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曾被視為“垃圾DNA”的遠古病毒序列,現被發現在人類基因調控中扮演關鍵角色,尤其影響胚胎發育並可能促成物種差異,正改寫我們對基因組功能的認知。
過去被科學家視為“垃圾DNA”的部分,現如今可能是我們基因組中最具力量的調控密碼之一。自這類非編碼DNA片段首次被發現並被稱作“垃圾”以來,生物學家們一直在探討它們是否真的無用。如今的主流觀點認為,這些片段雖不直接參與蛋白質合成,卻在整體基因組中佔據了極大比例,顯示它們可能具有重要功能。
根據一項國際研究,潛藏在人體基因內的遠古病毒DNA,在控制基因的啟動與關閉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尤其在人類胚胎發育初期尤為重要。這些病毒序列原屬於早已消失的病毒,經過演化後轉變為微型的基因開關。
近日,一支來自亞洲的國際研究團隊發表成果,指出這些非編碼區域中某些特定片段,很可能是調控細胞功能不可或缺的關鍵因子。這一發現正逐步改寫我們對人類基因組運作方式的基本認知。研究團隊透過新型分析技術與大規模實驗,發現部分病毒DNA片段在啟動基因表達上效果特別顯著,甚至可能參與塑造人類與其他靈長類物種間的差異。
從“垃圾DNA”到基因調控主角:轉座子的功能新解
自1869年瑞士醫生弗里德里希·米歇爾首次分離出DNA以來,科學家對基因的結構與功能展開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探索。其中一個重大突破發生於1940年代,細胞遺傳學家芭芭拉·麥克林托克首次發現了轉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s,簡稱TEs也被稱為“跳躍基因”,這些DNA片段能夠在基因組中移動位置,打破了當時對基因穩定性的認知。
隨著人類基因組計畫的展開,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約有45%的基因組由轉座子構成。這些序列之所以能在演化過程中大量累積,與它們特有的“複製-粘貼”機制密切相關。然而,由於其高度重複、來源可疑(多與古老病毒有關),TE長期以來被視為無用的“垃圾DNA”,甚至被誤認為是基因組的演化負擔。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進步,對轉座子的看法開始顯著改變。越來越多證據顯示,TE不僅在基因組的結構維持上扮演角色,也與基因調控、染色體重組、甚至物種形成密切相關。然而,正因為其序列重複性與跨物種分布的複雜性,使得科學家在技術上仍難以深入研究這類序列的實際功能。
近期,一項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的國際合作研究提出了一種全新的TE分類方法。研究團隊來自日本、中國、美國與加拿大,他們跳脫傳統的序列比對工具,轉而以演化保存度與物種間的比較基因組學為核心,重新編碼與分類這些跳躍基因,為探究其功能開啟新局。
研究人員特別鎖定了MER11這個轉座子家族,這是一組起源於數千萬年前、廣泛存在於靈長類基因組中的序列。為了深入分析,團隊根據其演化年代將MER11分為四個亞組(MER11_G1至G4),其中G1為最古老,G4則為最新。這一分類不僅有助於追溯其演化歷程,也為評估其功能潛力提供了新依據。
令人意外的是,研究顯示最年輕的MER11序列(G4)具有最強的基因調控能力。這些序列在胚胎發育早期扮演重要角色,能夠影響關鍵基因的開啟與關閉。這一現象暗示,隨著演化進展,轉座子並非持續退化,而是被選擇性地保留下來並擔負起新的功能。
更進一步的推論指出,像MER11這樣的轉座子可能參與了物種形成的過程。因其對基因調控網絡有極強影響,甚至可能導致不同族群在發育與生理上的分化,從而促進新物種的產生。這種微小但廣泛的基因調控變化,正是演化能量積累的重要來源之一。
儘管並非所有TE都具備明確功能,這項研究再次挑戰了“垃圾DNA”的傳統觀點。在基因組中,每一段看似沉默的序列都有可能是潛在的調控因子,或在特定條件下發揮關鍵作用。與其將未知視為無用,不如承認我們對基因組的理解仍處於初步階段。而TE的研究,正是通往全貌的關鍵之一。
基因組的潛行者:MER11與轉座因子的逆轉命運
近期國際團隊的一項研究指出,部分轉座因子不僅能夠插入基因組,更可能改變周圍基因的活性。特別是在特定細胞類型(如幹細胞或神經細胞)中,某些TE會充當基因調控元素,精確調節基因的開啟與關閉,進而影響細胞的命運與功能。
而進一步分析顯示,人類與近親物種如黑猩猩、恆河猴的MER11_G4序列,經歷了不同程度的突變與演化。這些細微差異導致轉錄因子結合能力出現改變,進而影響調控功能。首席研究員陳迅博士指出,這些差異可能正是物種分化的遺傳根基,讓轉座子成為推動物種演化的潛在驅動力。
MER11的研究提供了一個鮮明例證:即便最初以入侵者身分進入基因組,TE仍可能被細胞「收編」,演化為具有調控功能的元件。透過分析這些序列在不同物種間的保存程度,並以功能性測試加以驗證,研究人員首次系統性地展示古老病毒DNA如何參與塑造現代靈長類的基因調控網絡。
為了驗證MER11在實際生物系統中的功能,研究團隊運用了“慢病毒大規模平行報告基因檢測”/lentiMPRA技術。他們在人類幹細胞與早期神經細胞中測試了超過7000個MER11序列。結果顯示,最新一代的G4序列對基因表現影響最大,並與調控基序,即影響基因活性的短DNA片段高度相關。
儘管我們早在20世紀末便已完成人類基因組測序,但井上文隆博士指出,許多基因組區域的功能依然是謎。像MER11這樣的轉座因子正好揭示了非編碼區的潛能,這些看似沉默的DNA區域,實際上可能參與著複雜的基因調控網絡,甚至牽動著個體發育、疾病風險與物種演化的關鍵節點。
雖然有些人仍將轉座子視為無用,僅為了自身複製而存在的寄生基因,但這項研究指出,演化往往不會長期容忍毫無貢獻的基因元素。生命傾向於將所有現有材料轉化為可用資源,轉座子正是一例。從病毒殘留物到調控工具,它們的轉變也反映出基因組的靈活性與生物進化的創造力。
這項研究不僅重塑了我們對“垃圾DNA”的認知,也提醒我們,科學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結論,而是一場不斷修正與深化的探索。那些曾被忽略、甚至貶低為無用的基因片段,如今正一步步揭示其潛藏的價值與功能。在未來的基因醫學、發育生物學乃至演化研究中,這些沉默的序列可能將成為最具潛力的線索,幫助我們理解人類的起源、差異與命運,並開啟一個真正全面解讀基因組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