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在全球供應鏈高度依賴的背景下,美國近期加徵關稅政策正迅速引發企業運營、市場信心與經濟穩定的連鎖反應,成為各界高度關注的焦點。
在全球供應鏈高度依存、市場節奏日益加快的當下,貿易政策的微小調整往往能在短時間內引發連鎖反應。對於以高效率、低成本運營為核心的零售業和制造行業而言,關稅已不僅是進出口環節的稅負問題,更成為影響企業戰略決策、消費者購買行為乃至經濟穩定預期的重要變量。
近期,美國政府對進口商品加徵的一系列高關稅政策,引發了零售業巨頭與中小制造企業的普遍擔憂。關稅對商品供應、企業運營乃至整體經濟帶來多重沖擊的討論,變得尤為緊迫。
美國零售巨頭:關稅政策或引發商品短缺
近日,美國三大零售企業:沃爾瑪/Walmart、塔吉特百貨/Target Corporation及家得寶/Home Depot的首席執行官私下向總統特朗普發出警告,稱其高強度的關稅與貿易政策正嚴重擾亂全球供應鏈,可能在未來數周內導致商店貨架大面積空置,并進一步推高商品零售價格。
據悉,Walmart與Target的高層於本周一在白宮與特朗普總統會晤。值得注意的是,兩家公司此前已在公開場合對特朗普關稅政策所可能引發的價格上升表達擔憂。
會后,兩家公司分別發表聲明。Walmart表示,“我們與總統及其團隊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會談,感謝能有機會分享我們的見解。”Target則指出,“我們與總統及零售同業就貿易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重申我們致力於持續為美國消費者提供優質價值。”
早前,美國政府對來自中國的商品加徵高達145%的進口關稅,對大多數其他國家徵收統一的10%關稅。該政策在近几周內對市場造成劇烈震蕩,引發了關於消費者物價上漲、經濟增速放緩及全球供應鏈緊張的廣泛擔憂。
實際上,在今年3月關稅戰爆發初期,Walmart便曾試圖要求其中國供應商降價以緩解成本壓力。然而,據報道,Walmart中國區負責人隨后被中國政府約談,理由是企業單方面要求供應商降價存在破壞供應鏈穩定、損害中美商業合作與美國消費者利益的風險。
目前,關稅政策已對零售行業搆成巨大壓力。據知情人士指出,美國零售巨頭企業高管們警告稱,美國范圍內的門店可能很快面臨庫存枯竭的局面,其所描繪的經濟困境或將在短期內迅速明朗化。
美國中小企業:關稅不確定性帶來的“進退兩難”
除了零售業巨頭企業,眾多中小企業也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今年以來,“朝令夕改”的關稅實施方式,已經深刻改變了企業的成本結搆、運營策略乃至生存方式。
最直接的影響是,關稅增加導致了直接成本的大幅度上漲。以電腦硬體制造商Hyte為例,該公司詳細披露了其一款售價100美元的電腦機箱在當前關稅體系下的成本變化。按照實際結搆,該產品由50%鋁材和50%其他材料組成。在加徵關稅前,僅需繳納20%的基礎關稅,即20美元。但在額外政策生效后,鋁材部分被徵收25%的材料稅(12.5美元),而其余材料則需承擔高達125%的報復性關稅(62.5美元)。如此一來,整機的關稅總額高達95美元,使得其總成本翻倍至195美元。
這一趨勢在其主推型號Y40機箱中體現得更加明顯。在未徵稅前,其每台落地成本為92.23美元,以129美元的建議零售價銷售,企業自身利潤僅為5.27美元。而隨着多輪關稅疊加:包括10%、20%及125%的報復性稅,其成本暴漲至196.26美元,甚至可能攀升至214美元。這意味着在售價維持在140美元的前提下,公司每售出一台就虧損超過91美元。更嚴重的情況出現在Q80液體冷卻器上,徵稅后單台關稅几乎等同於其原定零售價,使其完全喪失在零售市場中的可行性。
