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在全球對關鍵礦產需求激增、深海成為新資源前沿之際,美國正跨行政命令推動將太平洋海底金屬增收戰略儲備國家相關以製衡中國在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
近期,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在起草一項行政令,允許美國大量“囤積”太平洋海底的金屬資源,被添加到現有的聯邦原油和金屬戰略儲備,以對抗中國在電池金屬和稀土供應鏈方面的主導地位。受此消息影響,本周一美股槃前,加拿大深海釆礦公司TMC the Metals漲超20%。
在全球邁向潔淨、更智慧未來的浪潮中,從汽車電池風力到發電機、更從電動智慧型手機到先進國防系統的需求正以外部的速度增長。全球將目光投向地球上最後一個充分探索的巨大資源潛力區域:廣幽深邃的海底。本片沉默的藍色世界,正蘊藏著巨量戰略礦產,而成為各方、企業乃至國際社會角力的新舞台,一場關於未來資源主導權的競賽正悄然拉開帷幕。
美國簽令擴大深海採礦:直面中美資源競爭
隨着全球對關鍵礦產資源需求的激增,美國正大幅推進深海釆礦項目,以強化供應鏈自主性并應對潛在地緣政治風險。
所謂深海釆礦,主要是指借助專用重型機械設備,在數千米深的海床釆集富含金屬的礦物結核。這些結核主要由鎳、鈷、銅、錳等金屬元素組成,廣泛用於電動汽車電池、風力發電機與國防科技等關鍵領域。
據美國政府內部估算,僅在本土專屬經濟區范圍內,海床下可能蘊藏超過10億噸的多金屬結核,這些富含鎳、銅、錳、鈷等戰略金屬的礦石資源,長期被視為綠色能源轉型與高端制造業的核心基礎。若相關資源得以商業化開釆,預計在未來十年內將為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帶來高達3000億美元的增長,并創造超過10萬個就業崗位。
在此背景下,美國政府近期顯著加快相關政策部署。據知情人士透露,美方正擬定多項措施以加快深海礦產許可發放,并在本土建立相應的礦石提煉與加工能力。這一戰略意圖明顯:一旦全球供應鏈因地緣政治波動,如中美關系緊張或中國限制金屬出口而受限,美國也可迅速調動儲備以保障關鍵產業穩定運行。
4月24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明確指示相關聯邦機搆依照1980年“深海海底礦產資源法”加快深海釆礦發展,涵蓋美國專屬經濟區與具商業潛力的國際水域。行政令指出,包括鎳、銅、稀土元素在內的海底資源對於國家基礎建設、先進能源系統及國防工業具有戰略重要性。特朗普特別強調,美國必須維持在深海科學與資源技朮的領先地位,以遏制中國在海底礦產領域日益擴大的影響力,并加強與盟友的戰略協作。
但目前,深海釆礦面臨多重挑戰:一方面是技朮門檻與開釆成本高昂,另一方面則是公眾與環保組織對海底生態系統破壞的強烈關切。盡管ISA已就深海釆礦草擬多項監管框架,但尚未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最終法規,使得全球深海釆礦仍處於政策空窗期。
此外,部分國際法學者認為,即使美國非UNCLOS締約國,其亦應受公約所體現的習慣國際法原則約束。理由包括美國負有不採取違背公約目的與宗旨行動的“前條約義務”/obligation prior to the treaty,且在實踐中已享受了UNCLOS規定的航行自由等權利,因此也應承擔相應義務。
反對深海採礦的聲音也指出,存在減少對海底結核依賴的替代路徑。例如,包括特斯拉在內的電動汽車製造商正致力於減少電池中鎳和鈷的使用量。同時,預計到2050年,通過提高回收率可滿足美國電動汽車對鈷和鎳需求的約一半。
盡管如此,美國此次政策動作釋放出明確信號。在全球關鍵資源爭奪戰中,深海已不再是科技幻想,而將逐步成為現實地緣經濟的戰略前線。
與此同時,加拿大深海礦業先鋒企業The Metals Company(TMC)在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后隨即表示,申請在美國水域開展釆礦作業。這一市場動向凸顯了全球在關鍵礦產布局上的戰略競爭已悄然加劇,亦反映投資人對深海釆礦未來經濟潛力的高度關注。
