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一次性电子烟在青少年中迅速流行,但最新研究揭示,其蒸气中含有高浓度有毒重金属,暴露风险远超预期,引发公众健康警示。
近年来,电子烟以“健康替代品”之姿迅速席卷市场,特别是在青少年与年轻消费者之间,其受欢迎程度直线上升。然而,在这些五彩缤纷、口味各异的一次性电子烟背后,隐藏着尚未被充分揭露的健康隐患。尽管主打“无焦油、无烟雾”的标签,这类产品在设计、材料与监管上却存在诸多盲区,尤其是其中可能含有的重金属成分,正在引发科学界与公共卫生领域的严重关切。
近日,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流行的一次性电子烟会释放高浓度的铅/Pb等重金属,其中一些超过了既定的健康风险阈值。此外,该研究还针对多款主流一次性电子烟产品,揭示了它们在使用过程中释放出具有高度毒性的金属成分,暴露出一次性电子烟被低估的健康风险。
一次性电子烟里有什么?
在美国,一次性电子烟迅速取代传统可再填充电子烟,成为青少年与年轻人中最常见的使用产品。这类电子烟因其价格便宜、口味多样且购买门槛低而受到欢迎,尽管其中大多数产品并未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正式销售许可。这种失控的普及速度,加上监管与研究的滞后,引发了公共健康领域的高度关注。
早期有关传统电子烟的研究已表明,电子烟加热元件在运作时,会将镍/Ni与铬/Cr等金属物质释放到蒸气中。吸入这些重金属被证明与多种健康风险相关,包括癌症、呼吸系统问题、甚至神经系统损伤。对于仍处于发育阶段、对环境毒素更加敏感的青少年而言,这种暴露可能带来更深远的危害。
然而,与传统电子烟相比,一次性电子烟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消费品类,其成分与潜在健康影响研究明显不足。这类产品通常为密封式设计,无法拆解和重填,外界很难获知其蒸气中含有哪些金属,也难以确认这些金属从何而来,又以何种方式影响使用者健康。
新一轮对一次性电子烟的研究,其起点颇为偶然。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博士研究生马克·萨拉查/Mark Salazar注意到一位朋友使用这种产品,出于科学好奇,他将一个用过的电子烟带回实验室,想要解析其中所含的具体成分。这个“随手一带”的举动意外揭开了一个潜在的公共健康隐患。
在分析过程中,Salazar震惊地发现,某些一次性电子烟中的铅含量远超预期。他回忆道,“我第一次测出这么高的铅浓度时,还以为是我们的仪器出问题了。”这一结果迫使团队重新校准设备并反复检测,最终确认这并非误差,而是设备本身的问题。
此发现促使研究团队进一步开展系统性的检测与分析。他们釆集了多款市售一次性电子烟样本,检测结果显示,部分产品释放出的蒸气中含有多种有毒金属,包括铅、镍、铬甚至砷等。考虑到青少年日益频繁地接触此类产品,这项研究也凸显出亟需加强对一次性电子烟成分透明度与安全标准的监管责任。
追踪电子烟中重金属的长期变化
Salazar与他的团队针对三个在青少年市场上极具人气的一次性电子烟品牌ELF Bar、Flum Pebble 和Esco Bar,进行了全面性测试。他们共检验了七款不同型号,涵盖了含调味、无调味与零尼古丁香型,并透过模拟吸食过程,每支设备最多模拟1500次吸入,借此追踪电子烟在使用周期中释放金属的变化趋势。此外,研究人员还特别分析了这些金属在气溶胶中的化学形态,因为某些形态具有更高的毒性与人体吸收率,会直接影响健康风险评估。
测试结果显示,所有品牌的电子烟在使用过程中都释放出镍/Ni、铬/Cr、锑/Sb和铅/Pb等潜在有毒金属,而且其浓度普遍随着吸入次数的增加而明显上升。研究团队指出,这些金属来源多与装置内部的结构材料有关,特别是加热元件的腐蚀与分解。这意味着即使是首次使用,使用者也无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高浓度金属,暴露风险几乎无可回避。
