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IBM宣布将于2029年推出全球首台大规模容错量子电脑Starling,为实用量子计算奠定基础,并释放未来高成长应用与投资潜力。
今天,IBM宣布,正在研发世界上第一台能够无错误运作的大规模量子电脑,为实用且可扩展的量子计算奠定了基础。
IBM最新发布的量子计算路线图,明确提出打造具备数百至数千个逻辑量子位元的大规模容错量子电脑,目标在于大幅提升药物研发、材料设计、加密解码与复杂优化等领域的效率与可行性。在全球竞争升温之际,这对投资人而言是一项具备长期成长价值的战略性赌注,并可能引领量子技术走出实验室、进入高价值应用场景。
IBM打造全球首台大规模容错量子计算机
所谓“大规模容错量子计算机”,是指能搭载数百至数千个逻辑量子比特/logical qubits的系统。与传统的物理量子比特相比,逻辑比特具备自动纠错机制,可运行亿级至十亿次的量子操作。这种计算能力将极大提升新药研发、材料设计、复杂化学模拟以及大规模优化问题的效率与可行性。
目前,IBM正在全球范围内积极部署量子计算机“Starling”,并于近日公布了全新的技术路线图,进一步明确其打造大规模、具容错能力的实用量子计算平台的目标。 Quantum将于2029年交付,并将在位于纽约州波基普西的全新IBM Quantum资料中心建造,预计其运算能力将比当今的量子电脑高出2万倍。
IBM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Arvind Krishna对此表示,“我们正处于量子计算的全新前沿。IBM在数学、物理与工程方面的深厚积累,正在为构建真正可用、可扩展的容错量子计算机奠定基础。这样的系统将能应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挑战,为产业创造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IBM的下一阶段目标包括推出“Starling”系统,它将配置约200个逻辑量子比特,可执行1亿次量子运算。未来,这一架构还将扩展为名为“IBM Quantum Blue Jay” 的平台,具备2000个逻辑比特和高达10亿次运算的处理能力。
而成功构建高效且可扩展的容错量子计算架构,核心在于选择合适的纠错码,以及如何设计和部署系统以支撑这种编码的规模化运作。
迈向实用型容错系统的关键飞跃
量子计算之所以需要容错机制,是因为量子位元/qubits极易受到环境扰动导致信息丢失。逻辑比特由一组物理比特组成,通过冗余设计与纠错算法协同工作,稳定储存和传输量子信息。随着逻辑比特规模的扩大,其错误率可呈指数下降,使得系统更接近稳定可靠的“实用量子时代”。
无论是当前主流的“黄金标准”纠错码,还是近年来提出的替代方案,都普遍面临严峻的工程瓶颈。为了执行复杂算法,这些编码通常需要庞大的物理量子比特阵列来支撑足够的逻辑比特。这不仅对基础设施和控制系统提出了极高要求,也使其难以在实验室之外的实际场景中落地应用。
构建真正实用的大规模容错量子计算机,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关键条件:具备强大的容错能力,能够有效抑制误差,确保有用算法得以执行、支持逻辑量子比特的初始化、运算与测量、可对这些比特实施通用量子逻辑操作、具备即时解码与纠错能力,可根据测量结果动态调整后续运算、系统具备模块化和可扩展性,支持拓展至数百甚至数千逻辑比特、在资源消耗上足够高效,能以现实可负担的能源与设备完成有意义的计算任务。
为应对这些挑战,IBM今日发布了两篇关键技术论文,详细阐述其建立大规模容错量子系统的最新进展。
第一篇论文展示了IBM如何应用量子低密度奇偶校验码/qLDPC 来实现高效的指令处理与量子运算。这一方法源自此前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的突破性研究,显著减少了实现逻辑比特所需的物理比特数量,将整体系统开销降低约90%。此外,论文还量化了运行复杂量子程序所需的资源,明确指出该架构在效率上优于当前主流方案。
第二篇论文则聚焦于实时解码与错误修复的关键环节,提出一种结合经典计算资源的高效解码方法,勾勒出一种可行路径,使系统能够即时识别并纠正物理比特产生的误差,从而保障逻辑比特的稳定性与运算准确性。
通过这两项研究,IBM不仅为打造实用型容错量子电脑奠定了理论与工程基础,也为全球量子技术迈向实际应用场景开辟了全新可能。 IBM强调,未来关键在于如何以尽可能少的物理量子比特构建更多高效的逻辑比特,以突破目前工程复杂度高、可扩展性有限的困境。尽管当前尚无可广泛推广的标准方案,但IBM的新路线图为量子计算走出实验室、进入现实应用,提供了清晰路径与技术支撑。
构建可扩展的量子未来
据IBM最新发布的量子计算路线图显示,系统勾勒了逐步实现容错量子计算的关键技术节点。图谱中的每一代处理器,皆对应解决构建模块化、可扩展且具备纠错能力的量子系统所面临的特定工程挑战。
IBM Quantum Loon(预计2025年)- Loon将聚焦于测试基于qLDPC纠错码的核心架构组件。特别是通过名为“C-couplers”的互连技术,首次在单一芯片上实现远距离量子比特之间的稳定连接,为容错结构的布局奠定基础。
IBM Quantum Kookaburra(预计2026年)- Kookaburra将成为IBM第一款整合量子记忆体与逻辑运算的模块化处理器。这一代系统标志着量子信息的“存储-处理一体化”,并将具备跨芯片扩展容错能力的核心模块构件。
IBM Quantum Cockatoo(预计2027年)- Cockatoo将进一步推动模块间的互联能力,釆用“L-couplers”将两个Kookaburra模块纠缠连接。此项技术的突破,将允许多个处理芯片作为大型量子系统的节点协同运行,摆脱依赖超大型单芯片的架构限制。
这些处理器的技术演进最终将在2029年集成于Starling系统中,实现IBM对大规模、容错型量子计算平台的愿景,为破解现实世界复杂问题提供强大支撑。
过去,科技巨头对量子运算的实用性预期较为保守。英伟达/NVIDIA执行长黄仁勋今年1月曾表示,距离实用化量子运算仍有数十年之遥,此言论一度引发量子类股大幅下跌,其中就包括IBM。然而,受近日打造全球首台大规模容错量子计算机消息影响,IBM的股价于近日创下历史新高,达到273.27美元,过去一年累计涨幅超过60%,远超标普500指数同期约12%的涨幅。
作为最早涉足量子领域的企业之一,IBM自1981年起即投身相关研究,但竞争格局日益激烈。亚马逊/AMZN、Google/GOOG、微软/MSFT等科技巨头正加速进军量子市场,而D-Wave/QBTS、IonQ/IONQ等专注量子运算的新创公司也纷纷崛起,抢占技术与市场先机。
今年2月,微软与亚马逊相继发布自研量子晶片、谷歌则在去年12月推出代号为Willow的量子处理器,并宣称其为实现大规模实用量子电脑铺平了道路。此外,专精量子企业如Quantinuum、D-Wave及IonQ等,都提出类似时程与承诺。
近年来,量子运算正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吸引了全球科技企业与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随着技术突破加速,专家预测,量子电脑有望在未来数年内,在特定领域展现出超越传统半导体电脑的计算能力,特别是在模拟复杂物理系统与解密高强度加密等应用场景。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代表一项潜在的颠覆性技术红利。这些进展意味着IBM正稳步推进商业量子电脑的核心技术准备,并在全球量子竞赛中保持技术主导。随着各阶段硬体逐步落地,量子应用的潜在市场价值将不断释放,可能带来更深远、持久的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