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Precision Neuroscience獲FDA核准推出非侵入式腦機介面植入技術,以更安全微創的方式進軍臨床應用,搶佔全球腦機產業競賽先機。
在未來的科技版圖中,“用大腦直接控制機器”不再只是科幻,而是正迅速成為現實。隨著人工智能AI、腦神經科學與高階運算技術的融合加速,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 簡稱BCI,成為新一輪科技競賽的核心戰場。這場競賽的主角不只包括Neuralink、Meta、Google等科技巨頭,一批由神經科學家領軍的新創公司也正迅速崛起,試圖用更安全、快速進入臨床的方式顛覆傳統醫療與人機互動的邊界。
就在這場腦機競賽如火如荼之際,一家名為Precision Neuroscience的初創企業,悄然從實驗室走進手術室,並以獲得FDA核准的最新進展,向外界正式宣告:人類與科技之間的連結,將迎來全新的方式。
Precision Neuroscience腦部植入物比Neuralink侵入性更小?
由Neuralink前聯合創始人Benjamin Rapoport共同創辦的新創公司Precision Neuroscience,近日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可開始生產一種新型腦機介面植入物。與傳統深入腦組織的植入技術不同,這款裝置僅安裝在大腦皮層表面,並具備可逆、安全、微創的特性。
Precision近期已在一名63歲帕金森氏症患者體內成功植入該設備。醫師將一塊比髮絲還薄、內嵌1024個微電極的柔性貼片安裝於患者大腦表面,患者經簡單訓練後,即可透過意念控制機械手臂發出動作指令。患者形容這次經歷為奇妙,並期望該技術未來能幫助他恢復日常精細動作的能力。
這款被稱為“第七層介面”/Layer 7 Cortical Interface的裝置可作為臨時植入物使用長達30天,適用於開顱手術期間的大腦映射等醫療場景,並具備記錄與刺激神經活動的雙重功能。其設計允許通過極小切口進行植入與取出,不會對腦組織造成永久性損傷。
Precision聲稱,FDA的許可是其腦機介面平台邁向臨床與商業應用的重要里程碑。公司目前已在美國五家醫療機構對37名患者進行測試,並計劃於2026年展開商業分銷。未來,Precision的願景不止於手術輔助,還希望開發出能幫助癱瘓者用意念交流與控制裝置的全新穿戴式或植入式系統。
此外,該公司已籌集逾1億美元的C輪融資,並與多家知名醫療中心開展臨床合作研究。外部專家指出,該技術能大幅提升大腦功能區域的精準定位,對癲癇、語言與認知研究具有顯著價值。
這項技術的關鍵在於累積大量神經活動數據,用於訓練更高效的腦解碼演算法。隨著腦機介面從實驗室走向臨床,Precision的出現正為這一領域帶來前所未有的可行性與希望。
“非侵入性”醫療成未來趨勢
隨著人工智能AI與神經科學的交叉融合加速,腦機介面已成為下一波科技巨頭押注的焦點。除了Elon Musk的Neuralink、Meta在腦訊號解碼領域的研究,微軟與谷歌亦透過收購與投資布局腦神經科技。Precision Neuroscience以更安全、低風險的技術切入臨床應用,迅速建立市場差異化,正好搶佔Neuralink尚未完全啟動商業化的空檔期。
與深入腦組織、風險較高的傳統植入式技術相比,Precision採用的“皮層表面貼片式”介面更容易獲得醫療監管部門的認可,也能更快進入臨床場景。這種低風險、高靈敏度的設計模式,為腦機介面應用拓展到癲癇監控、術中輔助、甚至康復治療創造了新的可能,技術轉化效率明顯優於競爭對手。

Precision的產品不僅能讀取大腦訊號,也能精準刺激特定神經區域,這為雙向通訊型BCI打下基礎。在這條賽道上,誰能更早建立起高解析度神經數據庫、精準建模人腦訊號與行為的對應關係,誰就更有可能率先開發出具規模化應用價值的個人化大腦技術平台。
在BCI領域,演算法與硬體之間的融合正成為突破關鍵。Precision利用其平台累積的高品質神經數據來強化AI解碼模型,實現從神經訊號到實際控制指令的無縫轉換,這種大腦到數位世界的直接接口,預示未來BCI將成為元宇宙、虛擬現實、甚至AI助理互動的核心技術基礎。
隨著臨床應用穩步擴展,Precision有望逐步轉型為一個以神經數據為核心的SaaS平台供應商,為醫療機構、康復中心甚至消費級應用提供訂閱式服務。與此同時,大量神經圖譜資料亦有望為藥物研發、精神健康評估等場景提供基礎資料支持,延伸產業價值鏈。
目前,Precision成為首批獲FDA正式批准進入臨床應用的BCI初創之一,這不僅是技術突破,也意味著該領域將迎來監管標準競賽的開局。誰能定義設備安全性、數據隱私、操作流程等業界準則,誰就有可能成為腦機介面產業標準制定者,進一步拉開與後進者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