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英伟达、三星与软银联合投资Skild AI,推动其估值飙升至45亿美元,凸显其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领先优势,助力传统产业实现智能化转型。
近日,英伟达/Nvida携手三星/Samsung电子共同布局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联手投资AI机器人初创企业Skild AI。在这场备受关注的B轮融资中,日本软银集团更以1亿美元领投,推动Skild AI估值飙升至约45亿美元。这一估值远远超过此前融资4亿美元后估值仅24亿美元的竞争对手Physical Intelligence,彰显Skild AI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随着全球经济结构深刻转型和数字化浪潮加速推进,传统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人力资源挑战与技术升级需求。 Skild AI应运而生,致力于打造具备广泛适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通用机器人大脑”,以破解行业痛点,推动机器人从简单自动化向具身智能跃迁,开启实体智能新时代。

Skild AI:打造机器人“通用大脑”
在具身智能的最前沿赛道中,机器人的“大脑”正扮演着如同人类中枢神经般的关键角色:它不仅需实时处理视觉、听觉等多模态感知信息,还必须在毫秒级时间内完成决策,并精准驱动机体动作,实现感知、认知与执行的高度融合。
成立于2023年的Skild AI,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脱颖而出。公司由卡内基梅隆大学/CMU前教授Deepak Pathak与Abhinav Gupta共同创办。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对“通用机器人大脑”的前沿探索。该公司正致力于打造一种通用型的机器人基础模型,使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具备跨任务适应能力,从简单的拾取操作到复杂的精密操控,具备高度灵活的泛化能力。
Skild的崛起可谓技术与资本合力推动的典型案例。 2024年7月,公司在A轮融资中迅速斩获3亿美元,估值突破15亿美元。此次融资由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Coatue、软银集团以及杰夫‧贝佐斯的Bezos Expeditions联合领投,红杉资本和亚马逊等巨头也悉数参与。而如今2025年B轮融资的火热行情,不仅表明市场对其技术路径的高度认可,也折射出具身智能在AI浪潮推动下的战略地位正在加速上升。
Skild正在押注一个未来的核心命题:通用具身智能,并希望打破传统机器人领域“任务单一、场景受限”的局限。当前大多数机器人仍依赖预设指令与特定环境,仅能完成封闭式任务,难以适应真实世界的复杂变化。
Skild AI的目标是打造具备普适性智能的“Skild Brain”系统,通过将其部署在移动平台和四足机器人上,使AI不仅能够理解物理世界,更能在环境中自主交互、操作与学习,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感知即行动”。
目前,Skild AI正在开创一种“横向基础模型”/horizontal foundation model范式,核心产品“Skild Brain”旨在构建可适配多种机器人硬件平台的通用智能系统。不同于传统依赖定制算法的做法,该模型无需为特定任务反复编程,能够为形态各异的机器人提供统一智能支持,显著提升部署效率与适应广度。
据悉,Skild Brain构建于Transformer架构之上,其训练数据规模远超行业平均水准,数据来源横跨人工远程操控、虚拟仿真环境与开源视频数据,极大丰富了模型的任务理解与场景泛化能力。更重要的是,该系统具备边执行边学习的在线适应能力,能够在实际运行中动态调整策略,表现出诸如自动捡起掉落物体等“涌现行为”,展现出类人般的智能灵活性。
而在技术层面,Skild最大的突破在于训练数据的规模与多样性。其模型所依赖的数据量是当前业内主流水平的1000倍,覆盖人类操作员远程控制机器人、开放环境中执行随机任务、海量公开视频等多维来源。这种规模和多样性,使得其模型具备极强的泛化能力和“涌现式学习”能力,能在真实动态环境中自主理解信息、与人交互并完成复杂多任务。
这项技术的根基,源自其堪称“梦之队”的团队背景。联合创始人Deepak Pathak与Abhinav Gupta是机器人领域的核心人物,在自监督学习与自适应智能研究方面有超过25年的深厚积累,二人H指数合计超过150,学术引用量超过9万次,被业界誉为“机器人界的扫地僧”。
此外,Skild汇聚了来自Meta、特斯拉、英伟达、谷歌等头部科技公司的专家,以及斯坦福、UC Berkeley等顶级高校的研究人才,形成强产学研一体化团队,为技术落地提供坚实支撑。正是在这样强大团队和技术实力的支撑下,Skild AI获得资本市场高度认可,吸引了重量级战略投资者的强力加码。
Skild AI估值飙升:英伟达与三星强力加码
目前,Skild AI正在推进的B轮融资已吸引多家重量级资本入局。此次融资由日本软银集团领投,投资额达1亿美元。英伟达和三星电子也分别参与其中,投资金额分别为2500万美元和1000万美元。交易完成后,两家公司将持有Skild AI的少数股权。本轮融资对Skild AI的估值约为45亿美元,较去年A轮的15亿美元估值实现大幅跃升。
