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近期数据显示美国经济第一季表现强劲并推动股市反弹,但未来走势和市场持续改善仍取决于贸易政策发展以及预期的后期盈利回升与联准会行动。
过去一周,市场消化了一系列涵盖企业财报、经济增长与就业市场的数据。整体而言,这些数据多为第一季的回顾,显示美国经济开年以来表现强劲:企业获利优于预期,GDP虽录得负增长,但消费支出仍具韧性,就业市场也维持弹性,失业率处于低水平。
未来经济与企业盈利的走势,仍高度依赖于贸易与关税政策的发展。虽然近期美国政府在对中国及其他贸易伙伴的立场上语气转趋温和,但若要推动市场与经济持续复苏,仍需更具体的进展。
得益于强劲的第一季表现与政策面上的积极信号,股市近期明显反弹,标普500指数近两周上涨约8%。值得留意的是,全年出现两至三次市场修正属正常现象,特别是在通膨压力与经济成长放缓的背景下。展望后市,随着联准会可能启动降息、企业盈利预计自2026年回升,市场情绪或将在年内进一步改善。
企业财报强劲开局,但第二季度前景仍不明朗
第一季财报季进展顺利,截至目前,约70%标普500指数成分公司已公布业绩,其中约76%的企业优于预期的盈余,略高于过去十年的平均惊喜比率75%。整体而言,第一季盈利增长可望达到12.5%,高于去年底市场预期的11.5%。
不过,企业普遍对消费动能、贸易环境及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表示关切,导致市场对第二季的成长预期趋于保守。最新预测显示,第二季获利增幅预期已下修至5.8%,远低于去年底预估的11.3%。

过去一周,来自大型科技公司和消费品企业的财报提供了关于整体经济支出和消费者状况的清晰图像。这些报告呈现出两极化的趋势,反映了经济复苏中不同行业所面临的各自挑战与机遇。
一方面,以微软和Meta为代表的科技巨头展示了对未来增长的强劲信心。这些公司预计将大幅增加在人工智能AI和数据中心扩建方面的资本支出/Capex。尽管宏观政策背景存在不确定性,但两家公司合计承诺将投入高达1520亿美元的资本支出以提升其AI能力,这有效地缓解了市场先前对于整体企业资本支出可能放缓的担忧。
另一方面,那些营收更直接受到关税影响和消费者支出波动的企业则显得更为谨慎。例如,亚马逊和苹果都发布了相对疲软的业绩展望,并报告在中国市场的销售表现不佳。两家公司均将关税和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列为导致业绩承压的主要因素。
此外,餐饮服务业也传来了消费者需求疲软的信号。麦当劳报告了同店销售额的负成长和客流量的下降。这家速食巨头与星巴克和Chipotle等同行一道指出,消费者需求的减弱是一个普遍现象,尤其在低收入客群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总体而言,第一季的企业盈利增长依然表现强劲,超出了许多预期。尽管专家们预计在未来几季的盈利预期可能会面临进一步的下调修正,但专家们认为2025年全年盈利仍有望实现低至中个位数的增长。同时预期,盈利增长的动能在2026年可能会出现反弹。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市场对未来季度的盈利预期进行了显著下调(特别是第二季度,以及对第三和第四季度的预期也同步调低),但目前市场对2025年企业盈利年增长的普遍预期仍维持在9.5%左右。
尽管这个9.5%的预期数字未来可能会被小幅下修,但从历史数据来看,只要美国企业整体盈利能够维持正增长,通常不会伴随出现经济衰退。
因此,虽然部分行业面临挑战且盈利预期存在下调风险,但强劲的科技投资以及预期中的盈利正增长态势,表明美国经济或许能够避免陷入全面的衰退,尽管增长步伐可能有所放缓且各行业表现会继续分化。

美国GDP成长转为负值,关税与进口激增成主因
美国第一季经济增长低于预期,GDP成长率下滑至-0.3%,略逊于市场预估的-0.2%。拖累整体表现的主因是进口大幅上升,创下近五年来最大增幅。这一波进口激增主要源自企业为应对潜在关税上调,提前大量进货所致。
不过,这一冲击在一定程度上被稳健的消费支出与企业资本投资所抵销。第一季个人消费年化增长1.8%,虽不及去年第四季的4%,但仍优于市场原先预测的1.2%。此外,受企业趁关税正式生效前抢先采购设备的影响,商业投资亦大幅成长21.9%,对整体经济形成有力支撑。

