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排華法案”百年恥辱,100周年紀念!

加拿大“排華法案”百年恥辱,100周年紀念!

發布日期:

文化 Culture


要點:
1923年7月1日,加拿大頒布了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旨在阻止華人移民,而罔顧華人社區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服務和建設加拿大的卓越貢獻。排華法案的出台讓過去很多華人計劃的一切淪為泡影,無數家庭因此天各一方,導致家庭破碎。直至1947年,這個持續了24年的“惡法”才得以廢除。2023年,是排華法案頒布的第100周年,在百年之際,我們應當對曆史進行回首反思有助於人們汲取教訓,珍惜現在種族平等的社會環境,避免為了政治而炒作種族問題、撕劽族群。

在“速食”成為主流的視聽傳播時代,社會每天都在產生大量信息。而應該探討的深度,卻永不止於話題或事件本身。我們一起,從社會發展中洞察有價值、有趣、有爭論點的生活方式及現象。

狂呼社會研究所聚焦社會變革下不同的聲音,向外延申社會背景、文化背景的思考深度,以多角度剖析、獨特的社會視角,引領大眾感知社會的“人間百態”。

狂呼,為每一個社會現象或事件的背后,提供具有探討價值的觀點,始於洞察、終於啟發。

聯系我們 // 相關文章

每年的7月1日,是加拿大的國慶日。但這個舉國歡慶的日子,卻也提示着所有華人在加拿大曾經的屈辱和黑暗曆史。

今年是加拿大“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的100周年紀念,也是該法案廢除的76周年慶祝。早前來自全加拿大各地,數千名華裔在首都渥太華國會山莊聚集,舉行大型集會和游行,和平表達廣大華人爭取合法權益、反對制裁,并鼓勵加拿大華人通過捍衛自己的權利來對抗現代的排外現象,呼吁反思曆史、防止排華曆史重演。

而此前一天,華裔參議員胡元豹、胡子修聯合華裔加拿大共同行動基金會,在加拿大參議院舉辦一場活動,目的是為了紀念,排華法案和承諾結束對華裔和其他亞裔加拿大人一切形式的排斥。總督西蒙、參議院議長加涅/Raymonde Gagne、聯邦國際貿易部長伍鳳儀/Mary Ng等出席,為排華法案100周年紀念牌匾揭幕。

排華法案的百年恥辱
1923年7月1日,加拿大頒布了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旨在阻止華人移民,而罔顧華人社區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服務和建設加拿大的卓越貢獻。

排華法案也稱為“華人移民法”,禁止絕大部分的中國人移民加拿大。該法案要求,已經在這個國家的華裔加拿大人(包括在這里出生和長大的人),都必須登記并攜帶照片身份證件,否則將面臨被驅逐出境、罰款或監禁的風險。 這一做法,是和平時期唯一一次對非原住民社區提出的過分要求。根據該法案,只有少數華人可以進入加拿大,例如:外交人員、部分商人以及學生等,這些人只有在持有正確文件的情況下可以獲得豁免。這一做法,造成了其餘數萬華裔家庭的悲劇。

排華法案有效地關上了中國華人移民加拿大的大門。1923年至1947年法案被廢除前,只有不到50人(根據一些消息來源,甚至只有15人)被允許從中國移民到加拿大。相關數據顯示,1921年加拿大接納了2707名中國移民,而在法案推出一年後,在1924年,這一數字銳減到3人,到了1925年,僅有1人成功移民。

值得注意的是,排華法案出台之前,中國華人移民加拿大的道路已經異常艱辛。華裔其實是最早來到加拿大的族裔之一,鴉片戰爭后就出現大批被“賣豬仔”的現象。

“賣豬仔”
最早有關“豬仔”的定義,西方國家稱為“契約華工”,意指華僑“自願”通過簽訂契約,到外國去做工。其實華工的契約許多是在誘逼下簽訂的,幾乎和賣身契差不多。事實上,契約不過是一種騙局,華工出洋後的待遇與契約上所刊載的完全是兩回事,簽約後的華工完全喪失人身自由。

