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中國對自然指數涵蓋的四大自然科學類別(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地球和環境科學)的總體研究貢獻,首次由第二位躍升至第一位。與2021年相比,中國的調整后份額增長了21.4%,在年度榜單前十的國家中增幅最大。
致力於傳播優質的中國知識內容、搆建全球新共識。我們將通過一系列時事資訊、精品課程、論壇、節目、咨詢報告等內容產品,提供關於當代中國的最新的輿論思潮、深入的社會觀察、亮眼的科技成就等優質信息。我們已與五大洲十多個國家、百余個研究機搆、媒體機搆、政治團體、民間組織建立合作關系。希望通過我們的工作在海外分享中國經驗,講述中國故事,客觀分析我們共同面對的挑戰和機遇,攜手全球青年尋找全球化發展的新共識。
聯系我們 // Substack // Twitter // YouTube//相關文章
在最近自然指數發布的 023年自然指數年度榜單/2023 Nature Index Annual Tables上,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在2022年1月至12月期間對高質量自然科學研究做出最大貢獻的國家。該榜單顯示,中國科研機構的研究質量在自然科學領域位居第一。
以貢獻份額為衡量標准,中國對自然指數涵蓋的四大自然科學類別(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地球和環境科學)的總體研究貢獻,首次由第二位躍升至第一位。與2021年相比,中國的調整后份額增長了21.4%,在年度榜單前十的國家中增幅最大。
份額是自然指數的標志性指標,它根據數據庫中特定地區的論文作者所屬機構,計算該機構的作者所占比例,以衡量對研究論文的貢獻。一個完全由中國機構的研究人員發表的文章將為中國貢獻1個份額。調整后的份額/Adjusted Share則考慮自然指數在文章總數上的微小年際變化。
自然指數通過所跟蹤的82種期刊上作者所屬機構的數據,發現2022年1月至12月期間,中國的份額為19373,而美國為17610。美國在所有期刊上的調整后份額下降了7%,英國和德國的調整后份額都下降了約9%。自從自然指數於2014年首次推出以來,中國的份額一直在迅速增長。2021年中國在物理科學和化學領域已經排名第一。
2023年最新數據表明中國首次在地球與環境科學領域也超過美國。目前中國只在一個自然科學類別,生命科學領域,仍處於落后狀態。
這個成果得益於多年來的積累和一步一個腳印的進展。早在2018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數據庫就顯示中國發表的論文數量全球第一。在過去五年中,世界科研圈所關注的焦點變成了中國什么時候能夠在以引用次數為指標的論文質量方面超越美國。
2022年,日本國家科學技朮政策研究所發布報告,他們使用特定國家的論文作者在高引用論文中所占比例的評分方法來確定貢獻值。該報告發現,在2018年至2020年期間,中國的研究在最常被引用的論文中所占比例高於美國的研究。雖然自然指數不評估引用次數,但它跟蹤頂級的期刊,代表了自然科學領域的前沿。
自然指數創始人戴維·斯溫班克斯/David Swinbanks在評論今年的指數時說:“近年來自然指數年度榜單所呈現的趨勢表明,中國的研究投入令其在自然科學領域超過美國只是時間問題,而非是否會發生的問題。其2021年至2022年的增長規模,意味着其他國家不可避免地出現下降,我們可以從其他領先國家那里看到這一點。然而,中國這方面的實力還沒有影響到其醫療衛生領域的科研,美國在該領域仍處於全球主導地位。”
在這份榜單上,緊隨中國之后的其他十強國家為美國、德國、英國、日本、法國、韓國、加拿大、瑞士和印度。
中國在自然科學領域的領先優勢在機構榜單中十分明顯:
十強機構中有六家來自中國:中國科學院(第 1)、中國科學院大學(第 5)、中國科學技朮大學(第 6)、南京大學(第 7)、北京大學(第 9)和清華大學 (第 10);
其他十強機構為哈佛大學(第 2)、德國馬普學會(第 3)、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第 4)和斯坦福大學(第 8);
自從自然指數建立以來,中國科學院連續11年居於首位,其2022年的份額為2054,遠遠領先於排名第二的哈佛大學(其份額為 813),以及排名第三的德國馬普學會(其份額為 682);
在地球與環境科學領域,中山大學2021至2022年調整后的份額增幅超過了50%;
復旦大學在生物科學領域的增幅達65%;
在化學領域的機構20強中,有18家來自中國;
美國和中國各有19家機構位列自然科學領域機構50強。中國在三個自然科學學科類別(物理、化學、地球與環境科學)居於首位。在地球與環境科學領域,中國僅在一年內就實現了大幅增長,調整后的份額上升了三分之一;
美國在生物科學領域居於首位,其2022年的份額達8395,中國的份額為2492。但中國繼續在該領域迎頭趕上,其調整后的份額增長了26%;
從今年開始,自然指數數據庫首次收錄來自64種醫學期刊的文章,讓用戶可以追蹤衛生科學領域的相關趨勢。在這一領域,美國遙遙領先,其份額達5352,是位居第二的中國(份額為 1287)的四倍多。該領域20強機構中只有五家來自美國以外:多倫多大學(第 3)、牛津大學(第 10)、上海交通大學(第 13)、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第 15)和倫敦大學學院(第 18);
中國內地有123所高校進入2023自然指數年度榜單全球學朮機構TOP500,其中,中國科學院大學位列內地高校第1位,在全球高校中排名第2;中國內地高校中,排名前10的為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技朮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南開大學。以上10所高校加上四川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天津大學、吉林大學、蘇州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共計19校進入全球高校排名前50;
非“雙一流”高校中,深圳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山東師范大學、青島大學、廣東工業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江蘇大學、河南師范大學、西湖大學、青島科技大學、揚州大學和河北大學,這12所高校同樣表現優異,位居全球高校前300。
2023最新自然指數排名中國內地高校TOP200名單(2022.1.1-2022.12.31)如下,絡繹科學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