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美國宣布對非美國制造的汽車徵收25%的關稅,成為全球貿易的焦點。這一措施引發市場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對汽車行業的影響深遠,可能導致價格上漲和生產線遷移。同時,關稅政策將依據互惠原則實施,可能引發其他國家的報復措施。
隨着美國政府宣布對所有非美國制造的汽車徵收25%的關稅,關稅和貿易政策繼續成為焦點。這一措施在備受關注的4月2日公告之前發布,預計該公告將詳細闡明對其他國家徵收互惠關稅的框架。雖然即將發布的公告可能為企業在資本支出決策上提供一些必要的明確指引,但隨着其他國家的反應和談判的升級,市場的不確定性可能仍將持續。
當前,關稅的范圍、比例、實施時間以及持續時間尚未確定。然而,對於投資者而言,專注於已知的情況有助於更好地應對新聞的沖擊和市場的波動。我們一起來看看本周的市場總結,以便在全球經濟挑戰下尋找新的投資機會。
特朗普簽署徵收25%汽車關稅命令
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決定對進口到美國的汽車徵收關稅。該關稅將於4月3日生效,初期針對整車徵稅,5月3日開始則擴展至汽車零件(但符合USMCA規定的零件除外)。這一舉措對汽車制造商和零部件供應商的股價產生了影響,尤其是對德國和韓國等主要汽車生產國的股市造成了壓力。德國的汽車產業占DAX指數的7%,加拿大的TSX指數中占比0.5%,而美國的標准普爾500指數中占比2%。
這些關稅是否會像美國總統所宣稱的那樣是永久性?還是通過談判可以取消?這仍然是未知數。如果這些措施繼續實施,它們可能會促使外國制造商將生產線遷移至美國,但這一過程將需要多年時間。在短期內,這些關稅可能會導致消費者價格上漲,因為汽車制造商會將部分額外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鑒於去年美國銷售的1600萬輛汽車中大約一半是進口的,這一政策對汽車產業的沖擊不容忽視。與此同時,這一政策也可能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例如二手車、維修和保險價格的上漲。與這一預期一致,汽車租賃公司股價上周出現大幅上漲,因為人們預計這些公司在最終出售二手車時,關稅可能會推高其車隊的價值。
這項政策不僅僅是經濟措施的調整,更深層次地反映了全球化與本土化之間的張力。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單一國家的貿易政策能夠影響到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改變國際貿易流向。美國這一政策無論是出於政治考慮,還是經濟調控,都會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產生深遠影響。面對這一變化,國際社會不僅需要關注其短期經濟后果,更應審視這種單邊主義傾向對全球合作與穩定的長遠影響。

互惠原則下的全球貿易新挑戰
汽車關稅在原定於4月2日生效的更廣泛互惠關稅公告之前被提前公布,旨在通過提高關稅來迫使其他國家的稅率與美國相匹配。關稅將根據各國的具體情況實施,且可能會將增值稅/VAT等非關稅壁壘納入考量。其核心理念是通過要求貿易伙伴支付與美國相同的費用,從而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而這一政策可能對一些新興市場國家造成更加嚴峻的沖擊。
互惠政策意味着一些對美國產品壁壘較低的國家可能會獲得豁免或減稅待遇,這一做法相較最初提出的普遍關稅更加溫和。此外,美國政府還暗示,將很快對包括木材和制藥在內的更多產品徵收特定關稅。對於加拿大而言,盡管25%的懲罰性關稅可能會被取消,但除了針對特定產品的關稅外,加拿大對美出口的其他商品仍將面臨報復性關稅的壓力。
這一系列關稅政策反映了美國當前在全球貿易中的強硬立場,然而,這種以“互惠”為基礎的政策可能不僅會影響全球市場的穩定性,還會加劇各國之間的貿易緊張關系。盡管美國旨在通過此舉創造更公平的競爭環境,但實際效果仍需時間驗證。全球化進程中的相互依賴使得任何單方面的決策都可能帶來復雜的連鎖反應,跨國企業和各國政府必須在利益與風險之間尋找平衡,以確保全球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不確定性可能很快就會達到頂峰但不會消失
