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二维材料的脆性瓶颈正被突破,研究人员正借助内部结构设计打造兼具轻薄与韧性的全新材料方案。
在快速发展的先进材料领域,实现“轻、薄、强”一直是科研界的重要目标。尤其在柔性电子、可穿戴设备与高性能传感器等应用场景中,材料不仅要具备出色的导电、导热性能,还需兼具优异的机械强度与韧性。然而,如何在保持极致轻薄的同时提升材料的抗断裂能力,始终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技术难题。
在这一背景下,寻找一种既能维持超薄特性、又具高度结构韧性的二维材料,成为推动下一代柔性器件技术进步的关键所在。莱斯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单层无定形碳/MAC的韧性是石墨烯的八倍。这种二维、单原子厚的材料融合了晶体结构与无序区域,形成了独特的复合结构。
轻薄高性能材料的新突破
近日,莱斯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内的原位拉伸测试,首次实现了对单层无定形碳/MAC在受力状态下的直接观察,揭示了材料在临近断裂时裂缝显著减缓、分支甚至停止扩展的独特行为。
与此同时,麻省理工学院Markus Buehler团队通过原子尺度的计算模拟,进一步验证了实验观察的结果。他们发现,MAC内部有序晶体区与无序非晶区之间的界面能够有效提升材料抵抗断裂的能量阈值,这种界面结构成为材料韧性提升的关键机制。
分子动力学模拟成为理解MAC独特力学行为的关键工具。该模拟揭示了单个原子层面上裂缝的动态演变,尤其是非晶区对裂纹传播的阻碍作用,这种“纳米级防裂机制”让材料能够吸收更多能量,从而提升整体韧性。
通过调控模型中晶体域大小与分布,研究团队发现微小的结构调整对韧性影响巨大,这不仅为实验提供了理论指导,也颠覆了“无序结构只能被容忍”的传统认知,表明无序结构同样可以成为可控设计元素。

助理教授强调,这项研究在技术上极具挑战,因要在原子级尺度上合成并成像如此超薄且无序的二维材料,之前几乎没有人尝试过。正是这项技术突破,使得对MAC内在断裂机制的深入理解成为可能。
另一位作者也指出,这种基于内部结构设计的策略不仅适用于MAC,也有望推广到其他二维材料领域。他认为,通过设计内部有序与无序区域的分布,可以有效克服二维材料普遍存在的脆性问题,扩展其实际应用范围。
石墨烯虽然以极高的强度著称,但其脆性使得一旦裂缝形成便会迅速扩展,导致材料快速失效。相比之下,MAC通过诱导裂缝分支和停滞机制,不仅有效抑制裂缝扩展,还在保持刚度的同时大幅提升了断裂能,使其成为替代石墨烯的有力候选材料。
当前,二维材料在柔性电子、传感器、太阳能电池和储能器件等领域拥有巨大潜力,但脆性限制了它们的实际应用。 MAC的出现为这些领域带来新的可能,它能够保护那些需反复弯曲和拉伸的敏感层,避免断裂损坏,加之釆用激光辅助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兼容现有制造技术,有望加速商业化进程并推动下一代高性能二维材料的开发。
驱动二维材料韧性飞跃
这项研究首次清晰证明,混合型二维材料通过优化内部结构即可显著提升韧性,而无需依赖额外的层叠或涂层来增强性能。过去,材料科学家多釆用堆叠多层材料或添加涂层的方法来增强二维材料的机械强度,但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和制造复杂性,限制了其在轻薄高性能应用中的优势。
在二维材料领域,二硫化钼/MoS₂和六方氮化硼/h-BN因其优异的电子和热学性能而广受关注。然而,这些材料普遍存在脆性,尤其在受到机械压力时易发生断裂,严重影响其实际应用的可靠性和寿命。如何在保证其独特性能的同时,提高材料的韧性,成为当前研究的关键难题。
单层无定形碳/MAC材料表现出兼具抗断裂性能和结构适应性的独特优势,使其在众多二维材料中脱颖而出。与传统通过多层堆叠或混合不同材料来增强韧性的方式不同,MAC依靠其自身内部结构设计实现强韧结合,这为轻薄且高性能的应用场景提供了更优的设计空间和灵活性。
此外,MAC内部结构的设计摒弃了增加材料体积的做法,转而通过调控结构组织来实现强韧一体化。这种创新路径不仅保持了二维材料的超薄特性,还显著提升了其承受机械应力时的断裂韧性,为柔性电子产品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可能。
尤其在医疗传感器、可折叠设备等对柔韧性和高性能环境适应性要求极高的领域,MAC的这种内部韧性设计展现出极大潜力。它不仅能有效防止材料在反复弯曲、拉伸中断裂,也能保证设备长期稳定运行。
未来,通过进一步优化和调控MAC的内部结构,有望使其成为各种薄型、高强度设备的标准保护层,替代现有厚重或复杂的强化方案。这将大大推动柔性电子、智能穿戴和其他新兴领域的发展。与此同时,这一内部结构强化策略也为其他二维材料的韧性提升提供了范式参考,有望激发更广泛的二维材料设计创新,拓展其应用边界。
MAC的结构韧性设计不仅克服了传统二维材料脆弱性的瓶颈,也为轻薄高性能材料的未来应用铺设了坚实基础,标志着二维材料机械性能提升的一个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