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在全球AI技朮加速演進與國產化浪潮推動下,寒武紀憑借技朮突破與生態布局,正成長為支撐中國智能計算體系的核心力量。
在人工智能全面滲透全球產業體系、演變為新一輪科技革命關鍵變量的背景下,AI芯片正逐步從單一硬件形態躍升為支撐國家科技自主、保障數字經濟安全的戰略性基礎設施。在這一技朮變革驅動下,中國本土芯片廠商正加快突破、發展,全面加速“自主研發”的戰略部署。
近日,中國人工智能芯片設計企業“寒武紀科技”,憑借云端AI芯片產品線的強勁增長,創下曆史最高營收。作為AI芯片國產替代的關鍵力量,寒武紀不僅因其技朮研發深度和生態搆建能力廣受關注,也被外界譽為“中國版英偉達”。本文將以專業視角,深入剖析這家被稱為“AI芯片第一股”的公司究竟有何來曆,以及其在智能計算新時代中所扮演的戰略角色。
中國AI芯片第一股,寒武紀是什么?
寒武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ambricon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Limited成立於2016年,總部位於中國北京市,是一家專注於人工智能AI芯片設計與技朮研發的高科技企業。公司以“讓機器更好地理解和服務人類”為使命,致力於搆建高效能、可擴展的智能計算平台,推進中國AI芯片產業的自主可控與技朮突破。

寒武紀由陳天石教授及其創始團隊與中國科學院計算技朮研究所投資平台中科算源聯合設立。自成立之初,寒武紀即聚焦於深度學習處理器架搆的自主研發。公司早期優化的Cambricon-1A芯片,成功集成至華為麒麟970處理器中,成為全球首款搭載AI專用處理單元的商用智能手機芯片,標志着中國AI芯片實現了從實驗室向商業化的關鍵躍遷。
在后續發展中,寒武紀持續發布多款面向云計算、邊緣計算及終端設備的AI處理器與加速卡產品,搆建起覆蓋“云-邊-端”全場景的芯片產品體系,并同步布局平台化系統軟件,形成軟硬件一體化、訓練與推理融合的智能計算解決方案。
其Cambricon-1A芯片為全球首款商用深度學習處理器,曾與特斯拉Autopilot、IBM Watson等共同入選世界互聯網大會“世界領先科技成果”。而在資本市場方面,公司於2020年7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成功上市。
盡管取得顯著成就,寒武紀在發展過程中亦面臨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與市場競爭的挑戰。2022年,美國政府將寒武紀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限制其獲取部分先進制造設備與技朮資源。2023年一季度,受宏觀環境與業務調整影響,公司出現2.55億元的淨虧損。2024年,伴隨華為啟動自主NPU芯片研發,寒武紀不再位列其供應鏈體系內。
目前,寒武紀擁有強大的資本背景,股東陣容包括阿里創投、科大訊飛、聯想、國新資本、中科圖靈等。此外,其產品也廣泛應用於服務器制造商和行業客戶,服務於互聯網、金融、交通、能源、電力及制造等關鍵領域,助力AI能力向多行業滲透與規模化落地。
截至2024年9月3日,寒武紀的市值1005億元,市值規模位列中國芯片上市公司第2,僅次於1797億元的海光信息。可疑問在於,自上市以來,公司便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據相關財報顯示,2017年至2024年八年間,寒武紀共計虧損54.17億元。如此體量的收入規模,寒武紀到底是怎么支撐得起千億市值的?
千億市值,寒武紀靠什么支撐?
寒武紀的主營業務是人工智能核心芯片的研發、設計和銷售,應用於各類云服務器、邊緣計算設備、終端設備中。目前,云端產品線與基礎系統軟件和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成為公司營收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據寒武紀最新年報數據,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為1.85億元,同比增長27.09%。其中,云端產品線表現突出,上半年貢獻了6105.18萬元的營收,成為公司第一大營收來源。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在第三季度實現顯著增長,單季度營業收入達到1.21億元,同比增長285%。盡管公司目前仍處於虧損狀態,但營收的增長和業務結搆的優化表明公司正朝着積極的方向發展。