Chinese Slaves

至於“豬仔”一詞,有的說法是長達數月甚至大半年的航海中,不是每個人都有一個碗,而是一個碩大的木兜或者鐵鍋,眾人圍蹲而吃,猶如餵豬。“主人熬什麼端什麼,豬仔就吃什麼”則是當時較為通俗普遍的調侃。

“豬仔”在登輸出洋前,還要受到雇工單位及當地官吏的盤查,供詞必需要說,出外工作是出於自願,否則會被押回去毒打,直至說出「自願出洋」被登記在案為止。此外,契約是洋文的,主要規定做工年限、工資、地點等。但許多“豬仔”為文盲,不懂洋文,通常會被印上指模,甚者會在他們的身上烙下代號,代表他們即將要抵達工作地點的憑證。

在到達目的地沒日沒夜的工作前,就有一大段苦難的海上航程了。運送“豬仔”的船隻多為帆船,設備簡陋,基本衛生條件不足。加上販賣“豬仔”是十分有利可圖的交易,船主為獲取暴利往往超載,在登船後即將他們監禁於緊閉的船艙裡,白天只能肩挨著肩屈膝而坐,晚上人靠著人躺下,船艙內空氣十分的污濁,吃的是腐壞殘食,加上水手的虐待、折磨,造成極大身心痛苦,死亡率更是驚人。

19世紀80年代,在修建橫貫加拿大的太平洋鐵路的勞工中,華裔已經超過了15000人。當時,華人勞工以努力、聽話、且工資低廉著稱。那條橫貫加拿大全國的鐵路,工程十分浩大,鑿山架橋,都是十分危險的工作,而華裔往往被派去完成那些最危險的任務,加上那時候大眾普遍還很缺乏安全意識,以致築路的華工傷亡慘重。據說,幾乎每一公里鐵路的建造工程中,都會賠上幾條人命。

“人頭稅”
在1885年,太平洋鐵路修建完成。但在同一年,加拿大政府卻開始對仍留在加拿大的華人和他們的親屬徵收“人頭稅”/Chinese Head Tax。根據當時的法規,加拿大政府徵收50美元的人頭稅,后來提高到100再后提高到500, 這個數字在當時的溫哥華可以買兩棟房子。在徵收對象中,大部分為被迫“賣豬仔”的中國年輕男性,他們每天通過修建鐵路僅僅賺取一美元,但必須用賺到的錢自費購買自己所需的食物和設備,再把剩餘的錢寄回家給被限制入境的妻子和家人。

Chinese Head Tax

本來就賺取不多,還要自費購買設備,現在又加之人頭稅的強制收取,對華人來說可謂是“雪上加霜”。相比之下,白人工人的工資在1.5美元到2.5美元之間,并且他們的生活用品都供應齊全。從1885年到1923年,人頭稅實施的38年間,約有82,000名華人移民繳納了近2300萬美元的稅款。在這一政策中,華人是加拿大唯一被徵收人頭稅的族裔:專門針對華人設立,不適用於其他種族。

但即便如此,依然擋不住前來加拿大的華人的腳步,很多華人借貸繳納人頭稅,再通過在加拿大打工還債。這是因為當年華裔的主要來源地廣東,正經曆地震、飢荒、戰亂、腐敗等現象,導致民不聊生。所以,加拿大代表着一個新的機會,華裔勞工也把辛苦打工賺來的錢寄回家鄉,成為家中經濟的重要來源。

但“趕盡殺絕”的是,為了徹底阻擋華裔移民加拿大,1923年7月1日,加拿大通過了排華法案,這是加拿大曆史上唯一一個針對某個族群通過的種族歧視法案。

排華法案的出台讓過去很多華人計劃的一切淪為泡影,無數家庭因此天各一方,女性們在沒有丈夫的情況下獨自照顧孩子,男性也忍受了數十年的孤獨,甚至導致有一些家庭關系永久破裂,難以彌補。最終,法律的自然后果也變得顯而易見。加拿大的華人人口自此開始逐年下降。據有關數據顯示,1931年,居住在加拿大溫哥華的華人有11592人。 到1941年,只剩下5973 人,10年間,足足減少了一大半。 從這一數據可以看出,排華法案不僅阻止中國華人移民加拿大,還迫使許多已經在這里的人離開。

