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现代家电寿命缩短并非纯粹企业恶意设计,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结果,包括技术进步、成本压力与消费习惯的改变。
你是否也曾感叹,如今的家电似乎不如老一辈用上几十年的电器那么耐用?洗衣机、冰箱、电视,动辄就出故障,维修费用高昂,最终不得不更换新品。这究竟是我们的错觉,还是现代电器真的“不中用”了?
据相关数据显示,过去几十年来,家用电器的使用寿命仅略有下降。 美国家用电器制造商协会/AHA最近的研究表明,2010年大多数家用电器的使用寿命为11至16年。到2019年,这一数字已下降至9至14年。
过去,大多数人曾怀疑问题的根源是否在于所谓的“计画性报废”,即是一种企业刻意设计产品寿命较短、借此促使消费者频繁更换商品的策略。从电子装置到厨房小家电,这种现象似乎在各类产品中屡见不鲜。但在经过相关资料研究后,我们发现真相比表面看来更为复杂。
无可否认,现代家电的寿命确实缩短了。但是实际差距可能没那么巨大,也没有我们普遍想像得那么严重。企业当然应对部分现象负责,但其他因素同样不容忽视:包括政府政策带来的意外影响、全球市场上的激烈价格竞争,以及消费者对智慧化、多功能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
效率与安全法规:更轻更节能,却牺牲了耐用性
几乎所有拥有数十年维修经验的家电技术人员,都不约而同地指出现代家电不耐用问题的源头:联邦针对用水与能源效率的法规。
这些法规无疑带来了许多正面影响。它们让家电更环保、更节能,例如取消燃气炉中会漏气的常亮指示灯、淘汰破坏臭氧层的冷媒、强化炉具的防火安全机制,并大幅减少洗衣机与洗碗机的用水与耗电量,从而降低家庭能源成本。
但在追求能源效率和使用安全的当下,电器制造商不得不对产品进行大幅调整。随着这些环保目标的推进,家电的设计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资深维修技师指出,这些标准要求所有加热、冷藏与清洗设备满足特定的节能指标,自1987年起由美国能源部管理,且每六年就会重新评估并提升要求。尤其是自21世纪初以来,标准已历经多轮强化。
此外,这样的设计复杂性对维修人员也提出更高要求。有专家表示,他们不但得频繁学习新技术,还需添购全套新型维修设备与工具,才能应对更新后的家电规格。也有技术专家指出,节能标准无意间牺牲了家电的可修复性。他以冰箱为例,以前的铜制冷却管路可以焊接修复,如今多采用较轻且散热效率高的铝材,但铝材较难维修,通常只能整组更换。
这样的变化不只限于冰箱,比如压缩机与马达依据环境条件以变速运作、燃气炉不再有简单的常亮火焰,而是仰赖电脑控制点火系统、洗衣机与洗碗机也需依赖算法与感测器来精准控制水量等等。
未来,这些能源效率标准是否会放宽仍未可知。目前,特朗普政府曾试图撤销部分规范,但多数专家认为,即使政策反转,短期内也难以改变现有设计与生产逻辑。毕竟,这套系统已深深嵌入现代家电的每一个螺丝与电路之中。
国际竞争与价格战:功能更丰富,但用料更“精打细算”
大约在2010年左右,LG和三星等国际品牌大举进入美国市场,它们以丰富的功能和相对低廉的价格迅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这场突如其来的价格战,迫使其他制造商也开始降低成本,以保持竞争力。结果,为了压低售价,电器内部的零部件往往选用了更便宜的材料,这直接影响了电器的整体质量和可修复性。消费者虽然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到功能更多的电器,但其耐用性却打了折扣。
有专家对此指出,若考虑通膨因素,现代家电其实比50年前便宜得多,而这也对其耐用性产生了影响。根据一项研究表明,1972年西尔斯/Sears一台洗衣机售价220美元,烘干机为90美元。按通膨调整后,这笔交易在2025年的价格将接近2400美元;而如今,一套洗衣机和烘干机在Sears只需约1200美元。