The Metals:申請美國深海採礦許可
近日,加拿大金屬公司 /The Metals Company及其美國子公司向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 /NOAA提交了兩份深海探勘許可及一份商業開採許可的申請,意圖在國際水域,特別是夏威夷與墨西哥之間的克拉里恩-克利珀頓斷裂帶/Clarion-Clipperton Fracture Zone (CCZ),展開多金屬結核的開採作業。CCZ之所以成為深海採礦的焦點,是因為其海床富含多金屬結核。這些結核蘊藏著豐富的鎳、鈷、錳和銅,均為製造可充電電池的關鍵原料,已被美國政府列為“關鍵礦物”。
TMC提交申請的時間點,恰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旨在加速深海採礦許可審批流程的行政命令後不到一週。TMC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Gerard Barron表示,這些申請旨在為美國足以滿足數十年需求的本土鄰近礦物資源,並聲稱此舉將使美國有機會重塑其在全球深海事務中的領導地位,並建立負責任的、基於科學的採礦標準。
然而,TMC與美國政府的行動被視為繞開了現有的多邊國際框架。儘管已有160多個國家批准了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並據此成立了ISA負責制定深海採礦規則,但美國至今未批准該公約。美國這一以國家利益為導向的政策,并未在國際社會獲得一致認同。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規定,國際水域海底資源被界定為“全人類的共同遺產”,其開發、利用與管理須由聯合國旗下的國際海底管理局/ISA統一授權與監督。
目前,圍繞深海採礦的國際監管進程目前陷入僵局。
此前,島國諾魯對加拿大金屬公司 /The Metals Company的贊助觸發了國際海底管理局/ISA在2021年啟動規則制定程序。然而,由於成員國在責任歸屬等關鍵問題上未能達成共識,ISA未能在2023年的既定限期前完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採礦規章草案。與此同時,科學界與環保團體普遍認為,人類對深海生態系統的認知極為有限。其詳細程度甚至不及月球表面地圖,無法充分評估商業開採可能帶來的環境風險。
近期在克拉里恩-克利珀頓斷裂帶/CCZ的科學考察中,發現了大量未知新物種(高達90%的採集樣本為科學界首次記錄),進一步凸顯了在制定嚴格環保管制措施前進行開採的潛在危害。基於這些考量,包括加拿大和墨西哥在內的30多個國家已公開呼籲暫停或禁止深海採礦活動,直至完善的國際規則出台。
在此背景下,TMC公司似乎已對國際多邊進程的緩慢失去耐心,轉而向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 /NOAA尋求單邊許可。該公司已正式提交一份商業開採許可申請,計劃在聖地牙哥以南約1300海浬處,面積達25,160平方公里的CCZ海床區域進行多金屬結核的商業採集。此外,TMC還提交了兩份勘探許可申請,以評估更多潛在礦區。
據相關資料顯示,TMC公司聲稱已投入超過5億美元為商業開採做準備,並預計可從CCZ回收大量關鍵金屬(鎳1550萬噸、銅1280萬噸、鈷200萬噸、錳3.45億噸)。該公司同時主張,海底採礦的環境影響小於陸地採礦,並對其曾資助的一項揭示深海存在“暗氧”現象的研究結果提出異議。
在全球能源轉型與供應鏈重塑的背景下,海底資源競賽正加速白熱化。從國家政策推動到企業實際投入,圍繞深海礦產的戰略博弈已從概念構想走向實際行動,TMC的最新申請只是眾多行動中的冰山一角,凸顯出全球對深海關鍵礦藏主導權的激烈爭奪。
海底資源競賽白熱化:全球爭奪深海的關鍵礦藏
除了已受到廣泛關注的先驅者如The Metals Company,全球範圍內還有多家企業和國家級實體正積極部署,準備在這片潛力巨大的藍色疆域中佔據一席之地。這場競賽不僅關乎商業利益,更牽動著未來數十年的全球資源戰略格局。
