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儘管美國就業市場有所回升,Z世代仍因“不想工作”而遭受批評,尤其是在高失業率下公司仍面臨人手短缺的情況。
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發展,引發多個領域的變革,塑造了新的商業模式,甚至重塑了全新社會結構。我們一起,從科技創新中洞察社會轉型和升級的機遇。
狂呼科技研究所聚焦科技創新對當今世界的影響,以獨特、前瞻的科技視角,洞察科技時代下涌現的“創新革命”。
狂呼,以最具突破性的技朮塑造我們的未來,為大眾捕捉科技商業先機,探索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
聯系我們 // 相關文章
儘管美國的就業市場近期取得一定的緩和,但Z世代(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仍因為“Nobody wants to work anymore”而成為被批評的焦點。現在最常聽到的抱怨是,儘管失業率很高,但很多公司仍然面臨人手短缺的問題。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超過4700萬美國人自願辭職,這是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引發的空前規模的勞動力市場退出,這一現象被稱為“大辭職”。自那時以來,許多人在經歷了遠距工作和高度倦怠的時期後,開始重新思考工作在自己生活中的角色。
“Nobody wants to work anymore”
隨著人們優先事項的改變,許多人選擇尋找其他工作機會。Z世代被稱為“跳槽世代”,他們經常因為不滿現有工作而選擇離開,尋找更符合自己需求的工作。
據顧問公司Randstad於2024年1月進行的全球調查顯示,57%的Z世代表示,如果工作影響到他們的個人生活或情緒健康,他們會選擇辭職。同樣,超過一半的人表示,他們不會接受那些與他們在社會和環境問題上立場不一致的公司提供的工作機會。此外,數據顯示只有18%的人對他們的工作感到滿意,而許多人對工作都很厭倦。尤其是在餐廳等行業,雖然需要大量員工,但全國的員工卻不到20%,並且只有少數人真正喜歡他們的工作。
而對此,外界往往會有兩種極端的看法:
第一種認為沒有人願意再工作,這種看法通常來自那些富有的高管和企業老闆,或者是那些長期辛勤工作的人,他們覺得年輕人懶惰,寧願待在家裡也不願意工作。第二種看法則認為,年輕人不願意做那些侮辱人格的工作,也不願意做那些低薪工作來過日子。這兩種看法差異很大,但有一點是相同的:無論哪一方,都認為現在的工作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和期望。
因此,很多人開始批評Z世代,認為他們逃避現實、對就業市場過於挑剔。對此,部分Z世代曾公開反駁關於他們職業道德的批評,“我認為自己是一個非常勤奮的人,每當想到有人認為我們不勤奮,真的是有些傷心。”
那麼,為什麼現在人們不想工作呢?大多數情況下,問題出在那些沒有人願意做的工作。
為什麼不願意工作?
目前市場上,工作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類工作是那些薪水遠低於市場價值的工作,通常還需要特定的經驗或工作地點。這類工作企業常常很難找到合適的員工。例如,在硅谷,一些高階開發職位的年薪可能只有5萬美元,還可能有一些不太可靠的股權方案。即使如此,還是會有很多人願意接受這些低薪的入門級工作。尤其在生活成本高的地方,最低工資的工作更難招到人。即使是在一些有金融業的城市,提供這些工作的企業也很難找到足夠的員工。
甚至許多人認為,現在雇主對資格的要求過高,甚至入門級的工作也需要五年以上經驗,而支付最低工資的工作卻要求學士學位,真是“錢少要求多”。有求職者表示,“申請實習真的很殘酷。我大二時我的履歷已經相當豐富,已經申請了超過250個實習職位,最可怕的是,很多公司根本不回應,無論是拒絕還是接受。”
此外,企業無法支付合理的工資,再加上很多工人缺乏世界一流的技能,這就導致了市場上薪水過低的問題。很多工人希望能賺到高薪,但他們缺乏最有價值的專業技能,這使得他們很難真正賺到高薪。
據最近的民意調查顯示,調查問了一些美國人,認為最低工資應該多少才能過上基本的生活。結果顯示,很多人認為年薪60萬美元才算現實,尤其是剛剛進入職場的年輕人。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並不現實。除非你有非常特定的職業技能,否則很難找到能支付這麼高工資的工作。
到這裡,或許不少人會責怪年輕人不了解現實?但現實卻是,紛繁復雜的社交媒體讓我們覺得每個優秀的年輕人都在搭私人飛機、住豪宅、開跑車等等,這樣的視頻內容的確讓年輕人“誤以為”這就是年輕人該有的生活。
第二類工作通常是那些要求員工無理加班或有不必要的管理層級的工作。這種情況在全國範圍內的很多企業中都很普遍。即使你幸運地避開了那些會大喊大叫的主管,很多激勵措施也會迫使員工加班,甚至有員工因為擔心丟掉工作而不得不忍受這些不合理的要求。
據2023年的調查顯示,全國的全職員工平均每週要花9.2小時在無薪加班上,這使得越來越少人願意從事這些工作。這些工作不提供額外薪水,並且很難吸引人加入。儘管如此,企業還是面臨員工流動率高的問題,這導致了第三類工作:“幽靈工作”,也就是那些名義上存在但實際上沒什麼實際工作的崗位。即便如此,這些工作崗位依然競爭激烈,應聘者往往很難應對即將來臨的應用挑戰。
