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在全球对关键矿产需求激增、深海成为新资源前沿之际,美国正跨行政命令推动将太平洋海底金属增收战略储备国家相关以制衡中国在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
近期,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在起草一项行政令,允许美国大量“囤积”太平洋海底的金属资源,被添加到现有的联邦原油和金属战略储备,以对抗中国在电池金属和稀土供应链方面的主导地位。受此消息影响,本周一美股槃前,加拿大深海釆矿公司TMC the Metals涨超20%。
在全球迈向洁净、更智慧未来的浪潮中,从汽车电池风力到发电机、更从电动智慧型手机到先进国防系统的需求正以外部的速度增长。全球将目光投向地球上最后一个充分探索的巨大资源潜力区域:广幽深邃的海底。本片沉默的蓝色世界,正蕴藏着巨量战略矿产,而成为各方、企业乃至国际社会角力的新舞台,一场关于未来资源主导权的竞赛正悄然拉开帷幕。
美国签令扩大深海采矿:直面中美资源竞争
随着全球对关键矿产资源需求的激增,美国正大幅推进深海釆矿项目,以强化供应链自主性并应对潜在地缘政治风险。
所谓深海釆矿,主要是指借助专用重型机械设备,在数千米深的海床釆集富含金属的矿物结核。这些结核主要由镍、钴、铜、锰等金属元素组成,广泛用于电动汽车电池、风力发电机与国防科技等关键领域。
据美国政府内部估算,仅在本土专属经济区范围内,海床下可能蕴藏超过10亿吨的多金属结核,这些富含镍、铜、锰、钴等战略金属的矿石资源,长期被视为绿色能源转型与高端制造业的核心基础。若相关资源得以商业化开釆,预计在未来十年内将为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带来高达3000亿美元的增长,并创造超过10万个就业岗位。
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近期显著加快相关政策部署。据知情人士透露,美方正拟定多项措施以加快深海矿产许可发放,并在本土建立相应的矿石提炼与加工能力。这一战略意图明显:一旦全球供应链因地缘政治波动,如中美关系紧张或中国限制金属出口而受限,美国也可迅速调动储备以保障关键产业稳定运行。
4月24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明确指示相关联邦机构依照1980年“深海海底矿产资源法”加快深海釆矿发展,涵盖美国专属经济区与具商业潜力的国际水域。行政令指出,包括镍、铜、稀土元素在内的海底资源对于国家基础建设、先进能源系统及国防工业具有战略重要性。特朗普特别强调,美国必须维持在深海科学与资源技术的领先地位,以遏制中国在海底矿产领域日益扩大的影响力,并加强与盟友的战略协作。
但目前,深海釆矿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是技术门槛与开釆成本高昂,另一方面则是公众与环保组织对海底生态系统破坏的强烈关切。尽管ISA已就深海釆矿草拟多项监管框架,但尚未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最终法规,使得全球深海釆矿仍处于政策空窗期。
此外,部分国际法学者认为,即使美国非UNCLOS缔约国,其亦应受公约所体现的习惯国际法原则约束。理由包括美国负有不采取违背公约目的与宗旨行动的“前条约义务”/obligation prior to the treaty,且在实践中已享受了UNCLOS规定的航行自由等权利,因此也应承担相应义务。
反对深海采矿的声音也指出,存在减少对海底结核依赖的替代路径。例如,包括特斯拉在内的电动汽车制造商正致力于减少电池中镍和钴的使用量。同时,预计到2050年,通过提高回收率可满足美国电动汽车对钴和镍需求的约一半。
尽管如此,美国此次政策动作释放出明确信号。在全球关键资源争夺战中,深海已不再是科技幻想,而将逐步成为现实地缘经济的战略前线。
与此同时,加拿大深海矿业先锋企业The Metals Company(TMC)在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后随即表示,申请在美国水域开展釆矿作业。这一市场动向凸显了全球在关键矿产布局上的战略竞争已悄然加剧,亦反映投资人对深海釆矿未来经济潜力的高度关注。
The Metals:申请美国深海采矿许可
近日,加拿大金属公司/The Metals Company及其美国子公司向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NOAA提交了两份深海探勘许可及一份商业开采许可的申请,意图在国际水域,特别是夏威夷与墨西哥之间的克拉里恩-克利珀顿断裂带/Clarion-Clipperton Fracture Zone (CCZ),展开多金属结核的开采作业。 CCZ之所以成为深海采矿的焦点,是因为其海床富含多金属结核。这些结核蕴藏着丰富的镍、钴、锰和铜,均为制造可充电电池的关键原料,已被美国政府列为“关键矿物”。
TMC提交申请的时间点,恰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旨在加速深海采矿许可审批流程的行政命令后不到一周。 TMC公司董事长兼执行长Gerard Barron表示,这些申请旨在为美国足以满足数十年需求的本土邻近矿物资源,并声称此举将使美国有机会重塑其在全球深海事务中的领导地位,并建立负责任的、基于科学的采矿标准。
然而,TMC与美国政府的行动被视为绕开了现有的多边国际框架。尽管已有160多个国家批准了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并据此成立了ISA负责制定深海采矿规则,但美国至今未批准该公约。美国这一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政策,并未在国际社会获得一致认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规定,国际水域海底资源被界定为“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其开发、利用与管理须由联合国旗下的国际海底管理局/ISA统一授权与监督。
目前,围绕深海采矿的国际监管进程目前陷入僵局。
