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美國對全球徵收大規模關稅,使蘋果等科技公司面臨生產成本上升與定價調整的雙重壓力,引發了關於全球供應鏈與“美國制造”政策的廣泛討論。
上周,美國總統特朗普開始對全球各國徵收大規模關稅,一夜之間改變全球貿易格局。其中,首當其沖的是以亞洲市場為主的iPhone等電子消費品,在新關稅影響下將會受到最嚴重的影響。
如果這些關稅繼續存在,蘋果公司將面臨一個艱難的抉擇:是由公司承擔額外費用?還是將其轉嫁給消費者。如果企業將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關稅又將導致iPhone價格上漲多少?成為了大眾關注的問題。
隨着貿易摩擦和保護主義政策的興起,全球科技巨頭們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美國總統特朗普對全球各國徵收大規模關稅的舉措,不僅對蘋果的生產和定價策略產生了直接影響,也引發了關於“美國制造”與全球化生產的深刻討論。如何在全球供應鏈中找到平衡,成為蘋果和其他跨國公司亟需解答的問題。
“美國製造”iPhone:售價或高達2300美元?
多年來,許多政界人士呼吁將制造業帶回美國,以推動就業增長并降低產品成本。然而,中國高度復雜的供應鏈體系使得這一目標几乎難以實現。將主要的制造基地遷至美國雖然可行,但將iPhone等產品的所有零部件轉移到美國則面臨更大挑戰。即使享有稅收優惠,也難以有效抵消生產成本的上升。
蘋果每年銷售超過2.2億部iPhone,其中美國、中國和歐洲是其主要市場。最便宜的iPhone 16型號在美國的定價為799美元,但根據分析師的預測,其售價可能會漲至1142美元,這意味着如果蘋果將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價格將上漲43%。而更昂貴的iPhone 16 Pro Max,配備6.9英寸顯示屏和1TB存儲空間,目前的零售價為1599美元,若價格上漲43%,成本可能接近2300美元。
此外,iPhone的銷售在蘋果的主要市場中一直存在困境,尤其是Apple Intelligence(幫助用戶匯總通知、重寫電子郵件和訪問ChatGPT等功能)未能激發消費者的購買興趣。
雖然這些新功能具有創新性,但消費者并沒有足夠的理由升級到新型號。需求停滯可能會給蘋果的盈利帶來額外壓力,尤其是在關稅導致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分析師指出,蘋果公司可能難以將超過5%至10%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我們預計蘋果將推遲大幅提價,直到今年秋季iPhone 17發布,因為這是其處理價格上漲的典型方式。”
目前,即便蘋果將部分生產轉移到越南和印度,仍然大多數iPhone在中國生產,這些國家也未能逃脫關稅的影響。
據最新特朗普宣布的關稅顯示,越南的關稅為46%,印度為26%。蘋果需要至少將價格提高30%才能彌補進口關稅的影響,這種大幅度的價格上漲可能會抑制智能手機的需求,并為韓國三星電子帶來機會。
特朗普政府在其第一任期內對多種中國進口產品徵收關稅,試圖迫使美國企業將制造業遷回美國或其他鄰近國家,如加拿大和墨西哥。然而,蘋果公司曾獲得多種產品的關稅豁免或減免,而此次特朗普政府卻尚未為蘋果提供任何豁免。受此影響,蘋果公司股價在上周四收槃時下跌了9.3%,創下自2020年3月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
這種變化揭示了中國制造業的優勢,遠不止單純的低成本問題。中國的制造業不僅以更具競爭力的勞動力成本聞名,更多的是其深厚的產業鏈基礎、先進的技朮水平和高效的生產能力,几乎可以滿足全球科技公司對生產規模、品質和交貨速度的苛刻要求。這些優勢使得全球許多大企業,盡管面臨外部政治壓力,卻無法輕易擺脫依賴中國的現狀,
中國制造的優勢:不僅僅是成本便宜
據相關資料顯示,若要在美國建立相同的基礎設施和資源,可能也需要同樣的時間。此外,相較於中國和印度,美國的勞工及環境法規更為嚴格,這將增加蘋果的合規成本。
蘋果並非唯一依賴海外供應鏈的企業,像是相機、三星手機、亞馬遜Echo和谷歌Pixel等也都是在國外生產的,若要完全擺脫這一現狀,將需要巨大的投入和較長的時間。
事實上,如果蘋果被迫將iPhone的生產轉回美國,它可能根本無法生產出iPhone。如果能勉強實現製造轉型,產量恐怕僅能限制在每年幾百萬部。問題並非僅是勞動成本的差異,更在於供應鏈的復雜性,特別是生產數億部高品質iPhone所需的技能。
正如蘋果CEO庫克在一次訪談中所說,美國嚴重缺乏某些製造供應鏈所需的關鍵技能,其中之一便是精密工具技術,尤其是工具工程師的能力。庫克曾指出,很多人對中國有誤解,普遍認為企業進入中國是為了享受低勞動成本。但事實上,中國幾十年前就不再是“低成本勞動力”的代名詞,企業進駐中國更多是因為擁有強大的技術和供應鏈。中國擁有先進的工具和精密的製造技能,這些技能的深度和精度是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比如,在美國,可能很難召集一場完整的工具工程師會議,而在中國,這些專業人才的數量則能輕鬆填滿多個足球場。
工具工程師是一個極為專業的職位,需要多年的學習和實踐才能達到高水平。這種技能結合了手工工藝和精密工程,對產品的精度要求極高。中國在這些領域的積累,使其成為全球制造業的中心之一,而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卻逐漸忽視這類專業人才的培養。
