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Circle公司正式启动IPO,凸显了作为“准官方数位美元”发行商的市场信心,同时也引发了对其稳定币USDC与竞争对手USDT之间,在透明度、监管合规性及政治金融连结等本质差异的深入探讨。
作为全球主要稳定币发行商之一,Circle Internet Group今日正式启动上市程序,将首次公开发行IPO定价定于每股31美元,高于市场预期的27至28美元区间,,股票代号为“CRCL”。此次定价意味着公司估值约68亿美元,凸显其作为“准官方数位美元”发行者的市场信心。
稳定币/Stablecoin作为连接法币与区块链世界的桥梁,近年来迅速崛起,其中USDT和USDC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两大稳定币。但它们背后的发行机构Tether与Circle,无论在资产透明度、监管合规性,乃至政治与金融体系的连结上,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
针对本期内容,我们将探讨稳定币到底是什么? USDT和USDC有什么本质区别?为什么美国监管开始限制USDT,而支持USDC? USDC又凭什么被视为“准官方数字美元”等核心问题。
Stablecoin稳定币是什么?
稳定币/Stablecoin,简而言之,是一种与特定资产(通常为法定货币)挂钩的加密货币,其主要目的是在数位资产剧烈波动的世界中提供相对稳定的价值单位。
虽然稳定币的概念问世不久,但其发展速度惊人。最早的稳定币USDT可追溯至2014年,由加密交易平台Bitfinex背后的Tether Limited发行。其出现的背景,是由于传统加密货币(如比特币)价格波动剧烈,难以充当稳定的交易媒介。
理论上,稳定币应以1:1 的比例由其对应的资产全额储备支持。例如,每一枚USDT或USDC背后应有一美元或等值的短期美国国债作为储备,从而保障其持有者能以稳定汇率兑换回法币。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便是由Tether发行的USDT和由Circle发行的USDC。
USDT和USDC的本质区别
USDT是加密市场最早、最广泛使用的稳定币之一,其核心目标是解决加密货币价格波动剧烈、法币兑换效率低下这两个制约行业发展的根本问题,为交易提供一个可稳定计价、快速流通的中介工具。
在比特币等加密资产兴起初期,极端的价格波动性成为其最大的局限。单日10%以上的涨跌十分常见,严重影响其作为交换媒介与价值储存手段的实用性。与此同时,用户若希望将加密资产兑换成法币,往往面临高昂成本、漫长周期和繁琐流程。尤其在缺乏成熟交易基础设施和政策监管尚不明确的背景下,这一过程充满不确定性。
在这种需求推动下,USDT作为首个“美元锚定型稳定币”应运而生,旨在兼具加密货币的流通效率与法币的价格稳定性。 Tether公司于2014年首次宣布Realcoin项目(后更名为Tether),并在2015年正式上线USDT,其理念是:每发行一枚USDT,Tether的银行账户中即存入等值的1美元作为储备,确保其价格锚定。
USDT属于“法定货币储备支持型稳定币”。 Tether公司声称,其发行的每一枚USDT均由真实的资产(以美元及短期美债为主)作为储备支撑,并定期披露资产负债表。目前,USDT在中心化交易所、DeFi协议、跨境支付、数字资产结算等场景中广泛使用,成为BTC、ETH等主流币种的最常见交易对。其市场深度高、流动性强,买卖价差极小,是绝大多数交易策略的基础货币。
尽管USDT功能强大,但其合规性与透明度问题一直备受争议。 Tether公司注册于英属维京群岛,与早期的Bitfinex有深度关联,曾被称为“Bitfinex的提款机”。多年间,其关于储备金成分的说明不一,一度声称“全部由美元支撑”,后又修改为“包括现金、商业票据与其他金融资产的组合”。
由于缺乏高频次、完整且第三方独立审计的资产证明,美国监管机构多次警告Tether可能误导用户,并对其储备金结构施加审查压力。而USDT暴露出的问题为市场带来了对更透明、更合规的稳定币的需求。
2018年9月,USDC由Circle和Coinbase通过Center联盟推出,旨在解决USDT的缺陷并满足市场对可靠稳定币的期待,可以说USDC的诞生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USDT发展的痛点。
