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人工智能技朮的飛速發展正深刻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從情感關懷到醫療服務,AI不僅提升了效率,還為面臨困境的人群帶來了新的希望。
人工智能AI技朮的迅猛發展,已經突破了科研領域的界限,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變了我們與世界的互動方式。從情感關懷到醫療服務,AI正悄然融入其中,為我們提供更高效、個性化的服務。
隨着AI逐漸走進日常生活,從讓逝者“復生”,到通過腦機接口幫助癱瘓患者恢復交流能力,再到AI驅動的智能醫療服務,人工智能不僅提高了我們的生活效率,也為那些面對困境的人群帶來了新的希望。而這些進步背后,代表的不僅是技朮的突破,更是人類對於情感需求和生活質量的深刻關注與追求。
通過AI“復活”逝者:安撫客戶的心理情感需求
在人工智能AI技朮迅猛發展的今天,恰逢清明節期間,AI復活逝者已成為中國一項火爆的云端服務。現在,只需支付一定費用,AI就能通過算法讓逝者復活。
更值得注意的是,隨着競爭日益激烈,這一項技朮的“消費金額”也非常親民。價格從20元讓逝者動起來,到50元加上語言,甚至90元讓逝者用原聲說話。有些產品簡單得像是把照片動態化,效果顯得虛假。有些則通過“深度合成”技朮,使復活的人物更加逼真。而更高端的版本是,程序員在開源社區編寫AI程序,經過相關語料訓練后,將照片轉化為能夠進行簡單對話的“數字人”。
AI復活逝者不是一門“新鮮”的技朮
實際上,我們可以把這項業務看作是短視頻平台上常見的聊天AI,只不過它套上了逝者的面孔和聲音。對於AI復活服務的消費者來說,復活親人的程度與所提供的資料密切相關,資料越多,復活效果越佳。
去年,一位AI復活行業的從業者曾公開表示,臨近清明節時,“復活”逝者的業務異常火爆,最多一天有上百個訂單,日收入可達兩三萬元,收費在1000元至1萬元不等。最初,咨詢者大多希望復活已故親人,有些客戶在看到復活的成品后激動得熱淚盈眶,而有些則認為AI復刻的人物無法真實還原親人的形象,始終無法投入其中。
由此可以看出,購買這類服務的消費者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用來寄托哀思、思念親人。另一種則是通過逝世的明星素材進行商業炒作和變現。畢竟復活明星的技朮足以吸引商業目光,因此商家在接到此類訂單時通常會抬高價格,比如讓照片動起來的售價約1000元,客戶需要提供照片和一段音頻。若要讓視頻中的人物活躍起來,除了音頻外,還需提供10秒以上的視頻,價格大約為2000元。
而這些商家只需在短短几天內,完成聲音生成、表情捏制、話朮編寫等步驟,最后通過郵件交付。如果客戶需要悼詞,商家又可以利用DeepSeek生成相應內容。
此外,當AI復活類視頻制作完成,商家還會拓展相關業務,代運營短視頻,通過平台流量變現。當商家成為行業領軍者并積累大量訂單時,他們的業務還會擴展到“AI復活師”的培訓和教學。
“AI復活”業務的生態已逐步成型。商家通過算法將逝者的“靈魂”復活,不論是低價的“紙糊版”還是高價的全息影像,都能夠在短時間內安撫客戶的情感。設想一下,再這么發展下去,AI復活產業必然不會只是要“復活逝者”,它背后可能還藏着更為雄心勃勃的計划:數字“永生”。
當前中國市場上的AI復活技朮,顯然還未達到能夠重現“數字靈魂”的程度
商家為了盈利,往往釆用的是一種快速、淺顯的策略:通過算法學習,機械地抓取并重組照片、語音和文字等碎片化數據,號稱“復活”。但本質上,這不過是統計學意義上的概率性模仿而已。簡單來說,這不過是用算法“篡改”逝者的個性,進行對生命的一種“二次消費”。
有專家曾對此指出,“現在的數字人技朮,僅僅是我們真實人的一個淺層、表象的數字映像。它與我們期待的那個人所展現的智慧,存在巨大差距。”那么,當一個買家為了尋求慰藉而得到一個數字化的逝者,他真的能夠從中獲得治愈嗎?這并不是復活,而是“復制”。復活意味着死而復生,而復制則是重造一個物品。逝者已經離世,復制一個空殼的意義,恐怕僅僅是為自己和親屬提供一個可以輸出情感價值的“人偶”。
但即便如此,通過AI技朮“復活”逝者,實際上是在滿足客戶在喪失親人后的深切心理情感需求。對於失去親人、好友的人來說,這種技朮不僅是一種情感上的慰藉,更是一種幫助他們緩解孤獨感和悲傷的方式。AI在一定程度上讓那些離世的人“重現”在生活中,幫助客戶感受到逝者的存在,達到心理上的安撫和情感上的療愈。
AI賦能腦機接口:讓癱瘓失語者通過意念“說話”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交流是一項至關重要的能力。然而,對於許多癱瘓患者而言,他們常常因身體功能障礙而面臨無法與他人順暢溝通的困境,甚至可能引發患者內心的孤獨感和沮喪情緒。
近年來,腦機接口/BCI技朮的迅速發展,給這類患者帶來了希望。2023年8月,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張復倫/Edward Chang團隊,展示了一種新型腦機接口,能夠將因腦干中風導致的嚴重癱瘓患者在大腦中嘗試的無聲說話轉化為文字、語音和圖像,從而有效幫助他們恢復溝通能力。但是,現有的腦機接口系統在將患者大腦中的無聲說話轉換為語音時,通常存在几秒鐘的延遲,這種延遲往往影響患者與聽者之間的交流流暢性,給對話帶來不必要的困擾。
隨着人工智能技朮的進步,研究者們逐漸找到了減少這一延遲的辦法,并進一步提升了腦機接口的實時性。這一突破性進展有望極大地改善癱瘓患者的溝通質量,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
