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中国国家发改委首次正面回应“内卷”乱象,印证魏建军对行业无序竞争的长期预警,也凸显其对中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深度洞察与战略前瞻。
5月20日,中国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明确回应社会对企业“内卷”现象的关注。会上指出,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伴随着新兴产业和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传统产业也在加速变革。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一些行业出现了突破正常市场竞争底线的行为,扰乱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这类“内卷式”无序竞争亟需规范整治。
政策一出,很多人立即想到了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此前的多次“神预言”。 "中国汽车不能靠价格战前行"、"企业竞争行为缺乏自律机制,短期行为可能带来长期后遗症",这些曾被视作"不合时宜"的言论,如今正一一应验。
近日,在与新浪财经CEO邓庆旭的第三次深度对话中,魏建军围绕国家政策引导、资本热潮隐忧与产业突围方向,全面剖析中国汽车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会。他的观点不仅反映出长城汽车自身的战略定力,也为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考路径。

长城汽车成立于1984年,最初是一家由河北省人民政府部分控股的小型制造企业。长城汽车现任董事长魏建军于1990年被任命为公司董事,并将公司发展成为中国领先的皮卡制造商之一。 1998年,公司实现私有化,并于2003年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该公司生产和销售多个品牌的汽车,包括长城炮、哈弗、魏牌、坦克和欧拉。除汽车外,该公司还生产SOUO品牌的旅行摩托车。自2019年以来,长城汽车还与宝马汽车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在中国以光束汽车的名义生产电动MINI牌汽车。
“价格战不是出路”:低价诱惑背后藏隐患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价格战的负面效应已开始在产业链中蔓延。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对此深表忧虑,“无底线的价格战,让所有企业都难以盈利。没有盈利,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际上,他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数据显示,近年来已有二十余家车企退出市场,这些企业的车主如今面临维修难、售后无门的现实困境,部分车型的二手残值甚至接近报废价。
面对行业中愈演愈烈的价格战、舆论战,许多企业深陷短期博弈,但是魏建军保持了清醒。他指出,部分车企在宣传上愈发夸大其词,甚至无视用户真实需求,导致消费者权益频频受损。他直言,2025年初开始,行业中“浮夸营销”现象抬头,扰乱市场节奏,也拖慢了技术落地步伐。他呼吁,应加强行业治理,构建良性竞争环境,使整个汽车生态走向成熟和可持续。
魏建军在专访中坦言,中国汽车产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陷入了被资本裹挟、技术同质化和低价恶性竞争的泥淖。他明确指出,健康的产业生态不能依赖资本投机,更不能用短期的“赔本赚吆喝”来换取市场份额。他强调,只有保障合理利润,企业才能投入研发、提升质量、打造品牌。否则,不仅供应链将被压榨失衡,消费者也会成为“看似优惠、实则受损”的最终受害者。低价表象之下,是品质缩水、服务缩水甚至安全隐患的高风险。
而针对“降价10万”的市场炒作,他一语道破,“天上不会掉馅饼。”他揭示,虚假让利往往隐藏着品质妥协与服务缩水等深层问题。他坚信,唯有守住品牌底线,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信任。 “我们不是不可以降价,而是不愿用牺牲品质的方式降价。”
