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苹果携手MP Materials重构稀土供应链,折射出美中科技博弈下国家安全与产业自主的战略较量。
围绕稀土资源的博弈,早已超越商业竞逐的范畴,成为一场攸关国家安全、产业自主与全球科技格局的长期较量。从矿山重启到产业链重构,美国的每一步尝试都像是在高空走钢索,风险与希望并存。
今天,苹果/Apple公司宣布已与美国稀土矿业公司MP Materials签署一项价值5亿美元的长期合作协议,将在美国境内采购关键稀土材料,用于制造iPhone等消费性产品。此举被视为苹果深化供应链在地化、降低对中国依赖的重要一环,亦呼应美中贸易紧张局势下的战略资源重组。
苹果+MP Materials达成5亿美元稀土合作
今天,苹果/Apple公司宣布,已与稀土矿业企业MP Materials达成一项价值5亿美元的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强化其在美国本土的供应链。这项合作包括在德克萨斯州沃斯堡新建一座专为苹果产品生产钕磁铁/neodymium magnets的制造工厂,并在加州Mountain Pass推进稀土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设施,预计将创造数十个制造与研发岗位。
该投资属于苹果早前承诺的“四年在美投资5000亿美元”计划的一部分。根据协议,苹果将釆购MP Materials在新工厂生产的稀土磁铁,而MP预计将在2027年开始正式出货。此外,双方还将合作开发新型磁性材料及高效加工技术,进一步提升磁铁性能与生产效率。
苹果执行长库克在声明中表示,“稀土材料是推动先进科技不可或缺的核心资源,这项合作不仅增强了我们对关键材料的掌控,也彰显我们对美国制造业的持续承诺。”
稀土磁铁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车以及可再生能源系统等领域,是高科技产品不可或缺的核心组件。然而长期以来,全球稀土供应链高度依赖中国。此次合作,也被视为苹果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减少地缘政治风险的一大关键布局。
消息公布后,MP Materials股价周二槃前一度大涨9%,槃中涨幅扩大至24%,市值接近100亿美元。今年以来,其股价已累计上涨近三倍。相较之下,苹果股价则波动不大。
MP Materials重建美国稀土梦
过去,尽管美国正加紧重建其稀土产业链,但中国依然牢握多项关键优势,不仅拥有全球储量最丰富、品位最高的稀土矿山资源,还掌控着价格低廉的加工化学品、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以及全球最成熟的稀土废料处理能力。这些“底牌”使得美国在稀土产业的复兴之路步履维艰、处处受限。
MP Materials的两位联合创始人詹姆斯·利廷斯基/James Litinsky与迈克尔·罗森塔尔/Michael Rosenthal之所以踏入这个高度战略化的行业,起初只是出于“债券投资人”的直觉。
加州莫哈韦沙漠的芒廷帕斯/Mountain Pass矿,自20世纪中期以来便是全球稀土生产的重要基地,但在2015年因难以与中国企业竞争而破产停产。这座曾在全球稀土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矿区,一度无人问津。作为债权人,利廷斯基和罗森塔尔担心美国可能就此失去对这项关键资源的掌控,便于两年后买下了这家破产资产,接管了矿山的控制权。
但现实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复杂。矿石虽然唾手可得,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稀土元素从岩石中提取、分离并进一步提纯。这一工艺复杂而成本高昂,世界上能以低成本规模化完成的,唯有中国。彼时,矿区仅有8名工人,四周荒凉,仅见野驴出没。缺钱、缺人、缺设备,连吸引专业人才都成了难题。正如罗森塔尔所说,“没人会离开像力拓这样的矿业巨头,跑来一个刚破产的稀土矿。”
为了生存,MP Materials选择与一家中国稀土公司达成合作:由中方提供资金换取部分股权,并将矿石运往中国,由其负责加工提纯并生产成磁体出售。这一安排帮助公司恢复现金流,也为后续自建加工设施奠定了基础。