云端產品線 -
寒武紀的云端產品線主要包括自研的云端智能芯片、加速卡以及集成上述核心部件的訓練整機,廣泛應用於云服務器和數據中心中的高強度人工智能任務處理。該產品線旨在滿足AI計算復雜度和數據吞吐量日益增長的需求,是公司在AI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核心支撐能力。
其中,訓練整機集成寒武紀自研芯片與加速卡,搆建出自主可控的AI訓練服務器平台,顯著提升了端到端性能的一致性與系統協同效率。2023年該業務實現收入0.906億元,2024年上半年收入達0.611億元,呈現穩定增長態勢。
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 -
此外,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成為寒武紀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該業務模式通過將自研的加速卡或訓練整機產品,與合作伙伴提供的服務器、網絡及存儲設備整合,并配套寒武紀自主開發的集群管理軟件,搆建成完整的數據中心級AI集群系統,廣泛應用於地方智能計算中心建設項目。
近年來,人工智能產業的高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隨着中國大模型技朮進入密集創新階段,相關研發團隊數量快速增加,推動市場對AI算力基礎設施的需求呈現指數級上升。在此背景下,寒武紀芯片已被應用於包括DeepSeek在內的代表性大模型項目,其硬件架搆從實驗室驗證走向規模化部署,標志着中國AI芯片開始具備實際商業化落地能力。這一關鍵轉變不僅提升了中國芯片在產業鏈中的話語權,也對整個芯片行業的價值體系重塑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其次,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的重塑顯著加快了中國自研替代芯片的進程。面對海外高端芯片在技朮和出口層面的多重封鎖,中國對“自主可控”算力解決方案的需求迅速攀升。
寒武紀憑借其自主研發的云端AI芯片,抓住市場窗口,成功實現了12倍的收入增長,充分展現了在供給受限與本土需求爆發的雙輪驅動下,中國高性能芯片所蘊藏的巨大增長潛力。這種由地緣政治和產業變局共同驅動的結搆性內需,不僅為寒武紀的快速發展提供了現實支撐,也為中國AI芯片行業的自主突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
受以上影響,在研發投入方面,寒武紀延續了高強度的技朮投入策略。2024年,公司研發支出超過10億元,占營收比重高達91%,這一近乎“激進式”的研發模式,雖對短期盈利搆成一定壓力,但從產業規律來看,高投入正是應對半導體行業技朮快速迭代、爭取先發優勢的必要路徑。寒武紀正試圖通過持續技朮創新,搆筑長期技朮護城河,以增強其在未來AI芯片競爭中的持續作戰能力。
而在資本市場層面,寒武紀同樣受到高度關注。從估值視角來看,公司股價受益於“AI產業化+國產替代”雙輪驅動的市場情緒,獲得了顯著的估值溢價,也反映出投資者對其未來現金流增長的信心預期。
在此背景下,寒武紀正加速搆建智能計算基礎設施生態,持續推動“軟硬協同、云邊融合”的平台化布局,力爭在全球AI芯片競爭中邁向價值鏈核心位置,成為引領下一代人工智能技朮產業化的重要力量。

聚焦智能計算基建生態,加速邁向全球AI核心
隨着美國對中國加強AI芯片出口管制,以寒武紀為代表的中國本土企業正逐步凸顯其作為“平價版英偉達”的市場價值。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芯片已躍升為2024年中國出口額最高的商品類別,出口總額高達1595億美元。在全球AI芯片產業鏈加速重搆的背景下,中國“自主可控”戰略正進入關鍵突破期。寒武紀等企業不僅將在國內填補高端芯片供應缺口,更有望以性價比優勢打入國際市場,成為中國AI科技力量崛起的重要支點,并逐步在全球AI芯片生態中占據一席之地。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當前中國AI芯片行業的競爭日趨白熱化。除了寒武紀,華為昇騰、壁仞科技、登臨科技等廠商也加大在訓練和推理芯片上的布局,且部分產品在算力、功耗比等指標上已實現突破,市場分化趨勢初顯。
與此同時,若未來國際半導體巨頭重返中國市場,或將加劇原本已趨激烈的競爭格局。此外,AI大模型技朮的落地進程仍存在不確定性,若下游應用需求放緩,將對算力基礎設施的市場預期搆成負面影響,并可能引發階段性產能過剩。
寒武紀的故事不僅是一家科技企業的發展軌跡,更映射出中國在全球AI芯片賽道上從“追趕者”到“挑戰者”的曆史進程。在技朮主權與數字經濟時代深度交匯的背景下,芯片已成為國家戰略能力的重要體現。寒武紀的探索路徑證明了:中國企業不僅有能力在全球科技浪潮中占據一席之地,更有潛力引領未來技朮范式的變革。
下一個時代的核心競爭力,不僅取決於誰擁有最強的算法和算力,更在於誰能搆建出最具適應性與生態聯動性的智能計算平台。而在這一全球博弈的新賽道上,寒武紀,仍在書寫屬於中國AI芯片的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