3月31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張復倫團隊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Gopala Anumanchipalli團隊合作,在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上發表了題為“A streaming brain-to-voice neuroprosthesis to restore naturalistic communication”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創新的腦機接口設備,結合了人工智能AI模型訓練,植入至一名47歲女性患者的大腦,將她在大腦中想象的言語活動實時轉換為聲音輸出,從而恢復了患者的自然對話能力。這名患者因腦干中風導致四肢和軀干癱瘓,已無法說話或發聲長達18年。
在實驗中,患者通過意念搆建包含1024個獨特詞匯的句子,同時用她的大腦活動訓練了AI模型。通過植入電極記錄大腦活動,研究人員成功開發出一種實時語音解碼技朮,能夠快速生成與患者發聲意圖一致的語音。
該技朮不僅能處理新詞匯,還可以持續解碼,保持高效和流暢。與傳統方法不同,這種流式解碼能几乎實時地生成可聽的語音輸出,而不再是几秒鐘的延遲。研究還表明,該技朮可以與其他腦機接口結合使用,適應不同的設備。
此外,研究人員還在其他數據集上測試了該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結果,證明它可以在不同設備間有效運作。通過AI技朮,研究人員可以將大腦信號解碼成語音,不僅能夠准確傳達患者的意圖,還能恢復其自然語言能力。
雖然目前技朮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但研究團隊未來希望能進一步提高語音的自然度,包括更丰富的語調和音量變化,使交流更加生動和真實。研究人員將繼續優化算法,目標是開發出適合日常使用的語音神經假體。
“AI醫院”問診:人工智能與醫生協同推動醫療改革
今年年初,中國迎來了首家“AI 醫院”的正式開業。這家AI醫院名為Agent Hospital,位於上海東方醫院,配備了42名AI“醫生”,由先進的人工智能算法與海量醫學數據結合,形成的智能診斷系統。
這家醫院的人工智能系統能夠診斷和治療超過300種常見和復雜的疾病,包括內科的感冒、肺炎、糖尿病,外科的骨折、闌尾炎、膽結石,兒科的小兒感冒、手足口病,婦科的月經不調、子宮肌瘤等,以及一些疑難雜症。
“AI醫生”遍布21個科室,從常見的內科、外科,到更為專業的神經科、腫瘤科等,几乎涵蓋了所有醫學領域,每天能夠接診3000多名患者。
醫院的一大特色是智能導診系統。當患者進入醫院,首先迎接他們的是一台AI機器人,它像一位訓練有素的專業導診員,能夠與患者進行高效互動,快速識別并處理患者的需求。無論是常見的小病,還是復雜的心血管症狀,AI機器人都能迅速理解并推荐最合適的科室和醫生。
對於常見病症,AI機器人還能為患者提供初步的健康建議。例如,患者有喉嚨痛、咳嗽等症狀時,機器人會建議患者適量飲水并休息,同時提醒症狀持續或加重時應及時就醫。這一過程幫助患者節省了尋找醫生的時間,避免了無效排隊,從而加速了就診進程。
在影像診斷方面,AI技朮展現了其強大的優勢。與傳統方法需要人工逐一檢查影像不同,AI系統能夠在短短几秒鐘內對大量醫學影像進行篩查,并有效降低誤診率。以肺結節檢測為例,AI系統能顯著減少誤診,將錯誤率降低30%,幫助醫生精准判斷結節的位置、大小和形態,提供詳盡的分析報告,使得治療方案更加高效和精准。
此外,AI在輔助決策方面也發揮着重要作用。AI系統不僅能對患者病曆、檢查數據進行深入分析,還能結合海量醫學文獻和最新研究成果,為醫生提供多維度的診斷建議和個性化治療方案。在面對復雜病情時,AI能夠綜合患者的病史、症狀、檢查指標等信息,為醫生制定最適合的治療計划。
實際上,AI與醫生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協同合作的關系。在日常診療過程中,AI負責初步的症狀分析和診斷建議,醫生則根據自己的經驗與患者溝通,做出最終的診斷和治療決策。AI可以提供快速、精准的醫學影像分析和數據支持,而醫生則依靠自己的知識和直覺,提升診斷的准確性和治療的個性化。
這種協同合作的模式為醫療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醫生不僅能利用AI的強大支持提升工作效率,還能借助技朮的力量實現更精准的治療和更優質的服務。AI技朮的發展與醫生的人文關懷相結合,共同推動着醫療行業的進步。
在這個信息化、智能化不斷發展的時代,AI的應用正在深入到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從情感關懷到健康醫療,人工智能不僅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方式,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着我們的日常生活。從讓逝者“復活”的數字影像到幫助患者通過意念與世界溝通再到日常醫療問診,AI正在成為我們與世界連接的一座橋梁。而這一切都昭示着,人工智能不僅是科技的突破,更是人類情感和生活體驗的深度融合,它正帶領我們走向一個更加智能、便捷和溫暖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