对于产业健康发展,他一再呼吁,“汽车不是一锤子买卖,诚信是行业的生命线。”他认为,车企必须坚守商业底线,以长远视角看待发展。 “唯有行业自律、技术创新与品牌责任并行,才能让中国汽车真正走向全球。”
此外,在智能驾驶领域,魏建军同样展现出深沉的思考。当自动驾驶成为行业“新宠”时,他坚守“人机共驾”的底线原则:“方向槃不能离手,这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这种理念不仅体现了他对技术伦理的尊重,也展现了一位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走进长城汽车,门口那句“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标语清晰可见。面对行业浮躁、速成思维盛行,长城选择用稳健和耐心突围。连续三年超百亿元的研发投入,带来了Hi4技术、坦克系列、哈弗猛龙等代表作,这些产品不仅重塑了用户价值,也为行业创新提供了范例。魏建军直言,“亏损换市场没意义,有质量的市占率才是真竞争力。”
三年过去,长城以稳健节奏实现了全产品线的全面焕新。坦克打破越野垄断,魏牌高端化初显成果,长城炮定义皮卡新价值。这些成绩背后,是魏建军对“技术自立”和“品质至上”的执着追求。他说,“真正的安全和质量,是靠成本堆出来的,任何偷工减料的'科技与狠活',终将反噬企业本身。”在营销方式上,长城也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别人做PPT,他拆车做测试、别人玩概念,他讲“人话”,强调实在。这样的“反套路”风格,也让消费者感受到长城的诚意与透明。
魏建军对行业的每一次发声,几乎都成了“神预言”式的提醒:2023年,他预测价格战将压垮半数4S店,次年便有验证、他直指某些技术存在安全隐患,监管随之跟进、他批评部分企业财务造假,随即行业爆雷。他不是悲观者,而是一个站在理性与良知前线的“清醒者”。
当同行因争议选择沉默,他却不惧风口浪尖。 “我说的是真话,不怕被拍砖。”魏建军笑称。正是这种“独自守夜”的姿态,让人看到一个企业家对行业未来的坚守,对用户权益的尊重,也感受到他对中国汽车产业深沉的热爱与责任。
在浮躁的市场氛围中,他反复提醒,“中国汽车不能靠价格战前行。”如今,这一观点正逐步被现实验证。伴随着“内卷式”竞争愈演愈烈,整个新能源车赛道正在被吞噬于低价裹挟下的隐性失速。
被价格战吞噬:中国新能源车的隐性失速
当外界普遍为中国汽车产业的亮眼成绩欢呼时,魏建军却将目光投向那些被热闹掩盖的深层隐患。对他而言,眼前的繁荣或许只是表象,真正令人忧心的是隐藏在盛世之下、被忽视的结构性问题。
中国汽车行业在过去数十年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年销千万辆的体量已将其推上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高度。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政策扶持与技术革新共同推动中国品牌迅速崛起,不仅在国内屡破销量纪录,在国际市场也初露锋芒。然而,魏建军的观察却更加冷静。他看到,在一片看似繁荣的景象背后,行业正面临着资本主导、价值错配的危险征兆。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价格战,是这一危机最直接的体现。原本应当提升效率、推动技术进步的市场竞争,正逐渐蜕变为一种对产业链的恶性消耗。从压缩供应商利润空间,到迫使上游企业降低标准,再到影响整车品质和用户信任,一系列连锁反应正将整个产业生态推向失衡的边缘。
魏建军坦言,表面上的“销量神话”实则掩盖了质量滑坡与信任危机的开始。汽车注册即变“0公里二手车”的荒诞现象,就是行业泡沫化和信用透支的缩影。他指出,这种畸形现象的本质,是资本意志凌驾于技术与产品之上。
在他看来,资本并非原罪,但当企业被估值裹挟,只为“讲故事”“拼融资”,而非“造好车”,就已经偏离了行业应有的轨道。 “现在纯电车普遍亏损严重,根本没有形成商业闭环。资本赚走了该赚的钱,很多早期股东已经套现离场,留下的是一地鸡毛。”他直言,中国新能源车市繁荣背后藏着盈利困境和产业虚胖的问题。
这并非危言耸听。他早已多次发出行业预警,甚至提出为整个行业出资做财务审计。看似激进的提议,其实源于一种制造业老兵对产业未来的忧思。他所焦虑的,是在这个“人人谈融资、人人谈增长”的时代,脚踏实地造车的初心是否已被逐渐边缘化。他担心的是,汽车工业作为中国制造“金字招牌”的位置,是否会因短视行为而动摇根基。 “现在汽车产业里的'恒大',其实已经存在了,只不过还没爆而已。”他直指行业风险累积之深,并警告如果不及时遏止非理性竞争和资本泡沫,整个产业的系统性安全将受到威胁。