关于未来经济走向,专家们的分析显示,第一季度GDP的下行趋势很可能在第二季度得到扭转。这一预期的转变,主要由于第一季趋缓的进口大幅增长势头将会逆转,从而推动第二季度GDP恢复正增长。
展望更广泛的年度表现,专家预计美国经济今年的增长速度将从2024年约2.8%的水平放缓。这假设与大多数贸易伙伴之间的平均关税保持在10%或以下,对特定关键行业的关税有所提高,并且与中国的平均协商关税略低于最高水平。对此,专家们预测2025年的GDP增长率将大致落在1.5%左右。
然而,经济前景仍然存在一个显著的下行风险,即与主要贸易伙伴,尤其是中国之间,关税水平可能持续上升。在这种高关税情境下,随着通胀压力可能再度升高以及消费者支出的降温,不排除会出现一次温和的经济衰退。尽管如此,专家们认为这种衰退不会是深度或长期的,特别是因为联邦储备银行届时可能会有更大幅度降息的空间来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不论2025年的关税情境如何演变,如果联邦储备银行能够在2025年下半年启动降息周期,并且税收改革和放松管制等政策能够取得进展,那么美国经济增长有望在2026年迎来一个反弹。这种经济回升应能广泛地支持消费者和企业的支出活动,为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美国就业市场依然健康,或推迟市场降息时间
最后,专家们关注到美国劳动力市场持续展现出的复苏与韧性迹象。根据5月2日公布的4月非农业就业报告,美国就业人数新增了17.7万个,这一数字超出了市场先前预期的13.8万个。
尽管3月的就业数据向下修正了4.3万个,但若从更宏观的三个月滚动平均来看,美国的就业增长速度依然保持在约15.5万个的健康水平,这显示劳动力市场的扩张趋势仍在持续。
同期,美国的失业率稳定维持在4.2%,与市场的普遍预期相符。虽然这一数字较2023年3.4%的低点有所回升,但当前的失业率水平仍远低于5.7%的长期历史平均值,反映出就业市场结构性依然偏紧。

在薪资方面,4月份的平均每小时工资率年增率小幅下降至3.8%,略低于市场预期的3.9%。薪资增长速度常被视为服务业通膨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次的放缓可能预示着服务业价格上涨压力正在减轻。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近两年时间里,名义薪资的增长速度持续超过了通货膨胀率,这意味着美国家庭的实际购买力(实际薪资)保持了正向增长。这种实际收入的改善对支持消费者支出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维系经济的韧性。
专家们分析认为,尽管劳动市场的数据继续表现出韧性,但需要警惕的是,就业往往是一个滞后性指标。如果未来的关税上调导致通胀压力升高,或是整体经济活动因其他因素而走弱,企业可能会因此增加裁员。在这种情况下,未来几个月的劳动力市场状况有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恶化。
不过,考虑到美国就业市场在近期数据公布前就表现出相对强劲的基础,这种韧性应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劳动力市场的有序状态,即使未来数据有所走软,也不至于立即陷入混乱。
健康的就业市场数据也直接影响到联邦储备银行/Fed降息的紧迫性。 Fed正密切关注通膨和劳动力市场的状况,他们明确表示,只有在看到经济活动出现更为明显的放缓迹象,特别是劳动力市场数据显著走弱时,才会更倾向于考虑和实施降息操作。目前的数据显示,Fed立即降息的压力较小。
虽然有专家预计联准会今年内将会采取降息行动,但基于当前的数据表现,认为这更可能发生在下半年。这是因为Fed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来观察关税上调以及潜在的消费放缓对整体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市场产生的更为显著的影响,才会采取行动。
事实上,近日公布了强劲的就业报告后,市场对联准会今年降息的时点和次数的预期都出现了调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联准会观察工具就反映了这一变化,显示市场对联准会在即将到来的6月会议上降息的可能性已经从报告公布前的55%显著下降至约33%,这表明市场认为短期内降息的可能性已经降低。

美股强劲反弹后仍处修正期,长期成长仰赖政策明朗化
总体而言,过去两周美国股市经历了强劲的反弹。标普500指数和以科技股为主的那斯达克指数均录得显著涨幅,分别约为8%和11%。尽管如此,从今年年初至今来看,这两大指数仍处于下跌区域,标普500指数累计下跌约3%,那斯达克指数下跌约7%。
这波市场情绪的改善,主要受到第一季度稳健的经济数据和超出预期的企业盈利报告所提振。同时,政府在贸易和关税问题上展现出的相对缓和态度,也为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然而,为了促使市场从当前水平实现更为可持续的进一步进展,专家们认为可能需要看到与中国及其他主要贸易伙伴达成具体贸易协议的更确凿消息。
尽管近期市场出现反弹,但投资者应当认识到波动性是金融市场的常态。在任何一年中,市场都可能经历两到三次的回调,尤其是在当前关税、通膨和经济增长前景存在较高不确定性的时期,波动可能会更加频繁。
然而,鉴于对未来不会出现深度或长期经济衰退的预期,专家们倾向于将市场的波动期视为调整和增加投资的策略性机会。在这些时期,投资者可以考虑重新平衡资产配置,加强投资组合的多样化,并在跨行业和资产类别上寻找有吸引力的入手机会。
在具体的投资领域,一些受关税直接影响相对较小的行业,例如金融和医疗保健板块,可能在政策环境改善时表现良好。如果政策制定者能在税收改革和放松管制方面取得切实进展,这些行业有望从中受益。在固定收益市场,有专家认为投资等级债券中,尤其是7至10年期这一期限范围内的债券具有价值,特别是在联邦储备银行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实施降息的情况下。
展望2026年,尽管今年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很高,但专家们预期金融市场的宏观背景可能会变得更为有利。这不仅可能源于更具体和明确的贸易协议细节落地,也取决于联准会降息的步伐、政策制定者在税收改革和放松管制方面取得的实质性进展,以及届时预期将重新加速的企业盈利增长。所有这些因素的叠加,都将有助于显著改善市场的风险偏好和整体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