其次,該法案進一步加強了對華人的歧視和排斥。它在就業、教育和社會參與等方面對華人實施了不公平的待遇,使他們在加拿大社會中面臨更多的障礙和困境。這種種族歧視的氛圍對華人的生活質量和機會產生了長期的負面影響。

除此以外,該法案還加劇了加拿大華人與其他族裔社區之間的隔離和疏遠。由於限制了中國人的移民和定居,華人社區的規模相對較小,導致他們在加拿大社會中的影響力和聲音減弱。這也導致了種族和文化的斷層,使華人社區在加拿大的社會和政治中長期受到邊緣化。

這無疑是加拿大的曆史污點,排華法案通過之后,華裔有好長一段時間不再慶祝7月1日“加拿大國慶日”,還稱其為羞恥日,認為這是對華裔整體的羞辱。

在1923年,聯邦參議員胡元豹已經提出,加拿大是由多族裔組成、奉行多元文化的國家。每一位加拿大人都應該享受“人權憲章”賦予的平等、自由、權利。消除歧視、支持少數族裔社區平權、維護加拿大社會的和諧是每一位加拿大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直至1947年,這個持續了24年的“惡法”才得以廢除。

值得深思的100週年
華裔社區在加拿大地位的轉機開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期間的全球政治氛圍和價值觀發生了顯著變化,人權和平等的重要性得到了廣泛認同,加拿大也受到了這種全球潮流的影響。許多加拿大華人積極參與戰爭努力,數百名年輕華裔決定加入軍隊,願意以生命來保衛加拿大,也希望以此帶來對華裔社區的公正,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華人戰士的英勇行為和犧牲激發了加拿大社會對他們的認可和尊重,促使政府重新審視對華人的法律限制。

其次,加拿大政府認識到排華法案對國家形象和外交關系造成了負面影響。加拿大在國際舞台上希望維護其聲譽和形象,同時加強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和政治聯系。而這一法案對加拿大在國際上的聲譽造成了污點,尤其是在與中國的關系方面,廢除這項法案成為一種改善外交關系和展示加拿大作為一個多元文化國家的決策。

此外,二戰后,加拿大社會開始反思種族歧視和不平等對社會的傷害。這種反思促使人們對排華法案進行了廣泛的辯論和批評。社會上的許多人權組織、政治活動家和知識分子都呼吁廢除這一歧視性法案,以實現更公正和包容的社會。

基於以上種種時代原因,加拿大議會於 1947年5月14日,廢除了排華法案。華裔隨即可以成為加拿大公民,并擁有投票權,并產生了第一位華裔聯邦議員。

法案被廢除之后,1962年出台的新移民條例也去除了加拿大移民政策中的顯性種族歧視,改為使用技能,而不是種族或國籍成為決定可否被接納移民的主要標准。擔保移民的類別被擴大,所有加拿大公民和永久居民都可以擔保親屬移民。

然而,歧視因素仍然存在,因為只有來自歐洲、美洲和中東部分國家的加拿大移民被允許擔保21歲以上的子女、已婚子女及其大家庭的其他成員。直至到2006年,加拿大政府正式就人頭稅排華法案向華人群體道歉。

今年,是排華法案頒布的第100周年。加拿大總理賈斯汀·特魯多/Justin Trudeau就100年前加拿大實施的法案在推特上發文:“1923 年 的排華法案是一項種族主義的政策,將親人分開,讓家庭破碎不堪。在這項政策出台 100 年之後,我們重申我們致力於共同抗擊反亞裔的種族主義、暴力和仇恨。”他表示,肯定了華人群體對於加拿大的重要貢獻,并且承諾從過去的錯誤中汲取教訓,共同打擊反亞裔種族主義以及其他形式的歧視和仇恨。