美國新創的環保採礦方案,Impossible Metals -
來自美國的Impossible Metals公司是這場競賽中一個值得關注的技術驅動型參與者。成立於2019 年,總部位於加州聖荷西,並在加拿大與沙烏地阿拉伯設有據點,該公司明確將重點放在開發創新的水下機器人技術。其核心目標是在最小化對脆弱海洋生態系統干擾的前提下,從海床中精準採集對電池製造至關重要的金屬。目前,Impossible Metals已向美國政府提交商業開採申請,初步鎖定美屬薩摩亞附近的特定海域,試圖以更環保的方式開啟深海資源利用的可能性。
太平洋島國的自主探索,Marawa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
地處太平洋中心、直面氣候變遷威脅的吉里巴斯共和國,也透過其國營企業Marawa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加入了這場深海探索。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吉里巴斯擁有對其廣闊專屬經濟區內潛在海底資源的權利。該公司專注於深海資源的勘探與科學研究,代表著資源擁有國試圖掌握自身命運、尋求永續發展新路徑的努力。他們的行動不僅是經濟考量,也關係到國家如何在變化的世界中確保其未來。
中國進行資源佈局,五礦集團的深海潛力 -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金屬消費國之一,其國有龍頭企業中國五礦集團/China Minmetals自然不會缺席這場資源競賽。這家成立於1950年、總部位於北京的大型綜合性企業集團,業務橫跨礦產勘探開發、冶金工程、貿易物流乃至金融地產。雖然其深海採礦的具體行動多透過子公司進行,但無疑是中國確保關鍵礦產供應、實現國家資源戰略的重要一環。五礦集團的參與,更是凸顯了國家力量在深海資源開發中的重要角色。
俄羅斯的國家地質力量,JSC Yuzhmorgeologiya -
俄羅斯同樣透過其國營地質勘探公司Rosgeologiya(旗下可能包括JSC Yuzhmorgeologiya等實體)參與其中。Rosgeologiya的核心使命是為俄羅斯補充和開發各類地質資源,雖然其公開的業務重點涵蓋油氣、水資源、地熱能等多個領域,但其深厚的海洋地質勘探能力和國家背景,使其成為深海礦產領域不可忽視的潛在競爭者。該公司的活動旨在強化俄羅斯的整體能源與資源安全,深海礦藏自然也可能納入其長遠戰略視野。
陸地礦物方的不同視角,Blue Minerals -
儘管主題聚焦於深海,但提及Blue Minerals公司提供了一個有趣的對照。該公司專注於陸地天然礦物,特別是沸石/Zeolite在農業、園藝及牲畜健康領域的應用,提供礦物補充劑和客製化解決方案。他們致力於永續農業和環境友善方案,例如將沸石用於液態氮肥和飼料添加劑。雖然其業務與深海採礦截然不同,但它提醒我們,全球對礦物資源的需求是多面向的,而尋求永續和創新的解決方案,無論是在陸地還是海洋,都是產業發展的共同趨勢。
產業鏈的連動效應下,中下游企業的間接受益 -
深海採礦的興起,其影響絕不僅限於直接參與勘探和開採的企業。整個產業鏈的中下游環節,特別是那些從事鎳、銅等金屬精煉以及電池材料生產的企業,也密切關注著事態發展。一旦深海礦產能夠穩定供應,這些企業將可能因為原料來源的增加和潛在成本的變化而間接受益。政策的推動和市場需求的增長,使得這些相關供應鏈企業也成為這波深海經濟浪潮中值得留意的潛在贏家。
從應對氣候變遷所需的綠色能源轉型,到全球供應鏈格局的深刻重塑,深海採礦已不僅僅是一個短期的政策熱點,它更可能成為未來十年全球資源戰略地圖上不可或缺的關鍵一塊拼圖。這片藍色疆域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力,但也伴隨著環境保護的嚴峻挑戰和技術實現的高度不確定性。究竟誰能率先克服障礙,掌握核心技術,並在複雜的國際法規與環境標準下成功實現商業化開採,從而主導這場新興的深海經濟圈競賽,已成為全球產業和資本市場未來持續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