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本田通過與太空技朮公司合作,將其氫能和燃料電池技朮應用於太空探索,致力於為月球任務提供可持續能源支持,展現了汽車制造商在太空領域的創新與突破。
隨着全球航天探索進入新紀元,越來越多的行業巨頭開始涉足太空領域。傳統的航空航天公司和技朮巨頭已不再是唯一的主角,越來越多的跨界企業正在將其創新技朮帶入太空,推動人類探索未知的邊界。
近日,本田/Honda公司宣布,專注於氫能領域的下一步突破,正在與太空技朮公司Sierra Space和Tec-Masters合作,在國際空間站/ISS測試其高壓差水電解系統。該技朮能夠通過太陽能和月球土壤中的水持續發電并制氧,為宇航員提供呼吸所需的氧氣。此技朮已在本田的電動汽車中使用,現在公司計划將其擴展到太空領域,以便為太空和地球上的生命提供支持。
燃料電池太空新應用:白天產氧晚上產電
盡管氫動力汽車面臨諸多挑戰,如燃料供應和成本壓力,本田依然相信氫能將在2040年前幫助其實現車輛脫碳。
本田計划將其數十年的燃料電池經驗應用於創建一種被稱為循環再生能源系統的再生燃料電池系統。通過能量和物質守恆的原理,這一系統將持續產生氧氣、氫氣和電能。氫動力再生系統將成為人類在月球表面定居的一部分,并且通過在月球上進行技朮壓力測試,驗證其在地球上的實際應用。
本田表示,“這一項目是本田再生燃料電池系統願景的一部分,旨在提供先進的能源存儲,支持人類在月球表面生存。我們設想,循環可再生能源系統將成為人類在月球上持續居住的基礎設施,利用月球上可用的陽光和水資源。通過提升這一系統的性能,我們能夠改進長壽命的再生燃料電池,這些電池將可作為地球和太空中的清潔、可再生能源。”
該系統的工作原理如下:在月球白天,系統將通過太陽能電池板捕捉陽光產生電能。然后,使用本田的高壓差水電解系統從月球水源中提取氫氣和氧氣。月球夜晚,部分氧氣將被用於宇航員呼吸,其余氧氣則用於發電。電解過程的唯一副產品是水,水將被回收到系統中,形成一個閉環能量循環。
“這一過程類似於地球上的家用太陽能系統,白天儲存多余的能量,晚上則能提供電力。” 本田的燃料電池系統將利用月球的陽光和水源,在月球的兩周周期內為系統提供持續動力。
此外,該系統將被設計得非常緊湊,以便運輸到月球并不占用過多空間,同時去除機械壓縮部分,減少維護需求。所需的原料將儲存在小型氣體容器中,進一步簡化了系統的復雜性和空間需求。
去年年底,本田宣布成立了“空間開發部門”,旨在推動美國的技朮發展并加強與美國航天工業的合作。僅僅几個月后,我們就看到了這一部門的第一個重大項目,涉及開發再生燃料電池系統,該系統不僅支持太空生命,還經過改造后能在地球上運行。
目前尚不清楚該技朮的研發進展,但本田本周宣布,計划在國際空間站上測試其高壓差水電解系統。為此,本田與Sierra Space合作,后者將負責將該技朮通過Dream Chaser太空飛機運送到太空,同時Tec-Masters將為該任務提供技朮支持。
雖然該技朮的具體細節尚未全面公布,但如果成功,這項技朮不僅能為月球上的生活提供支持,也可能為地球上的能源需求提供替代解決方案。
過往,盡管氫動力汽車面臨許多挑戰,例如充氫問題和成本上升,本田依然希望氫能能夠幫助其在2040年前實現汽車脫碳目標。而現在,本田希望利用氫能推動太空探索,計划在月球表面建立人類的棲息地,與馬斯克等人共同開拓月球未來,加入太空賽道的激烈競爭中。
本田加入太空競賽:推動月球能源解決方案
實際上,本田并非唯一一家試圖為美國宇航局/NASA計划中的月球前哨站提供電力的潛在承包商。除了本田之外,近年來,多家汽車制造商都紛紛宣布了對蓬勃發展的太空產業的投資,這一趨勢顯示出汽車行業對太空探索的高度關注。
今年1月,全球最大汽車制造商丰田/Toyota公司宣布將向日本火箭初創公司星際科技/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公司投資4400萬美元。這項投資旨在支持該公司在太空領域的研發,特別是在開發太空運輸系統和相關技朮上。
Interstellar成立於2013年,不僅擁有成熟的航天技朮,還成功進行了七次小型亞軌道MOMO火箭的發射。在2019年,MOMO火箭成功進入太空,使其成為首家將商業火箭送入太空的日本企業。通過引入丰田在汽車行業積累的生產技能與管理理念,Interstellar計划將火箭制造流程轉變為高效、高質量且經濟可行的模式。
丰田的這筆投資是汽車制造商逐步向太空產業拓展的一部分,展現了他們在太空領域的雄心和長遠規划。通過與這些創新型太空公司合作,丰田希望將其汽車和能源技朮帶入太空,以實現跨行業的技朮整合和應用。
丰田汽車董事長丰田章男在對此表示,公司發掘軌道火箭的研發潛力,希望能夠突破地球的出行限制。他進一步闡述了要與馬斯克的SpaceX在航天領域一較高下的願景,指出未來的出行不僅應局限於地球,全球航天技朮的發展需要多家企業的參與,而不僅是SpaceX一家獨大。
近年來商業航天業的崛起,越來越多的汽車公司開始看到太空市場的潛力,紛紛投入資源進行相關技朮研發和項目合作。同時,中國也在航天領域積極布局,吉利集團旗下的商業航天企業時空道宇已擁有30顆在軌衛星,并實現了24小時內覆蓋全球90%的區域,為用戶提供高效的衛星服務。
如今,本田、丰田等車企的跨界投資,使得全球航天領域的競爭正在不斷加劇。各大企業紛紛探索以汽車行業的先進技朮為基礎的新航天戰略,未來的市場將充滿變數與機會。在未來的全球航天新時代,誰才是未來太空旅行的真正領跑者呢?隨着技朮的不斷進步,太空探索的未來變得更加充滿希望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