如今,当行业站在“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的分水岭,魏建军的提醒尤为重要。他警觉地指出,如果沉迷于短期销量而忽视产品本质,中国汽车所谓的“成功”,最终可能因信任塌方而坍塌。正如他一语中的,“做市值的人越来越多,做实事的人却越来越少。”
对于国家数十年政策支持、技术投入和产业倾斜所换来的发展成果,魏建军有着深沉的敬畏感。他反复呼吁,不能让这份厚重的产业积淀在泡沫中被轻率挥霍,更不能让一时的喧哗成为未来的遗憾。 “新能源是我们的优势,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不能让这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打了水漂。”这是魏建军作为行业“守夜人”的初心,也是他始终愿意说真话、做难事的根本动力。
魏建军之所以敢于直言,是因为他始终认为,汽车产业不仅是一项商业活动,更承载着国家形象与民族工业的象征意义。 “我们把车卖到全球,面对的是全世界用户的眼光,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他眼中,中国汽车品牌走向世界,不应靠价格战或资本神话,而必须建立在可持续的质量体系和健康的产业逻辑之上。
中国汽车“走出去”:从出口迈向“生态出海”
作为深耕中国汽车产业35年的“老将”,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魏建军则提出了适应全球市场需求、稳步推进中国汽车“走出去”的务实路径。
他提出,中国汽车“出海”不能止步于出口或品牌营销,而应构建一个覆盖“全动力、全场景、全球化”的整体战略逻辑。目标是为不同国家、气候与消费层级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本地化出行解决方案。这不仅是企业全球化的实践路径,更是在回应国家“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战略命题。面对新一轮全球产业链重构,魏建军明确指出:中国汽车必须实现技术自立与品牌自尊的双重跃升。
因此,魏建军并不认为“全球电动化”是唯一答案。他指出,在如非洲、俄罗斯等地,电动车受限于基础设施或极端气候,当地消费者更偏好柴油车或其他替代方案。全球市场的复杂性,要求中国品牌提供更包容、多元的技术路径。
正因如此,长城汽车坚持“全动力发展”,不盲从“油电二元对立”。上海车展上推出的4.0T V8发动机,正是传统技术优势的集中体现。这款填补中国品牌技术空白的大排量发动机,不仅展现出越野实力,也传递出“油电共生”理念:在不同使用场景中,传统动力依然大有可为。这一理念在长城最新发布的“全动力智能超级平台”上进一步体现。该平台支持五大动力系统,是全球首创,充分展现了“以适应性而非技术单一性赢得全球市场”的战略导向。
而在电动车领域,魏建军同样保持现实主义立场。他主张小型电动车发展路线,这类产品更契合城市通勤场景,占地少、能耗低、便于停放,也符合“双碳”政策导向。同时,在全球市场,小型电动车以其高性价比和政策适配度,具备天然出海优势。
为推动中国汽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长城汽车正在积极构建“生态出海”模式,不再局限于单一出口,而是通过将研发、制造、销售与服务等全价值链布局延伸至全球,实现“本地制造、本地服务”的深度融合。这种体系化全球布局,不仅提升了产品的本地适应性,也为中国汽车在海外建立长期、稳健的竞争优势打下了基础。
魏建军强调,“真正的全球化,不能靠临时抱佛脚的策略,更不能依赖于机会主义思维。”在他看来,中国汽车要想融入全球市场,必须尊重和适应当地制度环境、文化特点与用户需求。这种坚持长期主义与尊重规则的态度,正是长城汽车推进全球布局过程中展现出的硬核底气与责任担当。
长城汽车的全球化实践,是“技术务实”与“战略远见”的深度结合。魏建军所坚持的,不是一味迎合潮流的短期操作,而是一种基于现实、服务全球的中国制造新范式,在多元世界中,以多元技术赢得尊重;在复杂市场中,以系统能力争取话语权。
他反复强调,中国汽车不能靠补贴冲量、价格倾轧来赢得未来。真正的全球竞争力,必须建立在产品力、品牌信任与制度规范的共同支撑之上。正是在这一语境下,“守底线”不仅是企业自律,更是对整个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庄重承诺。底线之上,才有未来。这是一场关乎方向与信念的责任之战,也是中国汽车能否真正从大国迈向强国的关键拐点。
底线之上:中国汽车产业的责任之战
与许多车企热衷打造“爆款”与夸张宣传不同,魏建军始终坚持理性务实。他更强调“技术自主”而非短期声量,强调“实事求是”而非光鲜发布。他有激情,但更有定力。在一片行业热潮中,始终保持冷静与反思。 “我们的进步值得肯定,尤其是近十年来电动车的发展。但这个产业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他坦言,新能源成就不应掩盖系统性短板。正是这种警觉与思辨,构成了他对行业的清醒忧思。
