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在智能驾驶被热捧为汽车行业“黄金赛道”之际,懂车帝与央视联合实测揭露出中国主流车型普遍技术不足、频频失守,智能驾驶的美好宣传与现实安全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封闭高速九天九夜,36款主流新能源与传统品牌车型集体受测,从小米、特斯拉到理想、小鹏、问界,无一缺席。由懂车帝与央视联合推出的“懂车智炼场”实测节目揭示残酷真相:无车满分通关,超半数车型通过率不足五成,甚至有品牌在所有高速场景下全军覆没。
在智能驾驶被视为汽车行业“黄金赛道”的当下,各大厂商纷纷将其作为技术实力的象征与营销的重点,铺天盖地的广告宣称“轻松解放双手”、“自动应对复杂路况”,一幅即将迈入无人驾驶时代的图景似乎触手可及。然而,当虚拟的宣传走进真实的道路,当实验室里的算法被放置在千变万化的交通环境中,智能驾驶的“神话”开始经不起推敲。由懂车帝联合央视发起的封闭道路实测,正是这场技术理想与现实碰撞的放大镜。
中国智能驾驶:多个场景集体翻车
在本次测试中,懂车帝共设置了六大常见的意外场景,分别为“消失的前车”、“高速临时施工”、“施工路遇卡车”、“高速惊现事故车”、“高速入口遇野蛮加塞”以及“莽撞横穿的猪”。
测试结果显示,在城区中,“开进大转槃”场景通过率仅为23%,多车在驶入时操作混乱。特斯拉Model 3首次就冲上人行道、小米SU7 Ultra和乐道L60则卡在护栏无法并入主道。在“转槃内汇入”场景中,不少车型判断失误频繁与后车发生碰撞,即便是华为系车型也未能幸免。
而在高速路段,中国智能驾驶车企表现更加堪忧。在“消失的前车”测试中,问界、理想、比亚迪等新势力与奔驰、大众等传统品牌纷纷撞向假车,仅特斯拉Model 3和X车型成功避障。 “施工路遇卡车”场景通过率不到一半,“莽撞横穿的猪”测试通过率更是低至5%,多数车辆面对突发状况毫无反应。


测试现场,一辆辆中国智能驾驶汽车面对障碍物不是无动于衷就是错误决策,甚至出现“让道不让速”般的不合理行为,暴露出当前智能驾驶系统在感知、决策与执行之间的断层。可以看出中国智能驾驶品牌的整体表现堪称“集体失守”,尤其在“高速突发事故变道”场景中,大多数都表现惨淡,系统犹豫不决,最终直接撞上前方障碍。
不过,不同车型之间差异明显。蔚来ES6、小鹏G6、魏牌蓝山在部分场景中展现出相对优秀的预判与响应能力,能提前识别风险并主动刹车。但更多车型在关键测试中“当场翻车”:问界M9在遇到高速修路桩桶时迟疑碰撞、阿维塔07虽然能及时刹停,但整体稳定性仍不理想。比亚迪秦L则在夜间施工模拟中表现亮眼,甚至主动鸣笛提醒,被网友调侃为“10万元级别的智驾天花板”。
这场测试的核心价值并非“谁更智能”,而是明确揭示了L2级系统的本质:它只是辅助驾驶,而非自动驾驶。网友将此次测试戏称为“智驾大逃杀”,测试现场几乎成了“撞卡车、撞故障车、撞施工点、撞路人”的事故连播,更令人担忧的是,约34.1%的事故源于系统无法识别静止或缓行的前方目标。
这一测试结果公布后,便引发行业震动。在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热搜,不少网友愤怒质疑,“车企吹得天花乱坠,结果实际表现不堪一击,是不是在欺骗消费者?”也有人调侃道,“所谓智能驾驶,关键时刻就是个'纸老虎'。”但也有部分声音认为测试方法不够严谨,部分场景和变量控制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
面对争议,测试方懂车帝回应称,“测试目的是通过还原真实事故场景,教育公众认清辅助驾驶的边界,让驾驶者明确:安全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所有车辆测试均未有驾驶员干预,变道失败系AEB触发后系统策略冲突所致,AEB持续介入抑制了NC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从而阻碍绕行操作。”此外,懂车帝也强调,测试车辆配置统一、场景基于真实交通状况,并由央视参与监督,重在揭示技术边界而非选出“最强智驾”。
专家也对此指出,测试暴露出当前不少中国智能驾驶车型的AEB与高阶辅助系统缺乏有效联动,算法决策间存在冲突,也解释了为何同品牌不同车型在相同场景下表现天差地别。