在排華法案百年之際,對曆史進行回首反思有助於人們汲取教訓,珍惜現在種族平等的社會環境,避免為了政治而炒作種族問題、撕劽族群。

我們應該理性地意識到,與很多西方國家相比,加拿大算是反歧視做得相對較好的國家,盡管疫情期間由於長期封鎖導致的生活變形,社會上也陸續出現一些歧視亞裔個案。但不可否認,在不少見之傳媒的事件中,有很多是與疫情中的情緒起伏、心理失常、認知偏頗有關,并非系統性歧視。加拿大不存在對亞裔的系統性種族歧視,也沒有這方面的土壤。在加拿大建國以來,也不乏有很多備受尊崇的優秀亞裔人才,他們既有科學家、經濟學家、藝朮家、學者、專業人士,也有總督、省督、市長和各級政壇的議員們。

100年前,加拿大通過的排華法案,使得華人成為該國曆史上唯一被禁止入境的族裔。這段可恥的曆史長達24年之久,并激勵着海外華僑華人團結一致,為建設一個更加包容、平等和友愛的國際社會而努力。這次100週年的集會將成為一個具有曆史意義的召喚,喚起人們對過去的反思,并為人類未來的進步奠定基礎。通過集會,我們了解曆史、銘記曆史、反思曆史,呼吁公平公正對待華人社區,防止排華曆史重演,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現代排華法案。這一種聲音跨越國界,凝聚了全球華人社群的共識,激勵着身在海外的每一位華人。我們應該銘記這段令人痛心的曆史,以史為鑒,堅定地反對一切形式的歧視和排斥,同時也要思考我們所邁出的步伐,致力於建立一個公正和包容的社會。

排華法案不能遺忘,但只有攜手共進,對各類型的種族仇恨和歧視一起說不,才能為子孫後代營造一個更強大、更包容和更公平的加拿大。

觀點1

有趣的是,對於在加拿大的年輕華人來說,大部分人卻不了解排華法案這一歷史事件。我們認為,是以下三大原因導致了出現如今的“認知斷層”。

1. 學校教育 - 在加拿大的學校教育中,對於該法案的曆史背景和影響可能沒有得到充分的關注和探討。曆史教育通常着重於探討加拿大的建國曆史、移民曆史和多元文化,但“排華法案”的曆史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因此,很多加拿大華人沒有接觸到這段曆史,也就不了解相關的細節和背景。

2. 口頭傳承 - 在許多家庭中,父輩和祖輩可能并沒有詳細地討論或傳達這一法案詳細的信息。這背後的原因,很大可能是因為他們經曆了這段曆史,不願提及或希望忘記這段痛苦的經曆。也有可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於過往歷史事件中的細節已經忘記得七七八八。

3. 當代關注焦點 - 當代加拿大華人的主要關注焦點可能更多地集中在當前的社會和經濟議題上。隨着時間的推移,加拿大華人社區面臨了許多其他重要的問題和挑戰,如移民政策、就業機會、教育等。這些議題更直接地關系到他們的日常生活和未來發展,因此很多人可能將精力和關注點集中在當下的問題上,而忽略了對過去曆史事件的討論和反思。

綜上所述,很多加拿大華人不知道1923年的排華法案可能是由於曆史教育的缺失、家庭傳承的不完整、焦點偏移等多種因素導致的。但是,對於我們每一個生活在加拿大的人而言,了解和學習過去的曆史對於建立共同認知、推動社會公正和多元文化的理解仍然是非常重要。

觀點2

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盡管加拿大於1947年廢除了排華法案,但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表面上開放但實質上沒有完全改變本質的問題發生。

首先,種族歧視和偏見仍然存在於一些社會和機搆中。盡管法律禁止歧視,但個人的偏見和態度仍可能影響決策和行為。加拿大某些機搆或組織可能對華裔群體持有不公正的偏見,導致他們在就業、教育和社會機會方面面臨障礙,這種“隱性歧視”可能不易被察覺,但對華裔群體的實質平等造成了阻礙。

