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经过多年的筹备和期待,特斯拉在得州奥斯汀正式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开启了无人驾驶商业化的重要里程碑。
经过多年筹备,Robotaxi终于正式上线。近日,特斯拉/Tesla在CEO马斯克近十年持续宣传的推动下,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街头推出备受期待的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服务,开启了这家汽车制造商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新篇章。对此,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庆祝道:“热烈祝贺@Tesla_AI软件与芯片设计团队,@Robotaxi服务成功发布!这是我们十年来全力以赴的成果,AI芯片和软件团队完全由特斯拉自主打造,从零开始。”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全球出行正悄然步入“无人驾驶时代”。在这场技术与商业模式重构的浪潮中,特斯拉迈出关键一步,将其构想多年的Robotaxi计划落地试点,从概念走向现实。这不仅是一次技术能力的验证,也象征着无人驾驶时代的下一轮新竞赛正激烈展开。
Robotaxi开启试乘:每趟车费固定为4.2美元
据相关资料显示,特斯拉正式启动其Robotaxi试点服务,首批上线运营的为10辆焕新Model Y车型,未来还将有Cybercab等更多车型加入,运营范围也将逐步扩展。目前服务仅限于奥斯汀南部区域,运行时间为每天早上6点至午夜12点,釆取邀请制试乘模式,受邀用户需通过专属Robotaxi App预约车辆,并绑定银行卡以完成支付。此外,该App还可自动同步用户账户内的座椅位置、音乐偏好等个性化设置。
目前,特斯拉Robotaxi的每程收费暂定为4.20美元。主要在南国会大道、南拉马尔大道等地提供接送服务,暂未覆盖奥斯汀市中心与约5英里外的机场区域。
在整个体验过程中,车辆前排驾驶位为空,但副驾驶配备安全员以监控行车情况。据2025年Q1安全报告显示,启用辅助驾驶的特斯拉车辆,其安全性已达传统车辆的10.6倍。特斯拉对此表示,其FSD/完全自动驾驶系统完全依赖摄像头与神经网络,无需激光雷达等外部传感器。此次安排安全员仅属试点初期的过渡措施,目标是实现真正的全无人驾驶。
实际上,在无人驾驶领域,特斯拉此次模式延续了Waymo、Cruise等企业早期釆用“安全员+远程协助”策略。同时,特斯拉也计划通过远端操作员技术实现对突发状况的干预。在去年发布的Cybercab尚未上路的情况下,焕新Model Y暂为Robotaxi主力车型,已搭载具备升级至完全无人驾驶所需的硬件。特斯拉表示,这一服务不仅标志着其“视觉+端到端模型”路线的技术成熟,也开启了自动驾驶商业化的关键篇章。
更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的Robotaxi不仅是一项技术落地,更是马斯克构想中未来出行与共享经济融合的核心一环。这一模式的推出,有望重塑传统出行产业结构,将汽车从消费品转化为“可变现的生产工具”。而随着FSD技术的持续进步与Robotaxi网络的拓展,马斯克描绘的“边开车边赚钱”愿景也正逐步成为现实。
FSD商业化野心:“Airbnb+Uber”共享经济模式
早在2016年10月,马斯克就首次提出Robotaxi的构想。 2019年,他进一步宣称,Robotaxi上线后,每辆车每年可创收高达3万美元。
