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不仅引发了著作权等法律纠纷,也推动法律职业面临转型挑战,要求律师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坚守伦理与专业责任,确保司法公正与社会信任。
在AI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法律领域的运作模式。然而,技术的介入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诸如信息真实性、伦理责任及专业审慎等问题日益凸显,迫使法律界不得不重新审视律师职业的边界与职责。这一变革不仅关系到法律服务的质量和公正性,更关乎整个司法体系的权威和公众信任。
随着生成式AI工具变得越来越强大和普及,法院需回答关键问题:AI自动生成是否涉及违法侵权?合理使用的界线何在?有鉴于AI技术上的突飞猛进和工具的迅速发展,衍生众多智财争讼,而这些案件的判决结果将决定AI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在各领域的应用。
AI造假风波:律师使用生成式AI提交虚假案例
近日,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名法官严厉批评一名律师在准备庭审材料时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并指出其提交的文件中引用了虚构或错误的法律案例。法律专家认为,此事件突显了AI工具生成“幻觉”信息(即虚假内容)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并警告这类问题一旦渗入司法系统,恐将对现实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渥太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对此指出,如果律师未釆取额外措施验证引用案例的真实性,AI幻觉很可能会出现在提交给法院的正式文件中。她解释说,律师在诉讼中通常会建议法院参考哪些先例判决(即判例法),而法官则会据此作出裁决。一旦这些参考依据存在错误,司法判断的准确性便可能受到影响。 “你不希望法院是在基于完全虚构的信息下,决定某人的权利、自由或财产归属。”他表示,“人们非常担忧,虚假案件一旦流入司法系统,可能导致严重误判。”
事件源于5月26日安大略省法院的一项命令。法官约瑟夫·F·肯克尔/Joseph F. Kenkel要求刑事辩护律师阿尔文·罗斯/Arvin Ross重新提交其针对一起严重袭击案的辩护意见书,理由是原稿存在“重大问题”。肯克尔指出,文中引用的某个案例“疑似虚构”,其他多个案例则属于无关的民事判决,或并非所主张法律观点的权威依据。
“错误频繁,且性质严重,”Kenkel直言。他下令律师提交一份新的辩护文件,明确要求所有段落和页码编号完整,引用案例时需提供关键法律解释段落的准确定位,并附上CanLII或其他权威法律资料库的链接,以便查验其准确性。更进一步,法官明确禁止在法律研究过程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或相关法律自动化软件。
安大略省的这一“R. v. Chand”案件成为加拿大第二起被纳入国际“生成式人工智能幻觉案例”观察名单的判决。该名单由法国律师达米安·夏洛坦/Damien Charlotin编制,专门收录因使用AI生成内容而出现虚假法律引证的案件,目前已累计记录137起。许多案件中的律师均因使用生成式AI工具引用了虚构的判例。
而加拿大首宗上榜案件为2024年2月审理的“Zhang v. Chen”,当时卑诗省高等法院法官DM Masuhara批评律师Chong Ke在文件中引用了两则并不存在的案例,后证实其为ChatGPT捏造。法官形容这类错误“令人震惊”,虽然未施加额外惩戒性费用,但仍判令Ke支付诉讼费用。 Masuhara在判决中写道,“正如本案不幸地显示的那样,生成式人工智能目前仍无法取代律师在司法系统中的专业判断。选择和使用技术工具的能力至关重要,司法的公正性同样不能妥协。”
渥太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对此指出,这种误用AI导致引用不存在案例的现象并非加国独有,已在全球多地发生。她强调,ChatGPT等生成式AI并非资讯检索工具,而是基于语言模式预测文字的系统,可能产生看似真实、实则虚构的内容。 “AI可能会拼凑出看似合法的案例,有时确实会引用真实案例,尤其是它们在训练数据中频繁出现。但归根结底,它是在预测词汇组合,有时这些组合会生成不真实却貌似可信的引用。”
专家们强调,律师在使用技术时,必须对其输出的内容负责,确保不会将虚假信息提交给法院或客户。 “如果律师借助AI来协助工作,就必须核实AI的输出内容,验证其准确性。虽然AI可以作为工具使用,但律师依然对法庭提交的所有内容负全责。”
此外,专家们还指出,AI的使用也引发了关于律师如何合理收费的新讨论。 “显然,如果AI几分钟就生成了内容,律师便不能再按几个小时向客户收费。提交的材料仍必须符合专业、勤勉与准确性的标准。”
面对AI带来的新挑战,安大略省律师协会在一封邮件中表示,尽管无法公开相关调查信息,但已发布一份白皮书,系统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风险,并为律师提供有关其职业行为规范如何适用于AI赋能法律服务的指导建议。
至于R. v. Chand一案,尽管法官并未质疑辩护内容本身的合理性,但指出律师在提交前似乎并未充分核查所引用的法律依据,反映出专业审慎义务仍不可忽视。这一事件也揭示了在AI赋能法律行业的背景下,律师面临着新的使命与伦理考验,必须在利用技术提升效率的同时,坚守职业操守,确保法律服务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AI赋能法律行业:律师的新使命与伦理考验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日益渗透法律行业,律师不仅需要掌握法律知识,还必须具备理解和应用AI工具的能力。这要求律师们重新定义自己的职业角色,从单纯的法律事实查找者转变为法律与技术的复合型专家。未来律师在使用AI辅助时,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避免盲目依赖技术,主动识别AI潜在的局限与风险。
目前,AI技术的介入使律师伦理责任变得更加复杂。律师使用AI辅助完成工作时,仍需承担全部法律责任,未来职业准则需明确界定律师在AI使用过程中的审慎义务、信息验证责任以及客户告知义务,确保AI不会成为规避职业风险的工具。
当前许多生成式AI依赖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缺乏对内部决策逻辑的透明解释。律师若使用此类“黑箱”工具辅助法律分析,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或解释AI得出结论的依据,进而影响法律论证的严谨性和法庭的信任度。
此外,律师职业天生对客户信息负有保密义务,AI工具使用过程中涉及大量数据传输与处理,带来严峻的信息安全挑战。律师需审慎选择合规的AI服务,确保客户资料不会被滥用或泄露。未来律师必须在享用AI效率的同时,强化对网络安全和数据隐私法规的理解与执行,避免因技术风险导致职业信誉受损。
有专家指出,随着律师广泛使用AI,法院对提交文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提出更高要求,司法机构也开始制定AI使用指导原则。未来律师不仅要遵守现有法律,更需积极参与AI法律伦理规范的制定,推动形成统一、明确的司法审查标准,保障司法判决的公正与权威。
AI技术不仅改变了律师的工作模式,更深刻影响法律产业结构和市场竞争格局。在这场由人工智能引发的法律变革浪潮中,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法律伦理、效率与公正,已成为整个法律界必须直面的根本课题。唯有坚持专业严谨的态度,强化责任意识与伦理规范,积极推动法律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才能确保AI在法律服务中的应用既助力创新,也守护正义。未来,律师不仅是法律规则的守护者,更将成为引领智能时代法治进步的关键推动者,共同构筑一个可信赖、公正且充满活力的司法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