研究发现最令人警惕的是来自Esco Bar的样本,其加热元件被确认使用了含铅青铜材料,这解释了其蒸气中铅与镍含量异常偏高的现象。而锑则在部分设备中出现,来源暂时尚未确认,这进一步暴露了一次性电子烟在制造用料与产品标示方面的透明度缺失。团队发现,这些金属的释放强度可能在装置使用周期内增加多达1000倍,显示使用时间与重金属暴露呈正比。
更惊人的是,在某些Esco Bar设备中,电子液体中铅的含量高达每公斤175,000微克,远超可接受安全范围,其铅暴露量甚至高于吸入20包传统香烟所带来的暴露总量。这也意味着,即使电子烟主打“无烟”、“无焦油”的形象,其内在潜藏的重金属风险远比传统烟草更为隐蔽与危险,尤其对青少年使用者构成不可逆的神经系统与呼吸道损伤。
此外,研究团队也首次分析了蒸气中金属的氧化态,结果显示,所有检测出的铬皆为三价铬/Cr III,相对毒性较低。但锑中有一部分则为已知致癌的三价锑/Sb III,这为产品安全带来新的隐忧。这些结果说明,除了金属含量本身外,其化学状态也对毒性影响重大,应成为未来监管标准制定的重要依据。
Salazar团队根据蒸气中金属浓度与既有毒性阈值模型,估算了日常吸入这些金属对人体构成的癌症与非癌症风险。他们发现,镍与锑造成的癌症风险已超出安全范围,而铅与镍对呼吸与神经系统的损害风险更是高出公认安全标准近九倍。这项研究首次量化了一次性电子烟的毒性暴露风险,也为美国电子烟产品的监管审批与市场准入敲响了警钟。
一次性电子烟与公共卫生安全
这项研究揭示出一次性电子烟产品在生产环节中的重大漏洞。研究人员发现,部分设备内部竟采用了铅青铜这种金属材质,这种材料因铅含量高、毒性强,不应用于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消费性产品,尤其是吸入性产品。这一发现显示,许多一次性电子烟根本未遵循任何针对健康产品的制造标准。更令人忧虑的是,市场上目前已有超过100个品牌的产品流通,大多未经独立检测,而相关法规与监管机构明显无法跟上产品流通的速度。
有专家对此指出,该研究首次揭示了一次性电子烟中潜藏但系统性的危害。他强调,“我们检测出的铅、镍与锑的浓度达到明确的毒理门槛,这些金属不仅具有神经毒性或致癌性,且在现行监管框架中基本未被检出,这暴露出执法与抽检的巨大缺口。”
他进一步指出,这些一次性产品所造成的健康风险,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比传统纸烟更高。原因在于:传统香烟的危害虽然广为人知且已被严格限制,但一次性电子烟往往被年轻人视为“较安全”的替代品,其口味多样、行销包装新颖,再加上法律灰区,使得大量未经检验的产品渗透市场,进一步加剧青少年的暴露风险。
尽管此次研究仅针对三个主流品牌进行测试,这三个品牌已覆盖了美国青少年使用电子烟市场的极大份额。研究团队坦言,这只是冰山一角。他们呼吁未来应展开大规模抽检计画,不仅针对不同品牌,也需评估不同口味、尼古丁浓度、保存期限与包装方式是否会影响金属释放。此外,还需要考察产品暴露于热、湿度变化下的劣化风险。
研究人员特别呼吁展开更深入的基础研究工作。他们指出,像铬这类金属虽然在样本中多为毒性较低的三价铬形式/Cr III,但尚无足够证据显示这些金属在进入人体肺部后不会被氧化成六价铬/Cr VI等更具致癌性的形态。要明确这一转化路径与实际健康影响,仍需仰赖实验室模型与长期动物实验数据。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当前一次性电子烟在产品设计与金属暴露上的高风险,也突显出监管制度的滞后与空白。面对电子烟产品迅速更新与高度商品化的现状,研究团队强调,有效的解方不只是加强法规,还必须结合科学监测、产品标示制度与针对青少年的公共卫教,从多面向共同遏止潜在的公共健康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