草莓在英国本地种植并销售,即使在传统上不适合种植的季节,也无需依赖远程进口,从而大幅减少了运输过程中所需的能源消耗与碳足迹。
戴森总结道,“可持续的粮食生产、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对国家的健康与经济稳定至关重要。农业与科技之间的互动正孕育着一场深刻变革,而高效、高科技的农业模式,掌握着未来的关键。”他强调,戴森农业的目标不仅是种草莓,而是打造一套可规模化推广的“洁净种植系统”解决方案,旨在将这套系统推向全球市场,服务于更多农业客户。
开启农业科技新范式
本质上,戴森并非“跨界玩票”,而是在用自家温室做示范场,以实际成果验证并推广自研技术。这个占地26英亩、拥有世界级自动化设备的高科技温室,并非单纯为了农业生产利润而存在,而更像是一座“活体展厅”,展示戴森如何将工程能力转化为农业场景的解决方案。通过一整套自主研发的清洁系统、能源管理系统与机械釆收装置,戴森正在重塑人们对未来农业可能性的认知。
与其说是在种草莓,不如说该公司是在以草莓为媒介,测试并打磨一整套从能源回收到智能养护的农业技术。无论是紫外线机器人精准抑菌、还是基于光照算法控制转动的种植轮架,背后都是一整套系统工程的集成与调度。这套系统未来完全可以移植到其他果蔬种植中,成为可打包销售的高附加值技术产品。
在全球日益重视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戴森这类“技术+农业”的解决方案有望迎合越来越多国家与农企的需求。尤其是在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紧张或环境变化剧烈的地区,集约化、低能耗、自动化的种植系统将成为不可或缺的选择。戴森正是看准了这条增长曲线,试图提前布局新一轮农业基础设施升级的主场。
同时,戴森农业项目的运行,也为品牌带来了极大的科技感与公众话题热度。作为以家用电器闻名的企业,戴森此举为其注入了环保、前沿与社会责任的新属性,有助于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更深层的品牌联想。这种“从农业场景中制造科技影响力”的策略,也间接提升了其在其他产品线上的市场形象。
有专家认为,这座草莓温室既是实验室,也是广告牌,既是未来农业的雏形,也是戴森企业转型与扩张的一部分。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传统制造业面临转型挑战的当下,戴森用这样一座温室向世界展示了什么是“技术驱动的垂直整合”,什么是“品牌牵引的产业延伸”。
戴森要卖的可能不是草莓本身,而是一套“未来农场”的标准化方案。从传感器到机械臂,从能源利用到气候管理,每一个环节都是可授权、可销售的技术模块。这不仅预示着戴森在未来农业领域的野心,也昭示着技术公司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介入食物体系的变革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