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算力作为数字时代的核心动力,正引发全球范围内关于技术创新、安全与经济实力的激烈竞赛,其不均衡分布加速重塑世界格局和国际力量格局。
上个月,人工智能AI公司OpenAI执行长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头戴安全帽、身穿反光背心与工作靴,亲自视察位于德州的超级资料中心施工现场。这座规模堪比纽约中央公园的设施预计耗资高达600亿美元,并配备自有天然气电厂,最快明年完工,将成为全球最强大的AI运算基地之一。而就在奥特曼踏勘德州的同时,地球另一端,阿根廷科尔多瓦国立大学的电脑科学教授尼古拉斯·沃洛维克/Nicolás Wolovick仍在一间经过改装的教室内,勉强维持阿根廷最先进的AI计算中心运作。
在数字时代,算力已成为推动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对高性能计算资源的需求激增,形成了一场看不见但极具深远影响力的算力竞赛。这场竞赛不仅关系到技术创新的前沿,更牵动着国家安全、经济实力与国际话语权的博弈。算力资源的分布不均正在加剧世界格局的分化,成为新一轮全球力量重组的重要因素。
全球AI算力鸿沟加剧
当今,人工智能正迅速拉开全球的新数位鸿沟。拥有强大运算能力的国家,正与缺乏此关键资源的地区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能力的不均等分配正在重塑地缘政治与经济格局。掌握先进AI运算基础设施的国家,正加速引领下一轮科技革命,其他国家则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这也加剧了全球技术依赖与竞争态势。
目前,美国、中国与欧盟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最大受益者。这三大经济体拥有全球超过一半的高效能资料中心,这些中心是开发尖端AI系统的核心资源。全球仅约32个国家拥有这类具备超高运算力的设施,这也成为它们在科技与经济竞争中的一项战略优势。
其中,美中两国在该领域的主导地位尤其突出。据统计,全球90%以上用于AI运算的资料中心由这两国的企业运营,涵盖了绝大多数AI工作负载。相比之下,非洲与南美洲的AI设施极为稀少,而印度和日本虽各自拥有几个资料中心,但在全球总体分布中依然显得微弱。
如今的AI资料中心不再是处理邮件与串流影片的传统设施,它们包含数千颗专业晶片、耗电惊人,建设成本往往高达数十亿美元。并非所有国家都能提供这类基础设施所需的电力、冷却与土地等条件。加上这些中心多由少数科技巨头掌控,资源集中已导致企业与国家之间的能力差距持续扩大。
AI的语言模型,如ChatGPT等聊天机器人,也因运算集中于英语与中文语境中而展现明显偏向。顶级科技公司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资料分析、自动化任务与创新应用的开发,从药物研发到基因编辑,AI正驱动前所未有的科学进展,甚至推动AI武器化,进入军事领域。
然而,那些缺乏AI运算能力的国家则在研发、创业和人才留用方面受限。一些决策者对本国依赖他国运算资源的现况感到担忧,尤其是当这些资源掌握在外国政府或大型科技公司手中时,将对国家主权构成威胁。
控制运算能力的国家未来可能具有类似于石油生产国的国际影响力。随着计算资源成为AI发展的关键资产,各国政府纷纷开始投入公帑,尝试打造本国的AI基础设施,以免在新一轮科技主权竞争中失去话语权。
在针对全球AI资料中心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从全球九大云端供应商中选取代表性样本,包括美国的亚马逊、Google与微软,中国的腾讯、阿里巴巴与华为,以及欧洲的Exoscale、Hetzner和OVHcloud。研究显示,美国企业掌控87座AI中心,占全球近三分之二,中国则掌控39座,欧洲仅有6座。而这当中,绝大多数运算晶片仍由美国晶片大厂英伟达提供。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始终存在技术差距。过去十年,智能手机价格下降、网络基础设施改善,以及App经济的迅速发展,一度令外界认为这道鸿沟正逐渐弥合。根据联合国下属的国际电信联盟数据,2023年全球网路普及率已达68%,远高于2012年的33%。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编程入门门槛的降低,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创业潮,从非洲的移动支付到东南亚的共享出行,创新不断涌现。
然而,今年4月联合国发出警告:若不对人工智能发展进行干预,这道数字裂痕将被AI重新撕裂。据统计,全球约40%的AI投资来自100家公司,而其中多数位于美国与中国。联合国指出,全球最大科技企业正在掌控AI的未来。
这种不平等,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核心资源:图形处理器/GPU微芯片。开发尖端AI模型所需的强大运算力,几乎全依赖这些安装于大型资料中心、造价高昂且能耗巨大的芯片。
目前,全球GPU供应主要由美国的英伟达主导,产能有限、价格飙涨,使得获取这些芯片变得异常困难。而发展中国家虽可远程租用运算能力,但面临诸多现实障碍:高昂的租用费用、连接速度缓慢、数据主权与隐私法规复杂,以及对美中企业的高度依赖。
肯尼亚新创Qhala即是例证。该公司正开发支持非洲本地语言的AI大型语言模型,却因缺乏本地数据中心,只能依赖海外资源。为了避开高峰流量,他们的工程师不得不将训练时间设在北美夜间。 “距离非常关键,”Qhala创办人Shikoh Gitau表示。另一位AI新创Amini创办人、前英伟达高管t则直言,“没有足够的算力,你连AI研发的门槛都迈不进去。”