然而,价格战的代价就是对材料成本的大幅压缩。如今许多马达与冰箱的冷却系统都改用铝代替传统的铜材质。虽然铝便宜、轻量,但可维修性差。而铜则更耐用,且可以进行焊接修复。
有资深维修技师则表示,现今市售电器的零件品质不如从前,从烤箱的温控器到瓦斯阀门都显得更脆弱。 “这些产品不是为了持久使用而造的。”她直言,“它们就是被设计成消耗品。”也有产品设计专家进一步指出,为了在不牺牲性能的前提下降低成本,许多设计师会选择模组化设计。例如,一整块塑胶零件可能取代十几个需要用螺丝组装的小部件,甚至用强力胶取代传统螺丝,使维修几乎不可能进行。
电器“电脑化”:高科技带来便利,也伴随脆弱性
现代电器正变得越来越像电脑。为了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更多样化的功能,它们内部集成了大量的数字和计算机组件。想想你的智能冰箱、带触摸屏的洗衣机,这些都是科技进步的体现。然而,就像我们的手机和电脑一样,这些高科技、精密的电子元件在面对高温、低温或潮湿等环境变化时,往往比传统的机械部件更加脆弱,也更容易损坏。一旦这些复杂的电路板出现问题,维修起来不仅难度大,成本也往往不菲。
到了1990年代末与21世纪初,随着家电制造业为配合法规现代化、同时电脑电路板变得更小、更易于量产,家用电器的功能竞赛才正式展开。
即便有人声称不会被配备大萤幕的冰箱吸引,但实际上,许多消费者对这些功能趋之若鹜,甚至将其视为基本配备。像是自动清洁烤箱、洗碗机的第三层碗架(最早由Miele在1987年推出)、数位定时器、对流加热、洗衣机的精致洗程,还有冰箱门上的饮水机,都成为现代家电的标配。而最近,可客制的色彩与饰面也成为消费者选购时的重要考量。
有家电设计师回忆道,2005到2008年间,他曾效力于美国一家大型家电品牌,当时企业正加速从传统模拟装置转向数位化操作介面。 “这一切的背后驱动力,是为了比竞争对手多一点功能。”他说。
触控萤幕的现代外观本身即具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它能为设计师提供更多空间植入新功能。 “现在的消费者会想要超强冷冻、夜间静音模式,甚至八种不同形状的冰块。而模拟面板根本无法容纳如此多的实体按钮,根本没有足够的空间挤下那么多按键。”
此外,消费者对新功能的渴望不减反增。购买新冰箱或炉灶,往往不只是因为旧机器坏了。现今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外观时尚、功能先进的产品,甚至只是为了让厨房看起来更新、更具现代感。而这种需求也恰好契合家电厂商持续推出新款产品的节奏。
现任三星客户品牌经理也指出,家电汰换的理由五花八门,例如产品有刮痕、变色、过时、不搭配装潢,或因搬家而不想带旧机器。通用电气家电的发言人也表示,许多顾客更换电器的动机其实是出于外观上的考量,而不单纯是功能问题。
不过,新功能虽提升使用体验,却也带来额外的复杂性。惠而浦前产品工程师、现任商业冷冻设备公司负责设计与品质测试指出,即使是像洗碗机新增一层架子这类看似简单的改动,也会增加零件、系统与潜在故障的风险。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高端品牌选择只保留最实用、最稳定的功能,这并非因为保守,而是基于经验与可靠性的考量。举例来说,高端冰箱品牌True Residential就透露,公司花了整整四年,才决定在其对开门冰箱上新增制冰功能,且最终选择在冷冻室内放置一个基本款制冰机。 “我们不会把制冰机或饮水机设在冰箱门上。”
维修复杂化:专业门槛高,消费者望而却步
随着电器内部结构日益复杂,维修也变得更加困难。不同品牌的电器往往拥有专有的电脑板和维修工具,维修人员需要经过特定的认证才能操作。这使得找到能够维修所有类型电器的技术人员变得越来越难,而维修本身的成本也水涨船高,有时甚至比购买一台全新的电器还要贵。
例如,根据欧洲环境局/EEA2023年的一份报告指出,欧洲有35%的洗衣机和30%的冰箱在购买后5年内出现故障,但仅有不到20%的故障洗衣机和冰箱被送修。 消费者宁愿购买新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维修成本过高。