对英伟达而言,入股Skild AI是其“物理AI”战略的重要延伸。该战略旨在推动AI技术向机器人、自动驾驶等实体设备渗透,并成为公司下一阶段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相比之下,三星的投资逻辑更显谨慎。据知情人士透露,尽管三星内部认为Skild AI的部分技术方案尚未优于市场领先者,但仍决定以小额资金介入,主要出于战略观察和技术跟踪的目的。在资本投入上保持克制的同时,也为后续可能的合作或加码预留空间。
对于三星而言,这是一种战略性“卡位”投资,旨在保持对未来关键技术方向和核心人才的关注,不被潜在突破性机会所甩开。另一方面,这也是对韩国本土资本动向的响应。 LG、韩华、未来资产等财阀集团已先后对Skild投入500万至1000万美元,在AI机器人赛道的全球角逐中,率先布局比观望更具战略主动性。
事实上,在投资层面,英伟达也在积极扩展机器人生态版图。除本轮入股Skild AI外,该公司此前已投资人形机器人初创Figure AI、无人配送机器人公司Serve Robotics,并与1X Technologies、Agility Robotics、Apptronik、Sanctuary AI、波士顿动力、宇树科技等全球多家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展开技术合作,逐步构建面向未来的智能硬件生态。
今年2月,英伟达还与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推出ASAP框架,并率先部署于宇树科技的G1人形机器人上,进一步验证其软硬协同的生态模式。今年3月,英伟达发布全球首个开源人形机器人基础模型Isaac GR00T N1,配套推出用于合成数据生成的仿真平台GR00T Blueprint(基于NVIDIA Omniverse与Cosmos构建),以及面向机器人开发的开源物理引擎Newton,标志其在人形机器人基础设施上的全面布局。英伟达CEO黄仁勋曾指出,AI将在数据中心、机器人与自动驾驶、生命科学三大领域引发深远变革,并预言未来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有望降至1万至2万美元之间,从而加速大规模商用落地。
相较之下,三星电子对机器人产业的布局则更具前瞻性与延续性。早在2012年,三星便发布具备奔跑功能的人形机器人Roboray。今年1月更以2670亿韩元增持Rainbow Robotics股份至35%,持续强化其在高性能人形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域的研发能力。
Skild AI 估值从2024年A轮的15亿美元跃升至本轮的45亿美元。 Skild AI之所以获得资本市场青睐,核心在于其聚焦于机器人软件与通用AI基础模型的研发,这是决定未来机器人是否具备泛化能力、执行复杂任务的关键所在。
此次英伟达与三星的联合加持,并不令人意外。背后不仅是技术实力的认可,更体现出顶级资本对机器人产业的集体押注。随着具身智能与生成式AI深度融合,Skild的崛起正成为市场热情与技术演进交汇的缩影。
机器人通用大脑崛起:助力传统产业实现智能化转型
在美国,劳动力短缺问题正持续加剧,尤其在医疗、制造、仓储物流等关键行业尤为明显。根据美国制造商协会数据,目前制造业岗位空缺超过170万个,预计到2030年将飙升至210万。这些岗位多数重复、繁重甚至危险,天然契合由机器人替代执行的技术路径。
在此背景下,Skild AI的通用机器人“大脑”技术应运而生,为破解结构性用工荒提供了极具变革潜力的方案。通过部署可自主学习与适应的智能机器人,企业不仅能够弥补人力缺口,更有望提升作业效率与安全水平,为传统行业注入智能化的新动能。
放眼全球,科技巨头早已在机器人领域加速布局。英伟达正大力推动“实体AI”/Physical AI战略,寄望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成为下一个增长极。特斯拉加快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量产准备。苹果、Meta、亚马逊等也纷纷加码相关研发。在他们看来,机器人将从执行工具转变为具备感知、认知与行动能力的智能体,重塑制造、服务及实体经济的基本形态。
对于行业观察者而言,此次英伟达与三星加码投资后,Skild AI估值飙升至45亿美元,不只是资本热度的体现,更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序幕已然拉开。当机器人拥有泛化能力、科技巨头纷纷押注实体智能,我们或正站在继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门槛上。
据市场研究预测,全球AI机器人市场将从2025年的225.2亿美元跃升至2030年的643.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23.37%。高盛更指出,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能突破380亿美元。
在这一波由“通用智能+ 多模态交互”驱动的机器人竞赛中,Skild AI不只是估值亮眼的明星,更是推动技术范式演化的关键变量之一。这场革命将如何改写全球就业图谱?哪些传统岗位将逐步被替代?哪些新型职业将在浪潮中诞生?答案,或许正藏在Skild AI正不断迭代的每一行模型代码中,等待着由时代亲自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