此前,岛国诺鲁对加拿大金属公司/The Metals Company的赞助触发了国际海底管理局/ISA在2021年启动规则制定程序。然而,由于成员国在责任归属等关键问题上未能达成共识,ISA未能在2023年的既定限期前完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采矿规章草案。与此同时,科学界与环保团体普遍认为,人类对深海生态系统的认知极为有限。其详细程度甚至不及月球表面地图,无法充分评估商业开采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
近期在克拉里恩-克利珀顿断裂带/CCZ的科学考察中,发现了大量未知新物种(高达90%的采集样本为科学界首次记录),进一步凸显了在制定严格环保管制措施前进行开采的潜在危害。基于这些考量,包括加拿大和墨西哥在内的30多个国家已公开呼吁暂停或禁止深海采矿活动,直至完善的国际规则出台。
在此背景下,TMC公司似乎已对国际多边进程的缓慢失去耐心,转而向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NOAA寻求单边许可。该公司已正式提交一份商业开采许可申请,计划在圣地牙哥以南约1300海浬处,面积达25,160平方公里的CCZ海床区域进行多金属结核的商业采集。此外,TMC还提交了两份勘探许可申请,以评估更多潜在矿区。
据相关资料显示,TMC公司声称已投入超过5亿美元为商业开采做准备,并预计可从CCZ回收大量关键金属(镍1550万吨、铜1280万吨、钴200万吨、锰3.45亿吨)。该公司同时主张,海底采矿的环境影响小于陆地采矿,并对其曾资助的一项揭示深海存在“暗氧”现象的研究结果提出异议。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供应链重塑的背景下,海底资源竞赛正加速白热化。从国家政策推动到企业实际投入,围绕深海矿产的战略博弈已从概念构想走向实际行动,TMC的最新申请只是众多行动中的冰山一角,凸显出全球对深海关键矿藏主导权的激烈争夺。
海底资源竞赛白热化:全球争夺深海的关键矿藏
除了已受到广泛关注的先驱者如The Metals Company,全球范围内还有多家企业和国家级实体正积极部署,准备在这片潜力巨大的蓝色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场竞赛不仅关乎商业利益,更牵动着未来数十年的全球资源战略格局。
美国新创的环保采矿方案,Impossible Metals -
来自美国的Impossible Metals公司是这场竞赛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技术驱动型参与者。成立于2019 年,总部位于加州圣荷西,并在加拿大与沙乌地阿拉伯设有据点,该公司明确将重点放在开发创新的水下机器人技术。其核心目标是在最小化对脆弱海洋生态系统干扰的前提下,从海床中精准采集对电池制造至关重要的金属。目前,Impossible Metals已向美国政府提交商业开采申请,初步锁定美属萨摩亚附近的特定海域,试图以更环保的方式开启深海资源利用的可能性。
太平洋岛国的自主探索,Marawa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
地处太平洋中心、直面气候变迁威胁的吉里巴斯共和国,也透过其国营企业Marawa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加入了这场深海探索。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吉里巴斯拥有对其广阔专属经济区内潜在海底资源的权利。该公司专注于深海资源的勘探与科学研究,代表着资源拥有国试图掌握自身命运、寻求永续发展新路径的努力。他们的行动不仅是经济考量,也关系到国家如何在变化的世界中确保其未来。
中国进行资源布局,五矿集团的深海潜力 -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金属消费国之一,其国有龙头企业中国五矿集团/China Minmetals自然不会缺席这场资源竞赛。这家成立于1950年、总部位于北京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业务横跨矿产勘探开发、冶金工程、贸易物流乃至金融地产。虽然其深海采矿的具体行动多透过子公司进行,但无疑是中国确保关键矿产供应、实现国家资源战略的重要一环。五矿集团的参与,更是凸显了国家力量在深海资源开发中的重要角色。
俄罗斯的国家地质力量,JSC Yuzhmorgeologiya -
俄罗斯同样透过其国营地质勘探公司Rosgeologiya(旗下可能包括JSC Yuzhmorgeologiya等实体)参与其中。 Rosgeologiya的核心使命是为俄罗斯补充和开发各类地质资源,虽然其公开的业务重点涵盖油气、水资源、地热能等多个领域,但其深厚的海洋地质勘探能力和国家背景,使其成为深海矿产领域不可忽视的潜在竞争者。该公司的活动旨在强化俄罗斯的整体能源与资源安全,深海矿藏自然也可能纳入其长远战略视野。
陆地矿物方的不同视角,Blue Minerals -
尽管主题聚焦于深海,但提及Blue Minerals公司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对照。该公司专注于陆地天然矿物,特别是沸石/Zeolite在农业、园艺及牲畜健康领域的应用,提供矿物补充剂和客制化解决方案。他们致力于永续农业和环境友善方案,例如将沸石用于液态氮肥和饲料添加剂。虽然其业务与深海采矿截然不同,但它提醒我们,全球对矿物资源的需求是多面向的,而寻求永续和创新的解决方案,无论是在陆地还是海洋,都是产业发展的共同趋势。
产业链的连动效应下,中下游企业的间接受益 -
深海采矿的兴起,其影响绝不仅限于直接参与勘探和开采的企业。整个产业链的中下游环节,特别是那些从事镍、铜等金属精炼以及电池材料生产的企业,也密切关注着事态发展。一旦深海矿产能够稳定供应,这些企业将可能因为原料来源的增加和潜在成本的变化而间接受益。政策的推动和市场需求的增长,使得这些相关供应链企业也成为这波深海经济浪潮中值得留意的潜在赢家。
从应对气候变迁所需的绿色能源转型,到全球供应链格局的深刻重塑,深海采矿已不仅仅是一个短期的政策热点,它更可能成为未来十年全球资源战略地图上不可或缺的关键一块拼图。这片蓝色疆域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但也伴随着环境保护的严峻挑战和技术实现的高度不确定性。究竟谁能率先克服障碍,掌握核心技术,并在复杂的国际法规与环境标准下成功实现商业化开采,从而主导这场新兴的深海经济圈竞赛,已成为全球产业和资本市场未来持续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