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Google作为投资方并签署了200兆瓦的购电协议,携手CFS推动这项被誉为“终极清洁能源”的技术走向商业化,助力应对未来AI时代日益严峻的碳排放挑战。
今天,谷歌/Google宣布与一家由麻省理工学院/MIT分拆而出的私营企业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简称CFS)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标志着这家科技巨头首次正式涉足核融合领域,并做出商业层面的承诺。
尽管近年来核融合产业取得了重要技术进展,这项技术在实际应用层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尚未真正验证其工程可行性与商业可持续性。然而,Google今日宣布的这项协议显示出其对核融合能源的潜力抱持高度信心,尤其希望未来能以此为旗下数据中心提供更洁净、低碳的电力来源。
突破托卡马克瓶颈:CFS打造小型核融合电厂原型
数十年来,由各国政府资助的核融合研究已将“托卡马克”/Tokamak技术确立为最具潜力的核融合路径。然而,传统托卡马克系统必须具备庞大体积,才能达到净能量输出,这也一直是其商业化的重大障碍。
而CFS正试图打破这一局限。 CFS成立于2018年,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由麻省理工学院分拆设立,致力于打造小型、可商用的核融合发电解决方案。其核心目标是基于ARC托卡马克架构,建设一座体积更小、造价更低、却同样具备能量产出的聚变电厂。
CFS的技术突破在于釆用与MIT共同研发的新一代高温超导磁体。这种磁体相比传统低温超导技术具有更强的磁场性能,使得托卡马克反应器可以在更紧凑的体积内达到维持核融合所需的极端条件。凭借这一技术,CFS正在建造全球首台有望实现净能量输出的核融合原型装置“SPARC”,该项目是未来商业核融合电厂ARC的关键前哨。
CFS不仅与MIT保持紧密合作,还参与了美国能源部的INFUSE公私合作创新计划,并与多家国家实验室及研究型大学建立技术联盟。目前,公司已聚集一支世界级的多学科专家团队,目标是推动核融合能源从实验室走向电网,从概念走向现实。
他们的终极使命,是将核融合转化为一种成本可控、规模可扩、足以对抗气候变化的清洁能源形式,彻底重塑全球能源格局。为此,Google携手CFS,共同推动小型核融合电厂的商业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
Google联手CFS:推动小型核融合电厂商业化
具体而言,Google已同意向联邦聚变系统公司/CFS釆购200兆瓦的“未来无碳电力”。 CFS目前正在兴建一座实验性核融合发电厂,而Google同时也是其投资方之一。虽然这类“购电协议”/PPA在风电、太阳能等传统清洁能源项目中已相当常见,用于为新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但此次与CFS的合作具有显著不同:核融合的商业化时间表仍极不确定。
核融合研究的目标,是在地球上重现恒星内部产生能量的过程。在太阳内部,氢原子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发生聚变,形成氦并释放巨大能量。若这一过程能被人类掌控,就可能为世界提供几乎无限的零碳能源。
然而,要实现稳定的核融合反应,需要在地球上创造超过1 亿摄氏度的极端温度环境。正因为对极端高温和高压的要求极其严苛,直到2022年,科学家们才首次在实验中实现核融合净能量增益,即输出能量大于输入能量。目前,全球唯一成功做到这一点的机构是美国的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相比之下,当今的核电厂依靠的是核裂变,通过分裂原子释放能量,但这种方式会产生长期放射性废料。
“我们认为,核融合是一项有潜力改变世界的技术,”Google先进能源项目负责人表示。 “诚然,商业化和规模化仍面临重大的物理和工程挑战,但这正是我们希望现在就投资的原因,为的是推动这一未来尽快到来。”
对此,CFS业表示,其核融合技术发展已进入加速阶段,目标是在2030年代初期让首座聚变电厂接入美国弗吉尼亚州电网。值得注意的是,弗吉尼亚是“数据中心走廊”所在地,各大科技公司正在该地区加速建设基础设施,以支持生成式AI工具和高强度算力需求。然而,多位能源专家仍持审慎态度,认为核融合要实现真正的商业化应用可能仍需数十年。
目前,CFS正在马萨诸塞州建设首座试点核融合工厂,借助Google的投资与釆购承诺,力图将这项被誉为“终极清洁能源”的技术推向现实,彰显科技巨头们在应对AI时代日益严峻碳排放挑战中的坚定押注。
巨头押注核融合:挑战AI时代的碳排放困局
核融合,是模仿恒星内部运行机制的终极能源设想。其原理在于将轻元素原子核加热至超过摄氏一亿度,使其燃料转化为等离子体,诱发核聚变反应,进而释放出巨大能量。若这一过程能被持续稳定地掌控,并将其能量有效捕获转换,将意味着人类或可拥有近乎无限、零碳排放的清洁电力来源。
正是这一前景,吸引了众多科研机构与初创公司竞相投入。而作为科技行业的能源重度用户,Google近年也在积极涉足核融合领域。
事实上,早在2021年,Google便对CFS进行了首次投资,支持其技术开发。如今,公司再次向CFS注入资本,并进一步签署了一项200兆瓦的电力承购协议/PPA。这是Google首次与核融合企业签订此类长期购电合约,标志着其从资本支持迈向真正的能源布局。
Google对核融合的青睐,背后是其日益严峻的气候目标压力。公司曾于2021年承诺,将以2019年为基准,在203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但据其最新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随着生成式AI算力需求飙升,Google的碳排放反而比2019年增加了超过50%,减排路径面临严峻现实。
必须指出的是,尽管此次CFS协议备受瞩目,其釆购规模相较于Google整体清洁能源布局仍属微小。截至目前,Google已与全球签署170多项可再生能源协议,累计釆购规模达到22,000兆瓦,主要依靠风能与太阳能等现有成熟技术支撑当前与短期的脱碳需求。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Google并非孤军奋战。微软早在2023年便与Helion Energy达成合作,计划于2028年开始釆购其研发中的核融合电力。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已有超过80亿美元流入全球核融合初创公司,其中大部分资金来自私人投资,体现出市场对这一“未来能源”领域的期待与赌注。
但必须承认,核融合的商业化道路依旧崎岖。即便目前已有实验实现能量净增益,但要稳定运行、商业落地仍需解决一系列材料、工程和成本问题。专家普遍认为,在2030年前实现大规模并网的可能性仍然较低。因此,核融合短期内尚难承担起科技巨头碳中和目标的主力。
Google上周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无疑提醒了公众:在AI等新兴技术加速推进的同时,企业的能源需求也在水涨船高。仅靠传统风电、光伏或远期的核融合仍远不足以支撑其脱碳承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能源结构的“灰犀牛”正在浮现。
而这正是核融合的意义所在:它不仅是一种技术突破,更是一场文明赌局。面对全球气候危机和算力需求激增的双重压力,越来越多科技巨头开始积极布局未来能源,将资本和资源投入这一前沿领域。这不仅体现了市场对传统能源模式的不安与反思,也展示了投资者对能源转型创新路径的期待与信心。无论最终成败如何,Google与CFS的合作无疑标志着人类在能源革新道路上的重要一跃,值得业界和投资界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