魏建军之所以能够保持清醒并稳健前行,源于他对行业运行逻辑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底线”的执着坚守。作为一名与中国汽车产业共成长三十余年的老将,魏建军始终对恶性竞争保持高度警觉。他坚信,比起追逐短期流量红利,更重要的是在激烈竞争中守住制造良知、经营规范和品牌信用。即便在某些时刻因为坚持实事求是而成为舆论焦点,他也毫不动摇,因为在他看来,这不仅是长城汽车的生存之道,更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
在多次公开对话中,魏建军表现出超越企业视角的宏观认知。他频繁提及“制度建设”“国际规则”、“品牌信誉”等概念,已经不只是站在长城汽车的立场说话,更以一位产业规则守望者的身份,思考中国汽车出海如何实现从“量的突破”到“质的跃升”。他明确反对“零利润出海”、“亏本做品牌”等看似慷慨实则饮鸩止渴的行为,认为中国品牌要赢得世界尊重,必须以规则意识和长期主义为内核,才能真正融入全球产业生态。
他一再强调,当前行业的很多问题,其实不是某一家公司或一个产品的单独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生态面临的深层考验。他所关注的,从不是一时的口水战或商业冲突,而是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底层逻辑是否稳固,是否能支撑中国制造真正走向世界。
外界对他的言论常有误解,有人质疑他为何频频发声“挑事”,甚至嘲讽他“吹灭别人的灯,自己也亮不了”。而魏建军的回应朴素又坚决,“关键看那是不是鬼灯。如果是,我必须吹灭。”在他看来,这些问题的背后,是整个行业在规则意识、质量伦理和社会信任方面的警讯。
他始终相信,诚信和规则,是中国制造融入世界的最基础竞争力,就如同奥运竞技,能否赢得尊重,不在一时成绩,而在是否遵守共同的底线。 “不吃兴奋剂,是最基本的。”他以制造业的常识类比表达了自己的信仰。
面对行业复杂多变的现实,他不是选择回避、妥协,而是坚持发声、坚持做正确的事。他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长城一家企业的事,是整个行业、整个社会的事。不是我一个人在等待结果,是用户在看,是全社会都在看。”
有行业人士指出,在与魏建军的每一次交流中,最打动人的,往往不是那些高深复杂的战略术语,而是他对“造车”这件事发自内心的笃定。他常说的三件事:做好产品、守住信用、着眼长远。 这不是口号,而是一种深植于心的信仰。他对汽车行业的执着,超越了职业范畴,更像是一个亲手参与建设者,对这片土地深深的责任感与归属感。
他看待行业问题的角度,也往往跳脱出企业利益,而更关注整个产业生态是否健康可持续。这种超越企业视角的思考,源于一个更深的愿望:希望这个他与无数同仁共同缔造的行业,能够在全球化的舞台上行稳致远。
在被问到“求是”与“求真”有何不同时,魏建军给出了一个形象的解释,“求真是看到问题,像拿着火把照亮黑暗;求是,是带着地图和导航,找到真正走出困境的那条路。”这不仅是他对认知与行动关系的理解,也折射出他一贯的务实精神,问题不能停留在批判,解决才是关键。
在长城汽车,“求是”不只是理念,更是融入日常经营的行动指南。魏建军始终强调诚信文化,他以此为企业内部与外部合作的核心信条,“我们不压榨供应商,不与经销商对立,员工也有应有的尊重。我们的口碑,是靠着这些细节一点点建立起来的。”
如今,随着中国汽车进入全球化深水区,这场“出海”早已不再是比拼价格或博取声量那么简单。真正的挑战,是如何与国际制度、文化规范和品牌认知体系深度对接。在魏建军看来,如果没有规则意识、品牌自律和诚信文化作为支撑,中国汽车的全球之路将难以持久。这正是他反复倡导“求是”精神的原因:不实事求是,所有的扩张都是空中楼阁。只有把根扎稳,门才会真正为我们打开。
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产业重构、技术浪潮澎湃交织的转折点,像魏建军这样的“产业守门人”,愈发显得弥足珍贵。他们不仅代表着制造业的长期主义信念,也是在浮躁环境中为行业锚定方向的稀缺力量。魏建军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他发出了怎样的声音,而更在于他持续做出的选择。从每一辆车的可靠性,到企业经营的规范性,再到对整个行业未来的守望,“求是”已不只是方法论,而是他身上最坚实的底色。他所守护的,不只是长城汽车的明天,而是整个中国汽车行业在全球舞台上的尊严与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