在马斯克的蓝图中,每辆特斯拉未来都将是一台“赚钱机器”:当车主不使用时,车辆可自动接单、投入Robotaxi车队运营,实现从资产闲置到高效利用的转变。他将这一模式比作Airbnb与Uber的结合。前者体现出灵活的共享机制,后者则带来稳定的营运收益。
按照这一思路,车主可通过App一键将车辆上线Robotaxi网络,设定可共享的时段(几小时、几天或几周),平台则负责调度与乘客匹配。特斯拉还将运营一部分自有车队,而用户车辆则可弹性参与。马斯克将这一服务称为“个人出行的终极形式”,不仅更安全、经济,也更高效。不过,当前阶段仍处于测试阶段,特斯拉方面回应称,“现在车主还不能加入营运,待服务稳定后才会逐步放开。”
截至2024年10月,特斯拉全球车主已突破700万人。这一庞大潜在供给池也使马斯克对Robotaxi寄予厚望,认为其将成为特斯拉估值的关键驱动力,甚至称其为“万亿美元级机会”。他预计,该服务可带来远高于传统汽车业务的利润回报,单车每周运行时间超过40小时,毛利率可达70%至80%。
而业界也普遍认为,特斯拉正试图跳过冗长的L2至L3阶段,依托Robotaxi与FSD两条路线,打造一套涵盖软硬件的全新商业模式。在部分分析模型中,未来估值中高达60%至80%的部分都来自对这两项业务的期待。
不过,行业竞争同样日趋激烈。这意味着,特斯拉Robotaxi的落地仅是第一步,在技术验证之外,还需面对日趋白热化的全球竞争格局。
Robotaxi竞赛升温:下一轮角逐加速开展
目前,美国本土已有多家企业积极布局Robotaxi市场,行业竞争愈发激烈。 Waymo作为先行者,其车队规模已超过1500辆,服务覆盖旧金山、洛杉矶、凤凰城与奥斯汀等核心城市,每周完成超25万次出行服务,并计划扩展至亚特兰大和迈阿密,届时用户可通过Uber App预约Waymo车辆。亚马逊旗下的Zoox也将在拉斯维加斯上线无人驾驶服务。 May Mobility则计划通过Lyft在亚特兰大开展运营。大众旗下Moia也宣布将于2026年在洛杉矶推出服务,并接入Uber平台。
此外,中国玩家同样在加速进入市场。 Robotaxi头部企业文远知行已在美国设立研发基地并取得测试牌照,尽管具体商业计划尚未公布。小马智行、Momenta等公司也与Uber合作,尝试将自动驾驶服务推向更多国际城市。特斯拉此次入局,意味着其将与Waymo、Zoox等巨头正面对垒。
对此,业内普遍指出,从小规模试点到大规模运营仍有巨大门槛。例如,要支持全自动出行,企业必须建立起覆盖广泛的后勤基础设施网络,包括远程协助系统、定期维护清洁服务、以及分布式的充电与检查站点。有专家表示,无人车的部署不仅依赖技术,更依赖于“分散式营运网络”的成熟与保障。
与此同时,专家也提醒外界不宜高估Robotaxi短期内的市场表现。有分析师指出,特斯拉此次试点的规模仍然“非常有限”:车辆数量少、覆盖区域局部、且每辆车仍配备安全员。他认为,这一动作更多展示了特斯拉在与Waymo、Uber和Zoox等已有运营经验企业竞争中的战略雄心。
在技术路线方面,特斯拉主打以摄像头+神经网络为核心的FSD方案,而非激光雷达主导的路径。马斯克押注于自有庞大车队所累积的数据规模,以及更低成本的纯视觉方案能实现“后来居上”。但FSD系统仍面临美国监管机构的调查与用户对其安全性的质疑。如果FSD未能实现实质性飞跃,特斯拉可能仍需依赖大量远程操作人员和安全员介入,这不仅增加成本,也将使其更容易因“出格行为”引发公关危机。
无论成败与否,特斯拉Robotaxi的试点,标志着人类出行方式的一次结构性重构正在加速推进。它不仅挑战了汽车制造的商业逻辑,也撬动了城市交通、能源配置、乃至职业结构的重塑。正如智能手机重塑了通讯与信息产业,自动驾驶网络的崛起,或许终将重构我们与“移动性”之间的关系。从拥有车辆,到调用服务。从驾驶操控,到算法协同,Robotaxi的每一次试运行,都是向未来的一次现实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