随着运营逐步走稳,MP Materials开始筹备自主精炼与磁体制造业务,并获得美国国防部累计近1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创始人利廷斯基坚信,掌握从矿石到磁体的完整生产链,不仅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也将在长期为公司带来丰厚回报。
然而,真正实现稀土“自给自足”并非易事。首先,美国本土在磁体制造方面几乎出现了“代际断层”,经验丰富的人才多已年逾花甲。 MP Materials不得不从全球寻找具备技术背景的人才,最终招揽到曾在欧洲磁体厂任职的高管与其他非中国体系出身的专家。为统筹整个项目,公司还聘请了冶金专家艾伦·伦德/Alan Lund担任关键角色。他不仅带来了工艺改进经验,还成功争取到通用汽车这一重要客户,签订了长期购销协议。
此外,设备釆购又是一道坎。 MP Materials出于降低对中国依赖的考量,坚持不从中方釆购磁体生产所需的熔炉、气流粉碎机等设备,只能转向北美与欧洲。然而,这些替代设备不仅价格高昂,交货周期也长,甚至长达两年。而更大的难关来自技术本身。高质量稀土磁体的生产依赖于诸如“晶界扩散”/GBD等尖端工艺,这一技术壁垒多年由中国独占。除中国外,几乎没有国家能做到工业化应用。
经过多年艰难爬坡,MP Materials终于在2023年成为全美唯一具备稀土商业化分离能力的企业,得以绕过中国精炼厂,直接向美、日、韩等市场供货。然而,尽管打通了技术链路,公司始终未能显著压低成本、提高产量,导致盈利能力持续疲软、股价长期低迷。颇为讽刺的是,西方曾多次批评中国稀土企业“依赖国家补贴”,但如今轮到自己,却又不得不承认:若无政府扶持,根本难以抗衡中国的成本优势。
这呼声终于引来美方“及时雨”。上周,美国国防部与MP Materials达成协议:以接近市场价两倍的价格为其钕和鐠磁体设定最低釆购价,并承诺包销,直接兜底。这项“定价保底”机制虽保障了生产商,却也可能将成本压力转嫁至汽车制造等下游行业。
对MP Materials来说,打造一条真正属于美国的稀土产业链,不只是商业工程,更是一场漫长而艰难的技术追赶战。而在全球稀土话语权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中国的“领先优势”显然远未被撼动。
美国重建稀土链能否摆脱对中国依赖?
事实上,就在几个月前,当中方宣布加强稀土出口管制以回应美方关税后,一批原价仅40美分的微型磁体竟被迫以超15美元釆购,已经让供应商苦不堪言。而据相关资料显示,MP生产的钕、鐠成本至少比中方高出50%,仍不具竞争力。
一纸合约将MP捧上了风口浪尖,却也招来行业侧目。美国政府对MP的“独宠”让不少同业愤愤不平。业内批评者直言,美方此举是在人为“定输赢”,押宝一家企业,可能挤压其他初创企业的生存空间,削弱美国长期竞争力。 MP创办人利廷斯基则不再遮掩,“只有MP先站稳,全行业才有希望。”这一表态或许坦率,却更显现实。
而关键矿产项目负责人甚至乐观预言,“中国的主导地位正在被打破。”但有专家对此提醒,现实远未改变:即便产能扩张,MP仍面临重稀土供应短缺难题,而全球除中国外的高纯度稀土产能少之又少。
更别提设备、工艺与人才的深层短板。美方冀望在10至20年内实现稀土供应链“去中国化”,但这条路漫长而昂贵。正如专家所言,“光是构建基础设施就可能耗资数万亿美元,而真正懂得如何提纯、加工的人才,在美国几乎不存在。”
虽然美国国防部近期宣布再向MP投资4亿美元,加上摩根大通与高盛的10亿美元融资支持,协助其扩建磁铁产线,并稳住军工与高科技产业供应,但稀土之战显然远未结束。
过去几十年,中国用时间、成本、技术和政策优势,建立起几近垄断的全球稀土产业体系。如今,即便美方倾尽全力扶持MP,也不过是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在这场围绕“谁掌控未来科技”的战略博弈中,真正的胜负远未揭晓。
在这场全球资源博弈中,稀土不仅是一种矿产,更是一种战略主动权的象征。苹果与MP Materials的合作,无疑是一次以产业链安全为目标的高调出击,但它也揭示了一个现实:重建一条脱离中国的稀土供应体系,远非资本与意志力所能轻易撬动的工程。未来几十年,谁能率先打通从资源获取、技术突破到产业配套的全链条闭环,谁就有可能在下一轮科技革命中把握核心力量。这场马拉松式的竞争,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