迫於成本壓力,Hyte已被迫中止該類產品在美國市場的發貨計划,并將業務重心轉移至其他海外市場。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曾是其最重要的銷售區域,占據了總收入的65%。

與此同時,關稅還引發了一系列系統性的負面反饋循環。
在高額關稅的重壓下,企業被迫壓縮訂單量,不僅打破了原有的規模經濟效應,導致單位產品成本上升,還因關稅按比例計算而形成成本的“滾雪球”效應。同時,關稅通常需在清關前支付,進一步加劇了中小企業的現金流緊張,不得不通過借貸維持運營,進而抬高了融資成本與財務風險。
此外,不穩定的政策環境加劇了庫存管理的難度,企業在面對高成本和滯銷風險時,不得不承受倉儲壓力和清貨虧損。為規避不確定性,多數企業只願引進銷售前景最穩妥的主流產品,導致市場上產品多樣性銳減,消費者選擇空間大幅壓縮。
更為值得注意的是,關稅本身固然帶來負擔,但真正致命的是政策執行的“不確定性”,使企業難以制定可持續的經營策略。
几乎所有受訪企業代表都指出,比高額關稅本身更具沖擊力的,是政策執行上的極度不穩定與不可預測。政策頻繁更迭、豁免標准模糊、官方信息滯后,都使企業難以進行長期商業規划。
Hyte指出,當稅率在數日內從20%跳漲至120%,電子產品是否獲得豁免的消息又前后矛盾,公司管理層根本無從制定有效策略。Cooler Master的物流專家也表示,必須每天追蹤新聞更新以調整操作,而關稅實施的具體條款往往姍姍來遲,海關執行標准不明,導致操作混亂。I Buy Power則強調,業務成功依賴於可預測性,而當前政策的不一致性正逐步侵蝕這種根基。Corsair更是直言,對“未來一周將會發生什么”這種根本性的不確定,已成為市場劇烈動蕩的關鍵因素。
關稅的具體執行往往滯后於政策公布,企業必須等待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發布正式操作指南,這進一步增加了企業端操作與財務規划的復雜性。
而關於“為何不將制造回流美國”的質疑,多位行業專家指出,這一戰略雖然方向可取,但其執行在現實中几乎難以落地。
將制造業遷回美國在現實操作中面臨重重障礙,遠非短期政策能夠解決。從供應鏈的角度來看,現代電子產品如主板,往往由上百家零部件廠商協作完成,涉及數千個組件,且這些零件分布在全球各地。若要將整個供應體系轉移至美國,等同於重建一整套產業生態,所需時間可能以十年為單位計算。
與此同時,中國等亞洲制造中心早已形成高效密集的產業集群,原材料供應、組裝、包裝等環節距離極近、反應迅速,而美國目前缺乏這一基礎條件,即便轉移至越南、泰國等國,也難以維持原有效率,往往面臨30%至40%的產能損失。
此外,美國制造業還面臨高昂的人力成本和技能短缺的雙重壓力。與亞洲每小時2至4美元的工資相比,美國工人薪資普遍高達15至20美元,且制造業不易吸引大量熟練工人。更關鍵的是,即使實現部分生產本地化,許多關鍵原材料仍需從海外進口,難以完全擺脫關稅影響。例如,有些企業必須追溯原料原產地,以確定其是否來自被徵稅國家。最終,所有的高成本都不可避免地傳導至消費者端。
一些業內人士對此指出,本土制造的產品價格往往是進口商品的數倍,嚴重削弱了市場競爭力。多位受訪者認為,若要實現制造業回流,應更多依靠稅收減免、研發激勵等正向政策,而非依賴懲罰性關稅這種短期手段。
面對全球供應鏈高度融合的現實,任何試圖通過單邊關稅手段“重塑產業版圖”的政策,其代價不僅是企業利潤的壓縮與消費者成本的上升,更是對市場信心和國際合作基礎的削弱。真正可持續的制造業振興,必須建立在制度透明、政策連貫、國際協調與技朮創新的基礎之上。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球競爭格局中實現經濟韌性與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而不是陷入反復震蕩的關稅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