USDC是由总部位于美国波士顿的金融科技公司Circle发行的一种与美元1:1挂钩的稳定币,旨在为数字金融生态提供可信、安全的价值锚。自2018年推出以来,USDC凭借高度合规与透明的运作模式,迅速在机构投资者和美国监管体系中建立起良好信誉。
Circle得到了高盛、贝莱德/BlackRock、黑石集团/Blackstone等华尔街金融巨头的战略投资与背书。这一资本结构,不仅为其带来雄厚的财务资源,也使其天然具备与美国政府、金融监管机构保持沟通与协作的能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与Tether等境外注册的稳定币发行方不同,Circle是一家美国本土企业,完全置身于美国金融监管体系之内,为USDC的合规发展奠定基础。
USDC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高度透明的储备机制。 Circle在产品设计与运营层面始终紧扣美国金融监管标准。例如,其资产由受监管的金融机构托管,并受到“银行保密法”、“反洗钱法等联邦金融法律的约束。同时,Circle亦是美国多州“货币传输许可证”持有者,主动配合美国财政部、证券交易委员会等机构的监管要求。
此外,Circle每月都会委托独立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并在其官网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网站同步披露。这些报告详细列明了USDC储备资产的构成,包括银行现金与短期美国国债,确保每一枚USDC都有1美元的实物资产支持。
这一合规优势,使得USDC在越来越多的美国金融产品、交易平台以及DeFi协议中获得首选地位,成为华尔街机构和监管层普遍认可的“合规稳定币”。相比之下,USDT的资产透明度问题长期为市场所诟病,其“混合式”资产抵押结构和审计缺乏一致性,始终引发外界质疑。
在全球加密市场不断迈向监管成熟与机构化的趋势下,USDC正逐步从众多稳定币中脱颖而出,成为美国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 USDC不仅增强了用户信任,也赢得了美国监管机构的认可,被视为数字美元/Digital Dollar可能的技术载体之一。
稳定币如何保证本身的价格稳定?
在传统金融体系中,美元等法定货币的跨境流通通常依赖于封闭式的银行网络和国际结算系统(如SWIFT)。这类系统存在传输速度慢、手续繁杂、费用高昂等问题,尤其在进行跨境转账DeFi应用或数字资产交易时更显低效。此外,法币本身无法在区块链系统中“原生”使用。
而稳定币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一缺口。作为区块链世界中的“数字美元”,稳定币能够在全球任意节点之间实现即时清算、低成本传输与全天候运作,使其广泛适用于诸如跨境支付、DeFi协议、NFT市场和加密钱包储值等新兴场景。
稳定币结合了法定货币的价格稳定性与加密货币的技术特性,既能充当价值锚,也具备可编程性、可互操作性等链上优势。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稳定”并非天然存在,而是需要特定机制加以维持。
从发行和价值支撑的方式来看,稳定币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每种方式都代表着不同程度的稳定性与去中心化特征:
法定货币抵押型:稳定币中的“金本位”
此类稳定币由发行机构以美元等法定货币全额储备进行锚定,代表项目如USDT与USDC。它们通常由中心化实体负责管理储备资产,并定期公布审计报告,以维持用户信心。
在结构上,这种类型借鉴了“金本位制”逻辑,类似过去国家发行纸币时,需以黄金等硬通货作为背书。只要储备真实且透明,这类稳定币相对较稳,但也依赖于中心机构的信誉与监管合规程度。
加密资产抵押型:链上原生的稳定机制
代表项目如DAI(由MakerDAO发行),通过超额抵押加密资产(如ETH)来生成稳定币。用户需抵押价值超过1美元的资产来铸造1枚DAI,以抵御市场波动。同时系统会引入清算机制与智能合约管理,自动维持锚定汇率。这类机制强调去中心化,但因底层资产本身波动较大,稳定性需依赖更复杂的清算与治理模型。
算法稳定币:无需抵押、智能调控供需<br>这类稳定币如已停运的Basis或TerraUSD(UST),不依赖任何外部资产抵押,而是通过算法自动调整市场流通量。当价格低于1美元时自动回收代币,价格高于1美元时增发代币。尽管设计上实现了去中心化与自调节,但其风险在于缺乏实际资产支撑,一旦用户信心崩溃,极易进入“死亡螺旋”,最终导致系统崩槃。