其次,經濟和社會不平等仍然存在。盡管法案的廢除為華人社區帶來了更多機會,但一些社會群體仍然面臨經濟上的不平等。少數華裔群體可能面臨就業歧視、收入差距和經濟機會的限制。這些不平等現象可能是由曆史遺留問題、結搆性障礙和社會偏見導致的,并不完全消失於法律改革之后。

此外,文化認同和社會融合仍然是一項挑戰。盡管加拿大倡導多元文化和包容性,但在實踐中,華人社區仍然面臨着文化認同和社會融合的困境。少數華裔群體可能面臨與主流社會融合的挑戰,包括語言障礙、文化差異和身份認同的問題。這種情況可能導致社會的分化和族裔之間的隔閡。

總而言之,盡管加拿大於1947年廢除了排華法案,但一些現象表明在某些方面,盡管法律上有所改變,但實質上的不平等和偏見仍然存在。種族歧視、經濟不平等和文化融合的挑戰仍然需要持續的努力來解決,以建立一個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會。

 

在“速食”成為主流的視聽傳播時代,社會每天都在產生大量信息。而應該探討的深度,卻永不止於話題或事件本身。我們一起,從社會發展中洞察有價值、有趣、有爭論點的生活方式及現象。

狂呼社會研究所聚焦社會變革下不同的聲音,向外延申社會背景、文化背景的思考深度,以多角度剖析、獨特的社會視角,引領大眾感知社會的“人間百態”。

狂呼,為每一個社會現象或事件的背后,提供具有探討價值的觀點,始於洞察、終於啟發。

聯系我們 // 相關文章


返回網誌
1 / 8
  • 未來智能眼鏡會將取代智能手機嗎?

    未來智能眼鏡會將取代智能手機嗎?

    1901年,“萬能鑰匙”這部小說中描述了一個男孩收到一副眼鏡,可以在他看到的人的額頭上顯示數據,這是“擴增實境”沒成概念前的早期案例。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和擴增實境技術“智能眼鏡”,將成為下一個改變生活科技設備?

    未來智能眼鏡會將取代智能手機嗎?

    1901年,“萬能鑰匙”這部小說中描述了一個男孩收到一副眼鏡,可以在他看到的人的額頭上顯示數據,這是“擴增實境”沒成概念前的早期案例。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和擴增實境技術“智能眼鏡”,將成為下一個改變生活科技設備?

  • Bill Gates投入數十億美元建造新核電廠,以應對AI電力需求困境

    Bill Gates投入數十億美元建造新核電廠,以應對AI電力需求困境

    Bill Gates向外界表明,美國即將迎來長期以來的首次大幅電力需求增長。截至目前,微軟與美國最大的核能發電公司聯合能源已達成合作協議。聯合能源預測,隨著人工智能AI的快速發展,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將達到電動車充電需求的5至6倍。

    Bill Gates投入數十億美元建造新核電廠,以應對AI電力需求困境

    Bill Gates向外界表明,美國即將迎來長期以來的首次大幅電力需求增長。截至目前,微軟與美國最大的核能發電公司聯合能源已達成合作協議。聯合能源預測,隨著人工智能AI的快速發展,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將達到電動車充電需求的5至6倍。

  • 擺脫世界飢餓困境的3種技術趨勢

    擺脫世界飢餓困境的3種技術趨勢

    目前,考慮到問題的嚴重性,這個沒有飢餓的未來似乎只是一個白日夢。截至現在,全世界有近8億人處於飢餓之中,而三分之一的人甚至不知道他們的下一頓飯從哪來。不過,一個沒有飢餓的世界是可能的。

    擺脫世界飢餓困境的3種技術趨勢

    目前,考慮到問題的嚴重性,這個沒有飢餓的未來似乎只是一個白日夢。截至現在,全世界有近8億人處於飢餓之中,而三分之一的人甚至不知道他們的下一頓飯從哪來。不過,一個沒有飢餓的世界是可能的。

  • 中國EX Robots人形機器人創新,引發全球市場競爭白熱化?

    中國EX Robots人形機器人創新,引發全球市場競爭白熱化?

