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在通胀和高利率的双重压力下,美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严峻寒冬,建筑商信心持续低迷,并正以近三年来的最大降价力度应对疲软的购房需求。
近日,在通膨压力与高利率的双重夹击下,美国购屋需求持续疲软,建商正以三年来最大力度下调新房价格,以吸引买家重回市场。
尽管夏季的阳光似乎能融化一切,但对于美国的房屋建筑商而言,市场寒意未减反增,信心指数的持续低迷,不仅揭示了当前的困境,更预示着未来可能的严峻挑战。
美国建商信心持续低迷
目前,美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一场漫长的寒冬。根据美国全国住宅建筑商协会/NAHB最新发布的7月月度建筑商信心调查,建筑商信心指数/HMI仅小幅上升1点至33点,虽然略高于6月,但仍远低于荣枯线50,标志着整体情绪依旧悲观。这已是该指数连续第15个月徘徊在负值区间,并显著低于去年同期(41点),凸显出房地产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NAHB表示,尽管近期通过的预算法案为家庭、建筑商和小型企业带来了一些税收减免,有望在令人失望的春季之后为经济注入新动力,但住房市场仍持续疲软。他特别指出,居高不下的抵押贷款利率导致住房可负担性恶化,是当前市场低迷的核心原因。
面对持续的市场压力,建筑商正釆取前所未有的措施刺激销售。高达38%的建商表示在7月选择降价销售新房,这一比例创下了NAHB自2022年开始追踪该数据以来的最高纪录,远高于今年4月的29%。尽管平均降价幅度自2023年11月以来一直维持在5%的水平,但降价行为的日益普遍化,清晰反映出建筑商面临的巨大销售压力。
除了直接降价,建商们还在积极通过“贴息”方式来降低购房者的抵押贷款利率,以期促成交易。然而,房地产及住宿业分析师警告称,尽管贴息对利润率的侵蚀小于直接降价,但如果大型公共建筑商在贴息之外进一步釆取直接降价措施,他们将面临更为严重的毛利率下滑和每股收益/EPS下降。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种降价恐难以通过销量的增长或销售与管理费用的杠杆效应来弥补,意味着盈利空间将大幅缩水。
而从HMI指数的细项来看,市场情绪依然复杂且偏向悲观。尽管“目前销售状况”指标微升1点至36,且对“未来六个月销售预期”增长3点至43,显示出对未来的某种微弱期待,但衡量买家到访流量的指数却下降1点至20,跌至自2022年底以来的最低水平。这清晰表明,尽管建筑商努力刺激需求,但潜在购房者的观望情绪浓厚,到访量持续低迷,是销售面临的最大阻碍。
经济学家预计,2025年美国独栋住宅开工量将持续下降,主要原因仍是住房可负担性挑战。他指出,今年迄今为止,独栋住宅建筑许可数量已较去年同期下降6%,而HMI中的买家流量指标已跌至两年多来的最低点,进一步印证了市场需求的疲软。
从区域分布来看,7月份建筑商信心在美国东北部略有提升(上涨1点),中西部地区保持平稳,但在南部和西部则进一步下滑,其中西部地区情绪最为疲弱。总而言之,美国房屋建筑商普遍感受到潜在买家对整体经济状况的担忧,这导致房屋需求持续减弱,迫使他们以近三年来的最快速度进行降价销售。
房地产市场的信心危机
美国房地产市场正身处一场旷日持久的寒冬之中,其严峻程度远超简单的季节性波动。尽管偶尔的数据波动会带来一丝暖意,但从核心指标来看,行业深层的悲观情绪和挑战依然根深蒂固。建筑商信心的持续低迷,不仅是单一经济变量的结果,更是高利率、负担能力危机、以及消费者预期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复杂局面,预示着一场潜在的连锁反应。
当前的市场状况并非突发,而是多月累积的结果。长达15个月的负值区间,以及远低于荣枯线的信心指数,意味着绝大多数建筑商都感受到了凛冽的寒风。这不再是短期的调整,而是一种结构性的、深层次的市场重构。过去那种只要有新房就能迅速售罄的“卖方市场”景象已彻底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买家主导、观望情绪浓厚的僵持局面。
在利率高企的背景下,即便是房价本身没有大幅上涨,购房者的月供负担也急剧增加,使得许多潜在买家被挡在了市场门外。这不仅仅影响了首次购房者,也让那些希望置换房屋的家庭望而却步,整个市场流动性因此受到严重制约。
从消费者端来看,即使建筑商开出了优惠条件,买家到访量仍跌至两年多来的新低,这清晰地反映了市场信心的缺失。潜在购房者不仅仅是关注房价和利率,他们更担忧整体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包括就业市场、通货膨胀以及自身未来的收入预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持有现金、延迟大宗消费决策,成为许多家庭的理性选择。
展望未来,如果住房可负担性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独栋住宅开工量的持续下降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这不仅意味着新房供应的减少,更深层的影响是建筑行业相关产业链的萎缩,从原材料供应商到建筑工人,都将面临生计的压力。这可能导致劳动力流失,进一步削弱未来市场复苏时的供给能力,形成恶性循环。
当前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困境,不仅仅是简单的供需失衡,更是一场涉及宏观经济、金融政策、消费者信心和产业结构的复杂危机。它要求政策制定者和行业参与者超越短期数据波动,深入剖析其深层原因,并寻求更为系统性和长远性的解决方案,以避免这场“寒冬”演变为一场更广泛的经济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