正如諺語所說,市場最討厭的不確定性,而現在我們正處於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通過追蹤金融文章中提到“經濟不確定性”一詞的頻率,及關注經濟預測中的任何分歧,目前該指數已達疫情初期以來的最高水平。在這種背景下,隨着貿易狀況的變化,投資者很難准確評估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4月2日的公告將有助於提升政府政策的透明度與清晰度,但很可能無法解答投資者的所有疑問。作為對等關稅的回應,一些國家可能會釆取報復措施,而其他國家可能會選擇通過談判來達成共識,這一過程或將持續數月。盡管如此,第二季度的進展或許能夠幫助消除圍繞關稅政策的部分迷霧與猜測,為市場帶來更多的確定性。
然而,盡管政策的清晰度在逐步提高,我們也不應忽視全球經濟在面對這種不確定性時所需的適應能力。貿易政策不僅影響各國的經濟表現,還會深遠影響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和消費者信心。在一個互聯互通的世界中,不僅是國家間的合作與對話,企業、投資者和政府的應變能力同樣至關重要。唯有在變化中尋找到持續發展的道路,才能在不確定性中獲得穩健的成長。

全球市場面臨政策迷霧與適應挑戰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關稅可能會對經濟增長搆成障礙,并推動商品通脹上升。尤其是對於加拿大而言,貿易占GDP的比重接近70%,相比之下,美國僅為25%。因此,關稅可能對加拿大經濟造成更大沖擊。潛在的滯脹效應引發了投資者的恐慌,導致標准普爾500指數自一年半以來首次出現10%的回調。然而,多倫多證券交易所的表現則相對較好,僅從高點下跌了4%,這一點提醒我們,股市并非等同於經濟,因為受關稅影響最嚴重的產業在該指數中的權重較小。
投資者不必急於追逐頭條新聞,而應關注已知的事實:推動市場表現的基本因素仍然是利大於弊。以下原因表明,盡管貿易政策的變化帶來了不確定性,但它們不太可能阻礙經濟擴張。
企業盈利正在上升,這與經濟陷入衰退時通常的表現背道而馳。盡管標准普爾500指數和多倫多證券交易所的全年盈利預期在過去几個月中有所下調,但仍顯示出超過10%的增長,高於曆史長期平均水平的6%至7%。其次,失業率依舊處於低位,私營部門以健康的速度繼續增加就業機會。在美國,政府裁員可能對薪資增長造成一定壓力,但聯邦員工僅占總就業人數的2%。
加拿大央行在關稅逆風到來之前已主動放寬政策,今年可能繼續降息。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目前保持觀望態度,但官員們仍預期將實施兩次降息。盡管通脹上行風險和消費者通脹預期上升可能使美聯儲維持升息節奏,但目前的政策已經相對限制性,升息門檻較高。從曆史經驗來看,正是央行的激進緊縮政策結束了多頭市場。
此外,美國的政策議程可能很快會轉向促進增長的措施,加拿大政府也可能提供財政支持以緩解關稅對經濟的沖擊。今年初,市場更多關注的是貿易與限制美國政府支出的政策,而未來可能出現更多市場友好的政策。減稅和放松管制等促進經濟增長的措施已被提出,預計這些政策將在更長的時間內得到實施,有望支持經濟增長和制造業的復蘇。
盡管市場環境充滿挑戰,但高收益債券的信用利差仍然處於較窄水平,未發出任何嚴重警告信號。高收益債券對經濟增長高度敏感,通常會在經濟遭遇困境前發出預警。整體而言,金融環境依然有利,貸款需求也在回升。
由於未來几個月貿易不確定性依然存在,股市出現V型反彈的可能性較小。然而,如果經濟和盈利增長保持我們預期的正增長,曆史表明,回調也可能帶來機會。由於貿易不確定性,部分投資者情緒已然惡化,如果事態發展沒有人們擔心的那么糟糕,市場或許會迎來正面的驚喜。因此,有專家認為,在整個投資組合目標中,股票的權重應略高於債券。
專家表示,細致觀察投資組合的定位,看到去年表現不佳的資產類別(海外股票)、風格(價值)以及產業(醫療保健)今年卻占據了主導地位。這種輪換可能會持續,但結果的范圍仍然很廣。不斷升級的貿易戰可能會導致美元走強,從而對全球經濟增長施加壓力,并促使資金流向美國市場。另一方面,更有針對性的關稅措施和成功的談判則可能支持海外及加拿大股市的表現。
此外,專家建議在成長投資和價值投資之間保持平衡,特別是在美國醫療保健和金融領域尋找機會,這些領域受關稅不確定性影響較小,并且估值具有吸引力。金融業也可能受益於任何有利於經濟增長的政策。
投資組合的多元化對於應對今年可能出現的曲折趨勢至關重要,而適當的固定收益投資則能夠平衡周期性股市波動的風險。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環境中,保持靈活性和耐心將是投資者取得長期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