一项调查显示,修理一台出现故障的现代洗衣机,其费用可能达到新机价格的50%甚至更高,而更换主板等核心电子元件的费用甚至可能直接超过购买一台经济型新机的价格。 更甚者,有些制造商会限制零配件的供应,或者将维修手册和诊断工具设为私有,使得第三方维修更加困难,迫使消费者不得不依赖原厂高昂的维修服务,或者干脆选择放弃维修。面对高昂的维修费和耗时耗力的过程,许多消费者索性选择直接更换,进一步加剧了电器的“短命”现象。
延长电器使用寿命的七种方法
那么面对这些挑战,我们作为消费者该如何应对?如果预算有限,可以考虑购买最便宜、最简单的电器,因为它们通常部件少,易于维修。如果预算充足,可以选择超高端的奢侈品牌,这类产品往往更注重维护和维修,且寿命较长。对于中档预算的消费者,建议选择功能最少、没有过多“花哨”功能的型号,并考虑购买延长保修。以下为延长电器使用寿命的七种方法:
精简功能,回归基本 -
越多的功能,代表机器内部越复杂,故障的机率也随之升高。虽然某些设计确实带来了便利,例如炉灶的数位触控面板、洗衣机的客制化洗程或冰箱的自动制冰与出水功能,但这并不表示每一项附加功能都是必要的。例如,你可能并不需要双制冰系统,或能连接手机App远端操作的洗碗机。选择那些真正符合需求、功能精简的电器,不仅更耐用,通常也能省下一笔预算。
慎选刚上市的新机型 -
购买最新款家电前,务必审慎评估。通常大型电器商场或品牌官网会标注“全新上市”机型,但这类产品往往尚未经过市场长期考验。专家指出,这些机型可能是为了赶上法规变更而匆促推出,技术人员对其维修尚不熟悉,甚至备用零件可能尚未完善供应。这些风险在新进美国市场的品牌产品上尤其明显。特别是像LG、三星、海信等品牌经常每年发表大量主打科技的新产品,虽创新但潜在风险也高。
考虑延长保固与定期保养计画-
延长保固与维修保养服务可以有效降低长期使用的总成本,尤其对于昂贵或结构复杂的家电来说尤为重要。在理想状况下,维修的花费应该远低于直接更换整台机器。
学会正确使用与简单保养 -
许多人从未阅读家电说明书,也忽略定期保养这一步。其实,像是定期清理冰箱背后的灰尘与宠物毛发、按时更换滤水器等,都能预防不少常见故障。德州一家家电学校的负责人希瑟‧戴尔-约德强调,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保养措施,对延长机器寿命有关键作用。了解什么行为该避免也同样重要,例如,在炉灶线圈下铺铝箔可能导致感应器短路,反而增加损坏风险。
提前了解在地维修资源-
选购家电前,最好先查询所在地区是否有经验丰富的维修人员。理想的技师应有三年以上实务经验,能针对不同品牌进行准确诊断,避免“修机反坏”的情况。
尝试自行维修基本故障 -
越来越多家庭开始尝试DIY修理家电,特别是在经济压力下。像Encompass正建立的Centriq维修资料库,就整合了数百种家电型号的结构图、零件资讯与DIY难度评估,帮助消费者自行维修,iFixit、Fixit Clinic也是类似资源平台。此外,一些州已通过法规,要求厂商提供详细的维修手册给消费者。根据维修权运动者Nathan Proctor的说法,如果你居住的州支持这类法案,可以主动索取维修资讯与工具。若遭拒绝,也可向Repair.org提出申诉。
接受小瑕疵,不必完美主义-
不是所有损坏都需要立刻更换整台机器。像有客人的冰箱制冰机故障后,他会选择移除故障零件,改为手动取冰。他说,“我女儿很习惯这样操作,现在只要从冰槽中舀冰就好了。”这类替代使用方式虽非完美,但能延长机器寿命、避免浪费,也是一种实用的生活态度。
归根结底,现代家电的“短命”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在追求科技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浪潮中,我们或许在某种程度上牺牲了产品的耐用性和可修复性。然而,作为消费者,我们并非束手无策。通过更明智的购买决策、积极的日常维护,以及推动“维修权”等理念的普及,我们依然能够延长家电的使用寿命,减少资源浪费,共同构建一个更可持续的消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