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在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加劇的背景下,消費者的購買選擇開始展現出越來越強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加拿大制造”標簽的推廣不僅是對本土經濟的支持,也成為了抵御外部挑戰的一種方式。這股力量正在改變市場的釆購模式,推動本地產品的消費熱潮。
面對特朗普不斷揮舞的關稅大棒,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愈發復雜,尤其是面對貿易摩擦和政治因素的影響時,消費者的選擇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除了歐洲開始出現抵制美國商品、用當地產品替代的團體,美國的近鄰、盟友和重要貿易伙伴加拿大也掀起了抵制美國貨的浪潮。
支持本地產品的“購買加拿大產品”運動迅速蔓延,成為一種抵制外來壓力、支持本土經濟的力量。這一趨勢不僅僅是政治與經濟的反應,更反映了消費者在全球不確定性中尋求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的一種表現。
“加拿大制造”標簽推動本地產品釆購
自美國總統特朗普政府宣布對加拿大的鋼鐵和鋁制品加徵25%的關稅以來,越來越多的加拿大人開始呼吁超市明確標示“加拿大制造”標簽,以便消費者更輕松地選擇支持本地產品。
在Change.org上,一項請願書已經獲得了近21,000個簽名,呼吁加拿大各大超市在本地生產的商品上加上顯眼的“加拿大制造”/Product of Canada標簽,讓顧客更清楚自己購買的商品來源。
請願書的發起人,在請願書中提到,“隨着特朗普對加拿大發起貿易戰,支持本地農民、生產商和工匠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但在超市中,消費者仍然很難區分哪些商品是本地制造的。”請願書提出了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我們建議所有加拿大超市在本地生產的商品上醒目標注‘加拿大制造’標簽。”
目前,這項請願書已經聯系了加拿大主要的超市連鎖,如Loblaw、Sobeys、Metro等,呼吁它們盡快落實這一標簽政策。
Empire Company Limited(Sobeys、Safeway、IGA、FreshCo、Foodland等品牌的母公司)回應稱,公司已釆取策略,優先推廣本地產品,并在特朗普關稅實施前加速釆購加拿大制造的商品。Metro Inc.(擁有Food Basics、Super C等超市)也表示,計划加強本地產品的推廣,以減少對美國商品的依賴。
盡管越來越多的加拿大人呼吁減少購買美國產品、轉而支持本地制造,但加拿大零售委員會/Retail Council of Canada指出,這種抵制行動可能難以真正改變市場格局。“加拿大零售商當然願意銷售本地產品,因為本地商品更容易釆購,供應也更為穩定。但現實是,加拿大本地制造的商品僅占超市商品的一部分,仍然有大量商品依賴進口。”
不過,該委員會也提到,消費者和商家的這股“支持國產”浪潮確實會推動零售商在釆購時更多傾向於本地生產商,這對加拿大經濟來說無疑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然而隨着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傾向於購買本地產品,這股“購買加拿大產品”的浪潮不僅限於超市,也開始蔓延到多個行業,包括食品、家居用品以及日常消費品等領域。這種趨勢正在推動加拿大本地企業的增長,幫助他們在國際貿易的不確定性中尋找穩定的市場份額。
“購買加拿大產品”漫卷多個行業
隨着“購買加拿大產品”運動的興起,越來越多的美國公司表示,加拿大零售商拒絕銷售他們的產品,甚至一些零售商已取消了他們的訂單。這一運動在美國消費品公司中引發了新一輪的擔憂,因為這些公司原本依賴於在加拿大市場銷售其產品。
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紙尿褲制造商Parasol公司首席執行官Jessica Hung表示,該公司自一月以來一直與一家分銷商合作,旨在擴大其紙尿褲和嬰兒溼巾在加拿大的零售銷售。然而,Jessica Hung表示,由於加拿大反美情緒的高漲,該分銷商在三月初終止了合作。“他們收到零售商的指示,暫停銷售任何美國品牌。他們告訴我們,一旦市場條件允許,會重新評估。”Jessica Hung強調,這一沖擊令他們感到措手不及,“在此之前,我從未遇到過這種情況。”
加拿大零售貨架的變化凸顯了愛國消費主義在加拿大的影響力
根據數據顯示,2024年,加拿大從美國進口的產品總值接近3500億美元,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有美媒援引加拿大統計局的數據稱,加拿大與美國的商品進出口總額已連續三年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美國占加拿大出口總額的75.9%,而加拿大進口總額的62.2%來自美國。
美國總統特朗普曾多次宣稱希望將加拿大納入美國的“第51個州”,并對來自加拿大的鋼鐵和鋁產品加徵25%關稅,甚至威脅對其他產品加徵關稅。這一系列舉措激起了加拿大民間和地方政府的抵制情緒,掀起了反美貨物的潮流。
除了紙尿褲,來自美國的酒水和柑橘類水果也受到了這一運動的影響。美國酒業巨頭百富門/Brown Forman表示,加拿大酒類商店下架美國波本威士忌和威士忌的行為,比加拿大的報復性關稅更糟糕,是對特朗普徵稅政策的過度反應。此外,一位熟悉加州柑橘類水果出口的消息人士透露,加拿大零售商已經取消了他們的訂單。
在大型連鎖超市Costco/好市客里,抵制美國產品的現象更是突出。在安省一家Costco的貨架上,標示為加拿大出產的洋蔥被搶購一空,貨箱空空如也。反之旁邊的美國洋蔥同樣以6.99加幣發售,卻堆積如山無人問津。
據相關資料顯示,零售商在關稅不確定性的背景下普遍持謹慎態度,例如沃爾瑪加拿大分公司就開始減少訂單量,從每次訂兩卡車貨改為只訂一卡車。沃爾瑪表示,它將繼續與供應商合作,盡力在這一不確定時期找到最合適的發展路徑。
德國麥德龍則表示,優先選擇本地產品。一位發言人表示,“如果關稅生效,我們并不打算下架美國產品,我們會像現在一樣評估所有產品清單,以確保為消費者提供最具價值的商品。”
面對這種情況,賓夕法尼亞州小眾香水品牌Demeter Fragrances更是宣布放棄2025年進軍加拿大市場的計划。該公司首席執行官馬克·克拉姆斯/Mark Crames表示,“加拿大人對美國產品已不再感興趣。在這種情況下,進入加拿大市場似乎是徒勞的,我們決定取消這一計划。”
這一波“購買加拿大產品”運動的興起,不僅是對特朗普政府貿易政策的回應,也是加拿大社會對於經濟自主性和自我保護的一種體現。消費者的選擇不僅反映了對本土產品的支持,也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國家經濟結搆的調整和產業鏈的本地化。
隨着越來越多的加拿大零售商和生產商開始優先釆購本地產品,這一趨勢不僅為本地企業提供了更多的市場機會,還為加拿大經濟的獨立性和韌性奠定了基礎。面對復雜的全球經濟形勢,尤其是在跨國貿易紛爭頻發的背景下,如何在保護主義抬頭的環境中尋找新的增長點,已成為全球各國經濟政策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