当特斯拉用五年前的硬件仍在测试中碾压中国新势力,技术代差正在拉大。在本次测试中,特斯拉可谓是“大获全胜”,连其创始人Elon Musk马斯克也忍不住在X社交媒体上发表,“由于数据出口相关法律的限制,特斯拉尽管没有本地训练数据,但仍在中国取得了最高成绩。特斯拉正在增加我们全球模拟器和测试跑道的训练数据,力求达到6/6的成绩。”

这场测试掀掉的不只是中国智能驾驶车企的底裤,更是整个行业的遮羞布。那些在发布会上自诩“遥遥领先”的技术,一旦脱离剪辑精良的PPT和预设场景,暴露出的却是系统频繁失灵、体验割裂、责任边界模糊的现实隐忧。
光鲜发布会下的隐忧:遥遥领先的PPT
在当今汽车行业,智能驾驶已成为各大车企竞争的核心战场,更是营销宣传中的绝对主角。走进任何一场新品发布会,“自动驾驶”、“解放双手”、“零事故愿景”等词语随处可见,仿佛智能驾驶已然进入“万能”时代。
部分中国厂商更是声称已实现“端到端自动驾驶”:车辆可自主规划路线,从车位驶出,自动避障、穿越街道、精准泊车,无需人为介入。他们强调系统拥有强大算力和先进算法,能在毫秒级响应中处理复杂路况。在广告片中,驾驶员轻松自在地刷手机、聊天,仿佛智能驾驶已成为贴身保镖,保障出行安全。
然而,现实却狠狠戳破了这些光鲜的宣传泡沫。懂车帝的实测显示,那些标榜能从容应对复杂环境的“智能驾驶系统”,在真实测试场景下却频频失误,甚至接连“翻车”。所谓“自动驾驶”距离真正安全、稳定的出行状态,仍有遥不可及的鸿沟。夸张宣传不仅误导用户认知,也潜藏巨大的安全风险,一旦驾驶者因此过度依赖系统,后果可能是致命的。
更令人警惕的是,测试还揭示了行业一个隐秘的“潜规则”:智驾系统在撞击前“最后一秒退出”机制。一旦系统识别到即将发生碰撞,它会立即中断接管、将控制权交还驾驶员,试图撇清责任。
懂车帝的视频清晰记录了这一过程:车辆即将撞上障碍物时,系统突显“辅助驾驶已退出”提示,将责任瞬间甩给驾驶者。这种设计形成了一个“完美责任闭环”。宣传阶段高调吹捧“L2.999级智驾,放手办公无压力”,当事故发生时,系统自动退出,甩锅驾驶员“操作不当”。最终结果是车企免责,用户买单。
这场测试不仅揭示了智能驾驶技术的现实边界,也促使公众深刻反思:如今被热捧的“智驾时代”,到底是真正的技术飞跃,还是一场华丽的过度包装?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智能驾驶离真正安全可靠的未来究竟还有多远,仍然是摆在行业和用户面前亟待解答的难题。
智能驾驶安全:到底还有多远?
本应为出行安全带来革新的智能驾驶,如今却让不少消费者沦为技术不成熟与宣传浮夸的受害者。许多车主花费高价购车,怀揣对“自动跟车”、“智能避障”的美好期待,换来的却是测试视频中的冷酷现实。系统频频失效、功能“智而不能”,原本信任满满的用户,如今却只敢“关掉不用”。
更令人警觉的是,车企高调宣传与系统真实能力之间的巨大落差,已经演变为公共安全问题。据相关数据,近年来因“过度依赖辅助驾驶”导致的事故频发,核心原因正是驾驶员误信系统稳定可靠,却在紧急时刻发现系统无法应对、也来不及人工介入。懂车帝的测试中,多次出现“系统退出、驾驶员仓促接管”的惊险瞬间,若发生在真实道路上,后果不堪设想。
测试暴露出的技术短板令人触目惊心。感知系统无法识别静止物体,是34.1%事故的主因,这一基础能力的缺失竟成行业普遍难题。此外,决策系统不遵循“让速不让道”的基本安全原则,频繁做出高风险决策,将车上乘员置于险境。
而更深层的风险来自于“大模型黑箱决策”。不同场景、同样输入,系统可能做出截然不同的反应。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它会不会突然变傻”,一位工程师的无奈道出行业真实现状。消费者面对的,不是一辆“智能汽车”,而是一个行为不可预测的风险体,一辆“薛定谔的智驾车”。
面对激烈洗牌,中国车企已到了该放下浮夸宣传、回归理性研发的临界点。这场测试掀开的,不只是个别品牌的技术短板,而是整个行业过度包装、掩盖风险的遮羞布。在智能驾驶这条路上,技术可以试错,宣传可以收敛,但用户的生命安全,绝不容许任何“算法侥幸”。
这场关于智能驾驶的集体“撞墙”,不仅是一记响亮的技术警钟,它更映射出行业过度逐利下的焦躁与浮躁,也暴露了公众对“自动化”认知的误区。智能驾驶不该是浮夸营销的试验场,更不能成为资本讲故事的筹码。在技术飞速演进的当下,唯有让伦理与规范先行、让真实体验胜过纸上谈兵,才能确保科技的发展真正服务于人、守护人的安全与尊严。未来的方向不在于“更炫的功能”,而在于“更稳的信任”。这是智能时代,每一个造车者和使用者都该深刻铭记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