但尽管被冠以“稳定币”之名,事实上这类资产在极端市场环境下仍会脱锚,呈现汇率浮动风险。
2022年Terra生态系统崩溃,市场恐慌蔓延,连USDT都曾短暂跌至0.95美元。 2023年硅谷银行/SVB危机爆发,Circle存有部分储备金的SVB暂时失联,导致USDC一度跌破0.99美元。这些事件揭示出,当前稳定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美元”,而是维持在法币汇率附近波动的数字凭证。一旦支撑机制受到质疑,其“锚定关系”也会动摇。
稳定币的本质,是对传统金融系统与区块链之间的一种结构性补充。它既非万能,也非无风险。理解其分类机制、运作逻辑与潜在风险,是使用与监管稳定币的关键前提。未来,随着更多国家数字货币/CBDC的推进,稳定币的角色也将面临重新定义。到底稳定币是过渡性金融工具,还是长期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其命运仍在演变之中。
近年来,随着稳定币在全球支付、金融科技和加密市场中的角色日益重要,监管机构对其底层资产安全性和透明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根据美国财政部拟议中的新规,未来所有支付型稳定币的储备资产必须限于现金与短期美债等高流动性资产,否则将被视为不合规。这一变化将迫使包括USDT在内的稳定币发行方进行资产重构,以满足监管要求。
相较之下,USDC已主动向合规靠拢。 Circle宣称其所有储备资产均为美国监管银行账户中的现金或三个月内到期的国债,并通过独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定期审计,在其官网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上公开披露储备构成。因此,USDC也被广泛视为当前最接近“数字美元”标准的稳定币。
稳定币是美元霸权在数字时代的延伸?
回顾过去五年,稳定币总市值从2020年的200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的2500亿美元,实现11倍扩张,成为加密金融生态不可或缺的“流通媒介”与“价值锚点”。
尽管本质上稳定币锚定的是美元,但从资产配置角度,发行方更倾向于持有短期美国国债而非银行存款,其中原因有三:
首先,是基于收益性的考量。在当前高利率环境下,短期美债收益远高于美元活期存款,尤其是在稳定币数百亿美元规模储备下,利差优势极其明显。
其次,美元存款受FDIC保险保护的上限仅为25万美元/账户,若再次发生银行倒闭,将引发稳定币信任危机,类似USDC在SVB事件中的遭遇,此外,美债市场深度与流动性极高,适合大体量、频繁进出的资金操作,确保赎回机制顺畅。
因此,美债已不仅是监管规定下的“合规资产”,更成为稳定币发行机构在“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者之间最优的权衡选择。
展望未来,市场普遍预测2030年全球稳定币市值将达到1.6万亿至3.7万亿美元。若按照当前监管法案建议的80%美债配置比例测算,这将带来1.3万亿至3万亿美元新增的短期美债需求,对美债市场构成长期正向支撑。
然而,这种需求结构也引发了对稳定币对美债市场影响的讨论。一方面,稳定币主要投资短期国债,对美债市场的核心问题如中长期财政可持续性、债务结构扭曲等影响有限。另一方面,若美元信用基础出现动摇,稳定币基于美元资产的信任模型也将同步遭遇系统性冲击,甚至可能放大市场恐慌。
更深层次来看,美国对稳定币的监管并非单纯金融合规工具,而是一场数字美元霸权的制度性布局。与欧盟以金融稳定为重、在“MiCA法案”中统一规制各类稳定币不同,美国选择聚焦“支付型稳定币”,明确允许非银行机构发行,并为Web3创新留出制度空间。
在美元全球储备份额已下降至57.8%的背景下,合规稳定币成为美元国际化的新型渠道。每一枚参与跨境支付的美元稳定币,都是美元信用体系在“链上”的延伸,既支撑了加密经济的增长,也服务于美国在全球金融秩序中的地位维系。
在这个快速演进的数位时代,稳定币不仅是加密货币世界的基石,更是全球金融格局变革的缩影。它们的发展不仅关乎技术创新,更触及了国家战略、金融稳定与地缘政治的深层考量。稳定币的未来,将与数位经济的脉动紧密相连,持续塑造我们对货币、价值与主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