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在內外挑戰交織下,加拿大正面臨重建經濟與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時刻,而本次大選將決定未來政府如何回應企業期待、推動改革、並因應日益嚴峻的對美貿易關係。
在全球經濟震盪與地緣政治緊張的背景下,加拿大正處於一個關鍵性的“十字路口”。高通膨與高利率尚未完全退場,技術變革與產業重組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加上與美國的經貿摩擦日益升溫,這些內外挑戰迫使加拿大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的經濟體質與戰略定位。選民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與對現狀的不滿,亦讓此次大選成為一場對“如何重建競爭力”的全民公投。
無論誰在4月28日的大選中勝出,都將肩負起一項艱鉅任務:在多年經濟停滯之後重振加拿大經濟,並應對與美國日益升高的貿易衝突。在擺脫經濟困境的路徑上,各大主要政黨領袖雖未完全一致,卻在多數議題上達成了共識。以下是各政黨在組成新政府後,可能採取以推動急需經濟成長的四項具體措施。
加速自然資源計畫審批
加拿大能源企業指出,美國帶來的挑戰突顯出本國亟需強化能源基礎設施的重要性。
有企業家表示,“加拿大正面臨一個有限時效的契機,可以藉此鞏固經濟主權、推動經濟成長,並重塑我們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我們有能力透過出口液化天然氣,取代高排碳的燃煤使用,進而為盟友提供能源安全,同時減少全球碳排放。”
在選舉活動開跑之際,加拿大多家大型能源公司的領導人在一封公開信中詳述了他們認為有助於振興經濟的關鍵政策建議。
信中指出,“聯邦政府的影響評估法以及針對西海岸的油輪禁令,已成為發展的障礙,亟需全面改革與簡化。監管流程必須更有效率,而政策決策則需具備抵抗司法挑戰的能力。”這裡的重點在於措辭的差異:能源業界並非要求全面廢除現行立法,而是呼籲針對制度進行深層次的改革與優化。
對此,兩大政黨均表態將致力於加速審批流程。保守黨承諾推動建設“加拿大能源走廊”,並設立一個資源項目加速辦公室,目標是一年內完成審批。而自由黨則主張成立“大型聯邦專案辦公室”,以確保在兩年內對重大專案做出決策。
消除長期存在的貿易壁壘
從產品標籤規範到專業執照標準,加拿大層層疊疊的貿易壁壘,長期以來使企業在跨省經營時面臨重重困難,甚至寸步難行。儘管改革呼聲不斷,歷屆政府往往在地方保護主義的壓力下選擇維持現狀:每一次,保護本地產業的慣性都凌駕於打破壁壘、促進加拿大經濟整合的動力之上。
然而,面對可能對經濟造成沉重打擊的國際關稅壓力,要求徹底改革內部市場的聲音日益高漲。
有專家對此表示,“這應該是新政府最優先處理的問題之一。這些內部障礙本不應該存在,解決起來其實相當簡單。”若能消除加拿大境內非地理性的貿易障礙,跨省貿易量最高可望提升15%。
同一報告也顯示,若全面解除所有內部貿易限制,加拿大人均GDP將增加約3.8%。其中受益最大的將是規模較小的省份,例如愛德華王子島,其實質GDP可望提升高達 16%。
作為回應,聯邦政府已於今年2月宣布,將“加拿大自由貿易協定”中聯邦層級的豁免項目從原本的39項削減至19項,邁出改革內部市場的第一步。
加強軍事裝備製造
自由黨與保守黨的政綱皆提出實現北約國防支出佔GDP2%的目標,雙方均承諾將解決軍隊招募困難、添購新型裝備,以及升級北極地區的軍事設施。然而,實現這一目標意味著政府需投入數千億加元。
加拿大全球事務研究所對此指出,“根據資金用途的不同,加拿大每投入一加元國防支出,平均可創造兩個就業機會,並帶動約兩加元的直接、間接與誘發型經濟活動。”該研究所為設於卡加利與渥太華的國際事務智庫。
加拿大亦擁有若干國際知名的國防製造企業,例如位於安大略省倫惇的裝甲車生產基地,以及在魁北克與阿爾伯塔營運的無人機製造商。
即便是加拿大尚未涉足製造的軍備項目(如潛艇),其合約也將對本土投資產生正面效應。這歸功於一項名為“工業與技術利益政策”/ITB的補償機制:任何獲得國防採購合約的企業,必須在加拿大進行等額的投資,以回饋本地經濟。這意味著,即使合約最終由美國企業獲得,對方也必須承諾在加拿大境內投入相應價值的資金,進行生產、技術或其他形式的經濟合作。
思考加拿大在AI的優勢
在本月於溫哥華舉行的TED2025大會上,前谷歌執行長埃里克·施密特指出,人工智能AI領域蘊藏著龐大的經濟潛力,但同時也面臨一項關鍵瓶頸:能源供應。
“能源確實是一大限制,我舉個例子。根據我本週在美國國會作證時引用的數據,若要滿足人工智能的成長需求,美國還需額外新增約90千兆瓦的發電容量。”他表示。
這一需求規模極為龐大。人工智能資料中心的電力消耗速度驚人,已引發能源供需的高度關注。不過,施密特也指出了一條可行的解決路徑:讓加拿大發揮水力發電資源豐富的優勢,進行發電。
加拿大在人工智能領域已有深厚基礎。該國兩位重量級學者傑弗裡·辛頓與約書亞·本吉奧,被視為人工智能的奠基人,目前分別領導多倫多與蒙特婁的研究機構。
聯邦政府去年也加大投入,宣布24億加元的AI產業發展計畫,重點強化運算能力與技術基礎設施。自由黨承諾將在現有政策基礎上擴大投資,而保守黨則提出未來四年內削減近23億加元相關支出,雖然細節仍不明,但強調將釋放數千億加元投資於數據中心等基礎建設領域。
無論最終由哪個政黨執政,重建經濟的任務都才剛剛開始。真正的挑戰在於下一任總理能否兌現承諾。選舉勝利只是開始,而實施政策、釐清優先事項、並在當前經濟疲軟與潛在貿易戰的雙重壓力下推動改革,將是更加艱鉅的考驗。
在這場關鍵轉折的時刻,加拿大面臨的不僅是一場經濟上的修復工程,更是一場國家定位的重新思考。未來的繁榮,將取決於我們是否能在轉型中看見機會,在變局中凝聚共識。唯有打破長久以來的制度性掣肘,鼓勵創新與投資,並在全球經濟的浪潮中重新奠定自身的競爭優勢,加拿大才能不再只是被動回應變局的國家,而是主動塑造未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