此外,在美國重建這樣的生產鏈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意味著組裝時間會更長、效率會更低,並且需要大量的運輸。製造這些設備的過程非常複雜,為了確保順利運作,必須將整個生產過程搬到美國。
像蘋果公司,幾乎每個設備組件都有來自兩到三個不同來源,尤其像顯示屏、觸摸屏和電池等部件,都是由來自不同國家的多個組件構成的。如果所有零部件都在美國生產,iPhone的零部件成本將從約190美元漲至600美元左右,最終零售價格可能會達到2000美元。
事實上,這樣的價格並不容易被大多數顧客接受,而美國從iPhone銷售中獲得的利潤僅有6%。現在蘋果的三分之二客戶已經不在美國, 這和多年前蘋果大多數客戶集中在美國的情況已經大為改變。這一切表明,蘋果以及其他全球企業必須根據全球市場的需求,調整其生產和銷售策略,而非單純追求本土化。
盡管美國政府提倡制造回流,要求企業將生產線帶回美國,但這一政策與市場現實之間的矛盾卻不容忽視。蘋果作為全球領先的科技公司,其產品的生產成本、技朮支持和供應鏈高度依賴於全球化的運作。簡單地將生產轉移回美國不僅會大幅提升產品價格,可能導致銷量下降,還會損害全球消費者的利益。
制造回流與市場現實:蘋果與美國制造的悖論
當我們談論“美國制造”時,其含義可能多種多樣。這可能指的是將其他地方生產的零件運到美國后進行組裝,或是在美國生產部分零件并進行組裝,甚至最復雜的情況:在美國釆購每一個零件和原材料。
對於蘋果來說,最簡單的方式是第一種,即將零件進口到美國后在美國進行組裝。
根據相關研究,僅在美國組裝一部iPhone就會提高成本,但幅度并不大:大多數iPhone在中國組裝,也有一些在巴西組裝。如果在美國進行組裝,成本將增加大約10至40美元,主要是因為勞動力成本增加以及將其他地方生產的零件運送到美國所產生的額外運輸和物流費用。
據專業機搆通過對每部iPhone的“拆解”來估算其零件成本顯示,iPhone 8 Plus的“制造成本”大約為8美元,包括機器和人工的組裝成本。這個估算并不包括制造商向蘋果收取的管理費用和加價,也沒有計算蘋果最終向消費者收取的售價。如果使用美國制造的零件在美國組裝,iPhone的成本將更高。在這種情況下,iPhone的成本將增加約100美元。
最重要的是,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目前已經成為消費電子產品制造的中心。盡管特朗普和其他政客可能會堅持要求包括蘋果在內的科技公司將更多生產轉移到美國,但要改變現有的全球生產設置并不像建造一座工廠那么簡單。
蘋果的iPhone是全球生產並服務全球消費者的典範產品,其中三分之二的消費者居住在美國以外。像蘋果這樣的大型跨國公司,儘管其總部設在美國,卻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投資、生產、零部件供應及銷售。為了保持競爭力並維持業務運營,必須具備全球化的視野。如果強迫像蘋果這樣的跨國公司按照特朗普的民族主義和重商主義理念來運作,最終會導致美國及其跨國企業陷入衰退,而非實現“使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目標。
特朗普經常抱怨美中貿易逆差,2017年美中貿易逆差達到3750億美元,其中計算機和電子產品占據了很大比例。在這種背景下,總統專注於制造業就業。然而,這種狹隘的視角,尤其是對於蘋果來說,忽視了若干重要因素。
盡管iPhone出口似乎對美國是巨大的損失。例如,iPhone 7和7 Plus的進口為2017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貢獻了157億美元,占4.4%,但這一計算遠比看起來復雜。
事實上,中國從iPhone中賺到的錢遠低於其總成本。有相關機搆估算,中國每生產一部iPhone的利潤僅為8.46美元。這個數字僅占iPhone每部240美元工廠成本的一小部分,或者政府“計入”進出口金額的部分。
換句話說,政府把每部iPhone的240美元計入貿易逆差,而研究人員所計算的實際利潤則不到9美元。研究人員指出,“這一數字并未反映中國從iPhone出口中,或從其他出口到美國及其他地方的電子產品中獲得的實際價值。由於中國擁有全球化的供應鏈,現代經濟中的貿易逆差并不總是像表面看起來的那樣。”
此外,有專家認為,特朗普關注制造業就業,而忽視了蘋果在美國創造的其他工作崗位,特別是白領職位。
2006年,iPod支持的海外就業機會几乎是美國國內的兩倍,但支付給美國工人的工資總額卻是海外工人的兩倍。由於蘋果將大部分研發和企業支持工作都放在美國,因此能夠提供數以千計的高薪專業和工程職位。
在全球化時代,貿易政策和制造業回流的討論不僅涉及企業生產的地理位置,還關乎全球供應鏈的復雜性和產業生態的重新配置。蘋果等跨國公司所面臨的挑戰,正是全球經濟相互依賴的一個縮影。盡管回流制造業可能在短期內為美國帶來就業機會,但如果忽視了全球市場的需求和現有的產業優勢,這種政策可能反而會使美國及其企業陷入更加被動的境地。
全球化不僅僅是生產成本的考量,更是技朮、人才、資源和創新的共同作用下的成果。對於像蘋果這樣的企業來說,維持全球生產體系的協調發展,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而這一切,也許恰恰是美國想要實現經濟復興所無法忽視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