与此同时,美国的科技巨头正在大举押注AI基础设施。亚马逊、微软、Google、Meta和OpenAI今年承诺投资超3000亿美元,规模接近加拿大年度国家预算。根据一项针对全球超级计算机的调查,哈佛大学的AI研究所拥有的算力甚至超过整个非洲大陆的总和。
微软坦言,全球许多国家都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AI基础设施,视其为科技主权的象征。但在非洲,这一愿望面临电力不足等严峻现实。他透露,微软目前正与阿联酋的G42合作,在肯尼亚建设一座数据中心,选址标准包括电力供应、市场需求及技术劳动力。 “AI时代可能会让非洲进一步落后,”微软警告道。英伟达高层i也承认,全球算力不均衡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挑战”。 OpenAI全球事务副总裁则表示,公司正在推动产品本地化,以回应语言多样性和文化适配问题。他警告,若AI益处无法广泛分配,AI发展将失去“民主化”意义。
面对资源匮乏与基础设施落差,一些国家的AI人才正在流失。阿根廷计算机科学教授无奈表示,因缺乏GPU,许多优秀学生被迫远走他国。 “有时候我真的想哭。”他说,“但我不会放弃。我不断告诉大家,我需要更多GPU。我需要更多GPU。”
美中主导的数字主权与新兴阵营的追赶之路
当今,全球人工智能AI基础设施正加速重塑地缘政治版图。算力资源的分布高度不均,将世界划分为两个阵营:一边依赖美国,另一边依赖中国。这两大强权不仅控制全球最多的AI数据中心,也正在通过技术优势和政策杠杆,塑造各自的国际影响力网络。
美中两国在AI领域的手段各不相同,却目标一致。美国通过出口管制、贸易壁垒和技术限制,决定哪些国家可取得尖端AI芯片,借此挑选“合作对象”。拜登与特朗普政府均祭出相关手段,强化美国在全球AI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中国则凭借国家资助贷款和“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动本土企业向海外输出网络设备与AI基础设施。
这一竞争格局在中东和东南亚尤为明显。早在2010年代,中国企业便借助高层访问和大规模融资,在沙特与阿联酋等美方盟友中布局AI基础设施。而美国则借助技术垄断展开反击。今年5月,特朗普政府进一步签署协议,允许这两个海湾国家获取更多美制芯片,前提是限制中国技术的渗透。
此外,东南亚也成为另一场角力中心。亚马逊、英伟达、谷歌等美国科技巨头,与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中企齐聚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竞相兴建数据中心,以主导亚洲算力市场。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美国企业在海外已设立63座AI运算中心,而中国则有19座,且多数仍依赖英伟达芯片运作。
即便是与美国关系良好的国家,也因技术限制被排除在外。去年,肯尼亚总统鲁托虽受邀出席白宫国宴,但不久便被移出半导体自由贸易名单。这一封锁反而为中国带来突破口。非洲多国政策制定者已与华为接洽,希望将现有数据中心转型为中国芯片驱动的“自主AI”系统。
全球对算力集中于少数国家的担忧不断升高。为了弥合差距,各国纷纷展开布局:提供土地与廉价能源、简化建设审批流程,甚至投入公共资金釆购芯片与建设本地AI基础设施。目标是让本土机构与企业摆脱对外部算力的依赖,建立“主权AI”。
印度政府正斥资补贴算力以开发本国语言AI模型、非洲国家则酝酿设立跨国区域计算中心、巴西已宣布对本国AI发展投入逾40亿美元。巴西总统卢拉公开质问,“为何要等待中国、美国、韩国、日本提供AI?我们应拥有自己的人工智能。”
在欧洲,数据主权意识也逐渐觉醒。欧盟已规划投资2000亿欧元推动AI发展,其中包括在27个成员国建设新一代数据中心。有专家对此坦言,许多欧洲企业希望减少对美国科技巨头的依赖,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
尽管各国奋力追赶,现实是许多发展中地区仍难以在短期内独立发展AI基础设施。在非洲,津巴布韦企业家马西伊瓦旗下的Cassava集团,正筹建非洲最先进的数据中心。这个三年计划项目的关键在于釆购GPU,Cassava高层去年10月与英伟达CEO黄仁勋会面后,敲定了购买数百枚芯片的协议。谷歌也参与投资。
该项目是非洲5亿美元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建设五座类似设施,满足当地AI需求。然而即便如此,Cassava估计单座数据中心也只能覆盖10%至20%的区域算力缺口。目前已有3000多家初创企业表达合作意愿。 Cassava直言,“非洲无法承担将AI主权外包的后果。我们必须集中资源,确保自己不会落后。”
在全球AI算力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实现技术共享与合作,避免因资源垄断而导致的数字鸿沟进一步扩大,成为各国亟需面对的共同课题。唯有通过国际间的协同创新、政策协调与公平资源分配,才能确保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与普惠进步的动力,而非加剧不平等和割裂世界的新壁垒。未来的数字主权,不仅是算力的较量,更是合作与共赢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