目前,勞動市場的數據其實並沒有告訴具體的就業原因。儘管越來越少人選擇進入勞動市場,這並不僅僅是因為不同世代之間的差異(比如Z世代與嬰兒潮世代的分歧),背後還有一些更深層的問題。
生活成本的上升讓許多人無法過上理想的生活,也讓他們開始反思金錢的運作方式
理解金錢的運作和背後的機制對當前的經濟狀況至關重要。是時候重新學習如何讓資源為我們服務,而不是讓它成為生活中的負擔。
這些挑戰背後,隱藏著一個更深的問題:即使有工作機會,很多人也不再願意從事那些不再符合他們需求的工作。這樣的現象確實存在,並且數量不小,儘管有時候人們會取笑這些觀點,但這也分散了我們對更重要問題的關注。
但有趣的是,這個趨勢並不完全是負面的,因為某些年齡段的勞動力參與率其實接近歷史高點
其中勞動力參與率下降就是一個關鍵問題,這一趨勢主要受特定年齡段群體影響。如果仔細分析勞動力市場的數據,就會發現年輕人和年長人群的勞動參與率差異較大,而且這種差距還在擴大。這對男性和女性都適用,因為現在很多人都在全職工作,但更多是出於財務需要,而不是對工作的熱情。所以,即使有些人不再渴望工作,他們還是會出於生計需要繼續工作。
這一現象其實很好解釋。隨著退休年齡的延長,越來越多的年長人群選擇繼續工作,特別是55歲以上的人。儘管許多人因為退休金和資產變動選擇提前退休,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後,很多人因為獲得遣散費而決定不再回到工作崗位,而是選擇提前退休。
同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晚些”進入勞動市場。這是因為許多人在完成學業後才開始工作,而且現在越來越多人選擇讀大學,這樣就會讓整體勞動市場的平均年齡變得較低。
自2009年以來,美國聯邦政府的最低工資一直沒有提高。據皮尤研究中心發現,今天的年輕人比30年前的父母更有可能擁有四年制大學學位、更穩定的全職工作和更高的薪水,但他們也更容易背負學生貸款,平均學生貸款餘額達37,088美元。然而,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許多年輕人在學期間需要兼職工作來維持生活,但這樣並不總是值得,尤其是在他們背負著龐大的學貸時。他們發現,即使完成學業後進入職場,薪水也未必能夠負擔得了這些負擔。
這種情況在很多名校中也都有體現,特別是像柏克萊/ Berkeley這樣的學校。幾個月前,柏克萊的教授就提到,儘管學校的優秀學生非常聰明,但他們在科技行業中依然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這些學生雖然有高智商和頂尖的學術背景,但在當前的市場中,他們仍然面臨著就業的困難,這讓人感到驚訝,也反映了目前職場的激烈競爭和對專業技能的高要求。
這一趨勢表明,越來越多人選擇延長學習時間,尤其是獲得更高學位來提升自己的就業機會。像柏克萊的畢業生,甚至是那些不是頂尖的計算機科學專業畢業生,過去曾經能夠輕鬆找到薪水和條件都不錯的工作。可是現在,即便是成績優異的學生,也對未來的就業前景感到擔憂,擔心自己是否能夠找到理想的工作。
這一現象正在成為一個不可逆的趨勢,可能會對整體就業市場帶來深遠的影響
事實上,這種情況影響了幾乎所有行業和職位,許多年輕人選擇繼續深造,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希望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雖然這樣做聽起來是合理的,但它也帶來了問題。許多人需要花2到8年的時間獲得更高學位,這樣他們就無法進入勞動力市場,結果拉低了整體的勞動參與率,讓就業情況看起來比實際上更糟。
此外,勞動參與率的差異也在不同地區之間有所不同。在一些地方,像西維吉尼亞州,勞動參與率只有42%,而在一些其他地區,勞動參與率卻高達77%。這些差異反映出人口流動的問題。在許多勞動參與率低的地區,當地居民往往無力搬到擁有更多工作機會的城市,這使得他們的情況變得更加困難。
一些城市,像是金融和科技行業發達的城市,成為了人們改變命運的最後“機會”,吸引了大量希望改變生活的人。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些機會是非常難以實現的,因為這些城市的工作崗位非常有限,競爭非常激烈。而在其他地區,尤其是人口較少的地方,工作機會則相對較少。
總結來說,儘管美國整體的勞動參與率看起來還不錯,但對於那些希望在職場上站穩腳跟的人來說,挑戰依然存在,尤其是在高生活成本的城市和低就業機會的地區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這不僅是數字上的問題,對許多人來說,這也是他們生活中的現實挑戰。
在如此動蕩的金融市場中,你會選擇怎樣投資?
一起深入了解資深投資者的交易策略。在投入股市之前,多認識金融市場,才可提高投資回報率。關注狂呼"思錢想後"欄目,緊密跟蹤股市走勢,尋找更多投資機會。
點擊此處了解更多
投資不僅僅是為了創造財富,更是一種洞察宏觀經濟的態度,見證社會演變與科技發展。我們一起,從大變局中看清發展趨勢,希望從不確定中找到確定。
狂呼金融研究所聚焦於新的社會發展形勢下,金融與經濟對當今世界日益凸顯的影響。以全面、理性的投資視角,洞察分析每一個趨勢與機會,為廣大投資者創造更高質量、更獨特的金融投資觀點。
狂呼,比一部分人更快、更准地看清市場,讓大眾洞察金融經濟的核心。
聯系我們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