    仿真機器人,長期以來一直是科幻作品的熱門題材。然而,隨着科技的進步,這些機器人已經不再局限於虛搆的世界。全球范圍內,許多企業和研究機搆正專注於開發和制造高度仿真的人形機器人,旨在為人類提供更多服務和幫助。

    中國EX Robots人形機器人創新,引發全球市場競爭白熱化?

    仿真機器人,長期以來一直是科幻作品的熱門題材。然而,隨着科技的進步,這些機器人已經不再局限於虛搆的世界。全球范圍內,許多企業和研究機搆正專注於開發和制造高度仿真的人形機器人,旨在為人類提供更多服務和幫助。

1 / 4
1 / 4
  • 出海網紅經濟,是陷阱還是機遇?

    出海網紅經濟,是陷阱還是機遇?

    隨著中國品牌出海,網紅經濟席捲北美、東南亞兩大市場。在網紅經濟的迅速發展下,也催生了網紅主播、MCN機構一條成熟的“全產業鏈”。網紅主播為了流量可能會採取什麼極端的手段? MCN機構和主播間到底又存在哪些內幕?

    出海網紅經濟,是陷阱還是機遇?

    隨著中國品牌出海,網紅經濟席捲北美、東南亞兩大市場。在網紅經濟的迅速發展下,也催生了網紅主播、MCN機構一條成熟的“全產業鏈”。網紅主播為了流量可能會採取什麼極端的手段? MCN機構和主播間到底又存在哪些內幕?

  • 中國年輕人“逃離”一線城市,一線城市風光不再還是迫於現實?

    中國年輕人“逃離”一線城市,一線城市風光不再還是迫於現實?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離開一線城市,去到二、三線城市或者回到自己的家鄉發展。然而,也有一部分年輕人選擇了重新回歸,在一線城市漂泊、打工、旅行,這種現象也被稱為“回籠漂”。

    中國年輕人“逃離”一線城市,一線城市風光不再還是迫於現實?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離開一線城市,去到二、三線城市或者回到自己的家鄉發展。然而,也有一部分年輕人選擇了重新回歸,在一線城市漂泊、打工、旅行,這種現象也被稱為“回籠漂”。

  • 溫哥華明星脫口秀抽獎贈票!中外喜劇,以幽默形式傳遞思考

    溫哥華明星脫口秀抽獎贈票!中外喜劇,以幽默形式傳遞思考

    作為喜劇的“非常態”表達形式,“即興喜劇”完完全全由现场观众给一些主題、線索或是關鍵信息,再由喜劇演員們把这些东西用随机、自然的形式演绎出来。今天,我們和麦浪娱乐创始人之一、大麦喜剧即兴喜剧负责人紫琪一起探討即興喜劇背後的思考。

    溫哥華明星脫口秀抽獎贈票!中外喜劇,以幽默形式傳遞思考

    作為喜劇的“非常態”表達形式,“即興喜劇”完完全全由现场观众给一些主題、線索或是關鍵信息,再由喜劇演員們把这些东西用随机、自然的形式演绎出来。今天,我們和麦浪娱乐创始人之一、大麦喜剧即兴喜剧负责人紫琪一起探討即興喜劇背後的思考。

  • Netflix 韓劇D.P: 逃兵追缉令,霸凌黑暗面背後的思考

    Netflix 韓劇D.P: 逃兵追缉令,霸凌黑暗面背後的思考

    大多數人將霸凌與童年聯繫在一起,但任何年齡段的任何人都可能發生欺凌行為。它也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從言語騷擾到身體虐待等等。欺凌行為也不只發生在操場上。個人可能會在網上、辦公室、家里和其他地方遭受霸凌。

    Netflix 韓劇D.P: 逃兵追缉令,霸凌黑暗面背後的思考

    大多數人將霸凌與童年聯繫在一起,但任何年齡段的任何人都可能發生欺凌行為。它也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從言語騷擾到身體虐待等等。欺凌行為也不只發生在操場上。個人可能會在網上、辦公室、家里和其他地方遭受霸凌。

1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