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在“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双重驱动下,中国正加速布局核能产业,力图在全球能源变局中实现突破并提升战略自主。
在“双碳”目标驱动与能源安全战略需求的双重背景下,全球正掀起新一轮核能回归潮。随着可再生能源发展遇到储能瓶颈和电力系统调节压力日增,作为稳定、低碳的基荷能源,核能再次成为各国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柱。
而在此浪潮中,中国扮演着愈发关键的角色。在当前国际能源格局深度调整、地缘博弈风险升温的背景下,核能不仅承载着中国能源转型的希望,也日益成为其科技自主、产业安全与地缘战略的关键支点。
中国核能扩张速度加快
根据中国核能产业协会/CNEA最新发布的报告,到2040年,中国的核电装机容量预计将增加近一倍,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核能生产国。报告指出,在未来十年内,中国计划建设数十座新核反应炉,将总装置容量提升至200吉瓦,这一数字是美国目前核电装机容量的两倍以上。
近年来,中国启动了历史上建设速度最快的核电扩张计划之一,目标是在推动经济脱碳的同时,降低对风能与太阳能等天候不稳定可再生能源的依赖。
根据高盛上周的分析,全球正在兴建的61座核反应炉中,有近半数位于中国。中国核能协会进一步指出,截至2024年底,中国已投运与在建的反应炉总数达102座,总装机容量为113吉瓦,主要集中于经济活跃的沿海地区。
相比之下,美国能源资讯署/EIA资料显示,美国目前运行中的核反应炉为94座,总装机容量约为97吉瓦。法国则拥有56座反应炉,是全球第三大核电生产国。尽管部分欧洲国家也已宣布扩建核设施的计划,但其规模仍远远落后于中国。
今年4月,中国国务院批准在沿海五个地点新建10座核反应炉,总投资额约合279亿美元,展现出中国进一步扩大核能规模的决心。根据中国核能协会的预测,若按目前建设速度推进,中国有望在2030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核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该报告也预估,到2030年代末,核能将在中国整体能源结构中占比约达10%。
在此次新批准的反应炉中,有8座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这一设计正是中国在国际市场积极推广的核心技术,每座华龙一号反应器每年可生产约100亿度电,足以满足约100万人的用电需求。
华龙一号总设计师表示,该技术具备更高的安全标准与设计冗余度,特别是在抗震能力方面优于许多国际第三代反应器,为其在更多地区建设提供了技术可行性。他指出,“这意味着我们完全有潜力在更多区域,尤其是地震风险较低的地带,加快华龙一号的部署。”
目前,中国的核电建设仍以沿海地区为主,但多位专家已建议放宽对内陆地区的限制,借此释放更大规模的核能发展潜力。根据联合国数据,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与温室气体排放国,2023年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逾三分之一,推动核电向内陆拓展不仅是能源转型的关键一步,也有助于构建更加稳定、低碳的电力供应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核能发展正迈入全面自主化的新阶段。
中国核能进入全面自主化阶段
近年来,中国核电建设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自2022年至2024年,中国共核准31台核电机组,展现出国家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保障能源安全方面的战略决心。今年4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核准五个沿海核电项目,包括浙江三门三期、福建霞浦压水堆1、2号机组、山东海阳三期、广东台山二期、广西防城港三期等,共计10台机组,预计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至此,中国在运及核准在建核电装机容量已突破1.2亿千瓦。
在技术路线方面,中国已形成以“华龙一号”“国和一号”为代表的三代压水堆自主品牌,并在四代技术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包括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和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等多个方向。这些核心技术已具备规模化应用和出口能力,为核能产业走向国际奠定基础。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核电审批也已经迈入常态化轨道。最新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5”指出,全球核能正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而中国凭借稳定的推进节奏,有望在2030年前跃升为全球在运核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至2040年,这一装机规模有望达到2亿千瓦,核电占全国总发电量的比重将接近10%。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预测,到2050年全球核电总装机容量将突破11亿千瓦,其中小堆占比将达1/4,具备3亿千瓦的发展潜力。此外,核电的未来也正在与AI产业实现融合。核电企业正在积极推进智能化升级,将AI技术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运维、决策等核心环节。 AI对电力系统稳定性和低碳算力的需求,也使得核能成为支撑未来数据中心与AI基础设施的关键能源之一。
早前,中美在核能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美国政府于今年6月初暂停了部分对中国出口核能发电设备的许可证。此外,美国总统特朗普于5月签署行政命令,要求加速美国核能设施建设,目标是在2050年前将核电装机容量提升至400吉瓦,远高于当前水平。
目前,中国正按照“热堆—快堆—聚变堆”的三步走战略推进核能发展,多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也在围绕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小型堆等关键技术展开。国和一号示范工程已建成投产,华龙一号机型不断优化升级。而玲龙一号则作为全球首个陆上小型压水堆工程,其建设进展受到全球关注。除此之外,模块化、浮动堆、微堆等多种形式的小型堆技术也在加速研发。
正如核能专家所言,未来10年将是小型堆技术验证和市场化推广的关键窗口期。随着AI算力需求激增、数据中心用电量持续攀升,小型堆在园区能源、替代煤电、算力基础设施供能等领域的商业前景愈发清晰。预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有望完成小型堆核电站的商业示范,为全球核能创新带来中国方案。